在線等

熱心網友

60年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進行了一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一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也對世界各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這場偉大的戰爭中,南京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也為這場正義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占南京城,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對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據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15萬人,中國軍民被槍殺和活埋者達30多萬人。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南京人民有著愛國傳統。盧溝橋事變發生后,南京各人民團體紛紛通電前方,聲援對日作戰的二十九軍將士。1937年12月,為了守衛南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大批中國官兵為國捐軀。南京淪陷后,面對日軍的瘋狂屠殺,南京民眾拼死抗爭,用生命捍衛自己的尊嚴。從1940年起,中共黨組織多渠道、多系統地派遣黨員到南京,重建黨組織,使南京人民零星、自發的抗日行動變成有組織的抗日斗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在南京城郊也開展了廣泛的游擊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推進,中國軍民的英勇斗爭,決定了日本侵略者失敗的命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1946年2月15日,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成立,參加南京大屠殺的谷壽夫、田中軍吉、野田毅等戰犯被判處死刑,得到了他們應有的下場。 南京的抗戰歷史充分說明,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當前,南京已經進入統籌兼顧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加快構建和諧南京的新階段。構建和諧南京既是對全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兩個率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全市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中共南京市委關于構建和諧南京的意見提出,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以富民優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統籌兼顧、循序漸進為原則,把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兩個率先”、創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特色區域有機統一起來,進一步集中全市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建設注重競爭與效率、激發創新與活力、維護公平與正義、弘揚誠信與博愛、彰顯綠色與生態、追求安定與祥和的和諧南京。在構建和諧南京的過程中,我們除了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不斷健全民主法制之外,還要注重發掘南京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特別是大力弘揚南京抗戰歷史所表現出的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積極賦予其鮮明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我們建設南京、發展南京的強大動力。 弘揚愛國主義要突出體現強烈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60年前,正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包括南京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萬眾一心,不怕犧牲,前赴后繼,“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徹底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美夢。抗日戰爭培育和體現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精神。1840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代表了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開始,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歸結為社會理想的缺失,民族精神的衰退。因此,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弘揚民族精神,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動員全民族的力量為振興中華而奮斗的必然要求。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體現的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事業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倡導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有利于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而在南京抗戰歷史中體現的這種民族精神體現在現代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中,有著突出的地域特征,它更容易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可以更直接地把所有南京市民,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以及社會各階層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構建和諧南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來,不斷增強我們建設新南京的凝聚力、創造力。 弘揚愛國主義要突出體現引領時代的先進精神。南京自1922年就有了中共黨組織,一批批中國共產黨人長期戰斗在對敵斗爭最復雜、最激烈的前沿陣地。抗日戰爭中,南京是侵華日軍和汪偽漢奸政府的統治中心,中國共產黨人在南京城內外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決斗,成為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抗擊侵略者的縮影。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愛國主義傳統最忠誠的繼承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不同的形勢和任務,始終把愛國主義與人民群眾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踐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弘揚愛國主義的核心力量,以具有時代特征的先進精神,使得愛國主義精神始終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鮮明的時代性,并不斷升華到新境界。通過中國近現代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自己事業的核心力量,通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革命道路,選擇并成功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民族的解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也就沒有中國的前途和希望。在弘揚愛國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所具備的先進精神,推動了整個中國歷史向著進步邁進。因此,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通過改革不斷加以完善,才能夠為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可靠的保證。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才能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夠實現。 弘揚愛國主義要突出體現廣泛的團結精神。南京的抗戰歷史中很重要的一段,是國共第二次合作在這里最終形成。歷史表明,只有形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才能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愛國主義有著強大的感召力,面對侵略者的步步威脅,無論什么階級、什么黨派,愛國與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分野。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愛國統一戰線指導下,中國各階層人民緊密團結,形成了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才贏得了約一百年來面對帝國主義不斷侵略、瓜分中國而取得的首次勝利。這種廣泛的團結精神,也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兩個率先”中必須具備的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宏偉的事業,需要長期的、艱苦的奮斗。構建和諧社會必將伴隨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也是長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南京正處在加速“兩個率先”進程中,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層出不窮,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構建和諧南京任重道遠。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團結得愈廣泛,愈有利于我們事業的發展。我們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集中到實現現代化的總目標上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我們的事業才能無往而不勝。 弘揚愛國主義要突出體現嚴肅的科學精神。在抗日戰爭中,日本侵略者的屠刀,曾給南京帶來了慘絕人寰的血腥屠殺,30萬人慘遭殺害,無數房屋財產被毀。同樣,人們也不會忘記,在這場大屠殺中,許多國際友人面對日本侵略者的燒殺奸擄,與南京人民一道抗擊侵略者。另外,曾有中西功、西里龍夫等日籍反法西斯戰士,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在南京將大量日軍機密情報發往延安,轉往歐洲反法西斯戰場,他們中有些人后來壯烈犧牲,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這些史實說明,我們提倡的愛國主義所包含的科學精神,就是希望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正確區別愛國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的界限。我們既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又要防止助長狹隘的民族主義。要把少數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犯與廣大日本人民區別開來,既充分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滔天罪行,又要充分體現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原則。這幾年,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抗日烈士的陳列、外交九烈士墓、航空烈士墓的重新修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進一步改建、擴建,都是在體現愛國主義所包含的科學精神。無論是構建和諧社會或者具體到構建和諧南京,我們都要清楚地懂得,科學的愛國主義決不是狹隘民族主義,只有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才能夠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為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貢獻。 南京抗戰歷史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成為我們的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就是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把愛國主義旗幟下所展現的熱情凝聚成社會穩定、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共同意志,轉化為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協調發展的具體行動,為早日實現科學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以人為本理念充分體現、城市創造活力顯著增強、社會協調穩定機制更加完善的和諧南京這一階段性建設目標而努力奮斗!參考: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