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有年表 什么時候開始叫韓國的?

熱心網友

朝鮮簡史約七十萬年前: 朝鮮半島開始有人類定居。              公元前2333年: 傳說中的檀君王儉建立古朝鮮國。            約3000年前 :殷商貴族箕子率眾來到朝鮮半島,建立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第一個 信史記載王朝“箕子朝鮮”。    公元前194年: 燕國人衛滿推翻箕子朝鮮,建立衛氏朝鮮。這是歷史上第二個王朝。 公元前108年后: 漢武帝吞并衛氏朝鮮,設立了樂浪、帶方、真蕃、臨屯四郡史稱漢四郡,統治著朝鮮半島中北部。而朝鮮半島的南部出現了以“三韓”族--馬韓、辰韓、弁韓為中心的辰國。此外還存在著伽 等小國。  公元前100年左右: 朝鮮半島上形成了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新羅(公元前57-公元935)三國鼎立的局面。 668-935年(統一新羅時代): 公元668年,唐羅聯軍滅亡高句麗和百濟,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新羅在8世紀中葉國力達到了極盛。935年亡于高麗 。 918-1392年(高麗時代): 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朝鮮的開城)作為都城,并將王國定名為“高麗”。 1392-1910(朝鮮時代): 1392年,高麗的將軍李成桂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1443年:朝鮮王朝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1592-1598年: 日本入侵朝鮮半島,史稱“壬辰倭亂”。中國明朝派軍援朝,中朝聯軍將日軍趕出朝鮮半島。1882年: 日本發動壬午事變,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為進一步侵略朝鮮半島作好準備。1894年: 日本發動旨在于吞并朝鮮的“甲午戰爭”,中國駐朝鮮軍隊被迫應戰。             1895年4月: 甲午戰爭后,日本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朝鮮“獨立”。    1897年: “獨立”后的朝鮮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朝鮮改為韓國。 1910年8月: 日本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正式吞并朝鮮半島。 1919年3月1日: 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史稱“3。1獨立活動”。1948年: 8月半島南部宣布成立大韓民國。9月北部宣告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半島正式分裂,形成對峙局面。1950的6月25日: 朝鮮戰爭爆發。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 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了停戰協議。一條與北緯38度相交的S形軍事分界將朝鮮半島分為南北雙方。1958年10月1958年2月19日: 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熱心網友

  傳遠古時檀君王儉自立。周初,文圣王子須臾自立,箕氏朝鮮始。朝鮮哀王子準□年(-194年),子準被殺,衛滿自立。朝鮮衛右渠□年(漢元封三年,-108年),衛右渠降,國亡。漢武帝劉徹在其地置樂浪、帶方、真蕃、臨屯四郡。  徐羅伐居西干元年(-57年),居西干樸赫居世自立。朝鮮歷史自此有確切紀年。百濟扶余溫祚元年(徐羅伐居西干四十年,-18年),扶余溫祚自立。朝鮮半島自此兩政權對峙。徐羅伐齒叱今九年(百濟扶余多婁三十八年,65年),齒叱今昔解脫改國號為雞林。雞林昔基臨十年(百濟扶余比流四年,307年),昔基臨改國號為新羅。高句麗長壽王十五年(新羅金納祗十一年,百濟扶余久爾辛八年,427年),長壽王高臣璉遷都平壤,進入朝鮮半島。百濟扶余豐三年(新羅文武王三年,高句麗寶藏王二十二年,唐龍朔三年,663年),扶余豐為唐所俘,國亡。高句麗報德王三年(新羅文武王十二年,唐咸亨三年,672年),報德王高安勝為唐所俘,國亡。文武王金法敏統一朝鮮半島。  后百濟甄宣元年(新羅孝恭王四年,900年),甄宣自立。摩震武泰元年(新羅孝恭王八年,后百濟甄宣五年,904年),金弓裔自立。朝鮮半島再次同時出現三個政權。泰封永德萬歲八年(新羅景明王二年,后百濟甄宣十九年,918年),金弓裔禪位,太祖王建自立,改國號為高麗。新羅敬順王九年(高麗天授十八年,后百濟甄神劍元年,935年),敬順王金傳降,國亡。后百濟甄神劍二年(高麗天授十九年,936年),甄神劍降,國亡。高麗太祖王建統一朝鮮半島。  高麗恭讓王四年(1392年),恭讓王王?被黜,太祖李成桂自立,改國號為朝鮮。朝鮮世宗二十五年(1443年),世宗李?編成《訓民正音》。朝鮮宣祖二十五年(日本天正二十年,1592年),日本十五萬大軍分三路進攻朝鮮,一路直逼王都。宣祖李?V命全羅左水使李舜臣以龜甲船大破日本水?。朝鮮宣祖三十年(明萬歷二十五年,日本慶長二年,1597年),日本十四萬大軍攻入朝鮮,占慶尚道、全羅道一帶。但因陸路遭受明和朝鮮聯軍的反擊而潰敗,水路亦受李舜臣重創而全軍覆沒。豐臣秀吉病死,日本退兵。   朝鮮高宗十九年(日本明治十五年,1882年),《濟物浦條約》簽訂。朝鮮高宗三十一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東學黨起義,甲午戰爭爆發。朝鮮高宗三十二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其第一款曰:“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故凡有虧損其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后全行廢決。”清與朝鮮的宗主國、藩屬國關系終止。朝鮮建陽二年(日本明治三十年,1897年),高宗李熙稱帝,更號大韓帝國,以圖中興。韓國光武八年(日本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韓日議定書》、《韓日協約》簽訂,殖民化進程加快。韓國光武九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韓保護協約》簽訂。韓國光武十一年(日本明治四十年,1907年),簽第二、第三份《韓日協約》。日本設統監府于漢城。高宗李熙為統監伊藤博文所逼,退位。太子李?p即位,是為純宗。韓國隆熙四年(日本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簽《日韓合并條約》。純宗李?p退位。國亡。其地并入日本。  日本大正八年(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高宗李熙暴卒。孫秉熙稱朝鮮民國都領于漢城,署朝鮮建國四千二百五十二年。流亡人士旋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推李承晚為總統。孫秉熙去朝鮮民國都領號。大韓民國七年(日本大正十四年,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樸殷植、李相龍相繼任臨時政府國務領。大韓民國八年(日本大正十五年,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崔昌植任臨時政府代理國務領。純宗李?p卒。旋有洪震、金九相繼任臨時政府國務領。大韓民國九年(日本昭和二年,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李東寧任臨時政府主席。大韓民國十四年(日本昭和七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宋秉祚、曹成煥、金奎植、李承晚、尹琦燮、崔東?J、車利錫、申翼熙任臨時政府國務委員。大韓民國十五年(日本昭和八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梁起鐸、宋秉祚、趙素昂、曹成煥、金奎植、尹琦燮、柳東說、崔東?J、車利錫、成周實、金澈繼任臨時政府國務委員。大韓民國十七年(日本昭和十年,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李東寧復任臨時政府主席。大韓民國二十二年(日本昭和十五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金九任國務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大韓民國二十五年,日本昭和十八年,1943年),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表示,朝鮮應該獨立。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蔣中正、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國內閣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發表《開羅宣言》稱:“我三大同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適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  大韓民國二十七年(日本昭和二十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八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九日,蘇軍挺進朝鮮半島。十四日,美國提議以北緯38度線為界,其南北分別為美國和蘇聯對日受降區。十五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十六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接受美國提議。九月二日,根據盟國協議,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發布第一號指令,規定北緯38度線以北為駐朝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八日,美軍進入北緯38度線以南地區。不久,呂運亨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被美軍解散。李承晚自美國回漢城。國務委員會主席金九被允許以私人身份自上海回國。大韓民國二十八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李承晚訪美,并在聯合國取得成果。又在東京會見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在南京會見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蔣中正。大韓民國二十九年(1947年),李承晚回漢城。  韓國檀君四千二百八十一年(朝鮮主體三十七年,1948年)八月十五日,李承晚任大韓民國總統。九月九日,朝鮮勞動黨在朝鮮半島北部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金科奉為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韓國檀君四千二百八十三年(朝鮮主體三十九年,“中華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軍進入韓國,大規模戰爭爆發。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要求停止戰爭行為,朝鮮軍立即撤回北緯38度線以北的決議。二十六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致電韓國總統李承晚,表示聲援。二十七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責成成員國向韓國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擊退武裝進攻并恢復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命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使用海、空軍,全力支持韓國軍隊作戰。七月二日,以駐日美軍第24步兵師第21團第1營為基礎組建的先遣支隊抵達韓國大田。七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派遣聯合國軍入朝參戰的決議。八日,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任命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此后,由英國、法國、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新西蘭等參加的聯合國軍陸續進入朝鮮半島。十月八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命將東北邊防軍改組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十九日,應朝鮮政府請求,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入朝鮮。朝鮮主體四十年(韓國檀君四千二百八十四年,越南保大二十六年,日本昭和二十六年,1951年)六月起,戰爭出現相持局面。九月八日,美國、英國、法國、越南等48個戰勝國與日本簽定《對日和平條約》,規定日本必須承認朝鮮獨立。  朝鮮主體四十二年(韓國檀君四千二百八十六年,1953年)七月二十八日,朝鮮內閣首相金日成元帥、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元帥、聯合國軍總司令馬克·克拉克將軍簽訂《停戰協定》于板門店。協定以北緯38度為朝鮮、韓國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此線后退2公里成立非軍事區。朝鮮半島分裂局面至此全面形成。  朝鮮主體四十六年(韓國檀君四千二百八十九年,1957年),崔庸健繼任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韓國檀君四千二百九十二年(朝鮮主體四十九年,1960年),李承晚下野。許政、郭尚勛、許政相繼任代總統。旋由尹譜善任總統。韓國檀君四千二百九十三年(朝鮮主體五十年,1961年),發生軍事政變,張都?H未芡場P善誘躒巫芡場?  1972年(朝鮮主體六十二年),韓國、朝鮮政府發表《關于南北和平統一的聯合聲明》,提出三項原則。金日成任朝鮮主席。朝鮮主體六十三年(1973年),主席金日成提出建“高麗聯邦共和國”,統一朝鮮半島。1979年(朝鮮主體六十八年),總統樸正熙被殺,崔圭夏繼任。1980年(朝鮮主體六十九年),發生軍事政變,樸忠勛任代總統。朝鮮主席金日成提出建“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統一朝鮮半島。旋由全斗煥任韓國總統。1988年(朝鮮主體七十七年),盧泰愚繼任總統。朝鮮主體七十九年(1990年)九月,朝鮮政務院總理延亨默、韓國內閣總理姜英勛首次會談于漢城。朝鮮主體八十年(1991年),朝鮮、韓國同時加入聯合國。朝鮮政務院總理延亨默、韓國內閣總理鄭元植簽署《北南和解互不侵略和合作交流協議書》于漢城。1993年(朝鮮主體八十二年),金泳三繼任總統。朝鮮主體八十三年(1994年),主席金日成卒。1998年(朝鮮主體八十七年),金大中繼任總統。金永南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2000年(朝鮮主體八十九年)6月,韓國總統金大中、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會晤于平壤。韓國總統金大中、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發表《南北共同宣言》。2003年(朝鮮主體九十二年),盧武鉉繼任總統。

熱心網友

約七十萬年前: 朝鮮半島開始有人類定居。              公元前2333年: 傳說中的檀君王儉建立古朝鮮國。            約3000年前 :殷商貴族箕子率眾來到朝鮮半島,建立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第一個 信史記載王朝“箕子朝鮮”。    公元前194年: 燕國人衛滿推翻箕子朝鮮,建立衛氏朝鮮。這是歷史上第二個王朝。 公元前108年后: 漢武帝吞并衛氏朝鮮,設立了樂浪、帶方、真蕃、臨屯四郡史稱漢四郡,統治著朝鮮半島中北部。而朝鮮半島的南部出現了以“三韓”族--馬韓、辰韓、弁韓為中心的辰國。此外還存在著伽 等小國。  公元前100年左右: 朝鮮半島上形成了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新羅(公元前57-公元935)三國鼎立的局面。 668-935年(統一新羅時代): 公元668年,唐羅聯軍滅亡高句麗和百濟,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新羅在8世紀中葉國力達到了極盛。935年亡于高麗 。 918-1392年(高麗時代): 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朝鮮的開城)作為都城,并將王國定名為“高麗”。 1392-1910(朝鮮時代): 1392年,高麗的將軍李成桂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1443年:朝鮮王朝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1592-1598年: 日本入侵朝鮮半島,史稱“壬辰倭亂”。中國明朝派軍援朝,中朝聯軍將日軍趕出朝鮮半島。1882年: 日本發動壬午事變,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為進一步侵略朝鮮半島作好準備。1894年: 日本發動旨在于吞并朝鮮的“甲午戰爭”,中國駐朝鮮軍隊被迫應戰。             1895年4月: 甲午戰爭后,日本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朝鮮“獨立”。    1897年: “獨立”后的朝鮮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朝鮮改為韓國。 1910年8月: 日本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正式吞并朝鮮半島。 1919年3月1日: 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史稱“3。1獨立活動”。1948年: 8月半島南部宣布成立大韓民國。9月北部宣告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半島正式分裂,形成對峙局面。1950的6月25日: 朝鮮戰爭爆發。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 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了停戰協議。一條與北緯38度相交的S形軍事分界將朝鮮半島分為南北雙方。1958年10月1958年2月19日: 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熱心網友

朝鮮真叫慘![轉帖]朝鮮??是一個國際關系中現實存在的傷痛,無論對于美國、中國、俄國、日本、韓國和朝鮮自身而言均是如此。否則,何來六方會談?為什么是六方會談,而不是十六國會談或六十國會談?小平同志生前多次訓戒后輩,不要出頭要沉著應對。可“六國會談”卻總是在北京開呢?“不出頭”為什么失效了呢?是誰逼中國出頭呢?有些百姓有知情權的要求。   朝鮮是在全球冷戰結束多年后(前蘇聯解體已經13年了)遺留下來的唯一“霧都孤兒”。是唯一被鐵幕籠罩下的神秘土地。她近在身邊,卻又十分遙遠……   有一句話兩國人都可以說,我家住在鴨綠江邊。這條江在中國的千百條江中本處于無名鼠輩,有道是風水輪流轉,1950年秋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在了這條江上,中國人會不會過江?麥克阿瑟不相信,杜魯門將信將疑,聯合國軍就在統率部的錯誤判斷與決策下追擊過了三八線,以后的事態發展如果杜魯門預見到了,他就不會讓聯軍過三八線了。金日成如果事先預見后果,也不會首先打過三八線。當年幾百萬“志愿軍”如果知道歷史后來的演變是今天這樣,大概沒有幾個人會“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千秋功罪一般人不敢評說,百年功過我這個下崗職工卻要說一說。   我調查了,我有發言權,七十萬丹東市區人,二百四十萬全市人都有一些發言權。老百姓最相信自己的眼睛,每天從早到晚排成長龍的卡車隊川流不息開過江去,一列列悶罐車開過去,運去各種各樣的日用品,主要是食品。直接間接丹東有幾萬人是靠朝鮮吃飯的。如果你到丹東去打聽,無論城里人或鄉下人,“朝鮮那邊兒咋樣?”他們都會說,“那邊兒太窮了,人都吃不飽,邊防軍站崗巡邏的穿得很破,比咱們差遠了。” 【轉自鐵血 】  我在丹東生活了近五十年,親朋好友遍布各行各業,十年前下崗后有一半時間是在跑朝鮮的生意,開始兩年個體做對朝邊貿,后來受雇于老板去新義州,再往后陸續去了朝鮮各地。城市、農村、山區、平原、內地、沿海都去過,接觸過許多行業和許多朝鮮人。   丹東在遼寧屬經濟落后地區,長期排名第七位,但對朝鮮而言卻相當于大陸的香港。每到夜晚新義州一片黑暗、寂靜無聲,而丹東江岸一片片高樓大廈燈紅酒綠,五彩的霓紅燈照亮了天空。春夏秋三季沿江的歌舞廳、酒樓、茶館飄傳出一片靡靡之音,輕曼曼、軟綿綿跨過寂靜的鴨祿江侵襲著“社會主義”的新義州。潤物細無聲,二十多年過去了,歲月經不住太長的等待,新義州人眼看著丹東從與自己一樣的破爛不堪,一年年長高了、長明亮了,街上的汽車愈來愈多,人穿得好了,吃得胖了。江那邊與自己的差距太大了,并且還在拉大。人心都有一桿秤,山川耐不住太多的悲哀,小樓昨夜又東風,不堪回首月明中,只是朱顏改。改了的“朱顏”就是人心。金日成創建的“社會主義”堤壩在人們心中早已倒塌了!   小平多次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那餓死人又是什么主義呢?從九五年開春一直到九九年,餓死的人不是成百成千,而是以萬計。西方媒體說餓死了三百萬,實際上誰也說不清。跑出來的原中央書記黃長燁也沒說清。能說清就不叫鐵幕了。鐵幕是雙向的,即對外也對內,因為極權的本質是對任何人都不信任,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國人歷來講究“心照不宣”,其實是極權文話的一種遺產。不扯遠了還談餓死人的事,那個期間丹東火車過江的列車員都看見了,在冬季火車開近村莊時,餓死的尸體被碼放成垛,不知是餓得沒有力氣掩埋尸體,還是因缺少燒尸的燃料,大概是前者,當火車進站后在月臺上經常有老人為趕車摔倒后就斷氣了,沒有人去管他,別人餓的也是有氣無力的。   八十年代中期江兩岸的差距就明顯了(中國改革開放出了成效),這樣不止是丹東和新義州,整條鴨祿江(700多公里)和圖們江(400余公里)兩岸的差距都拉開了,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這邊的變化有一點兒那邊很快知道,這邊沿國境附近一帶有100多萬朝鮮族居住,與那邊有各種各樣的親戚往來。因是友好國家各種來往的事情與渠道也很多,邊境上有許多口岸,雙方管理都不很嚴。但隨著兩邊的差距逐步拉大,邊境管理也逐步嚴格起來。   八十年代中期那時候新義州就缺糧,兩市一直是友好城市(許多東北城市與朝鮮城市結為友好城市),為解決糧食缺口,新義州用大米向丹東換玉米來填補是常事兒。朝鮮邊防軍和其他穿官衣兒的向過江的中國人要香煙或糖果,給個打火機也可以。這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持續了大約十年。   1994年7月8日,“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和]命家、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忠誠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偉大的抗日英雄、朝鮮主體思想的創造者”金日成去世,是個歷史的轉折點。一個時代結束了,千千萬萬的朝鮮人表現出巨大的悲痛,并用眼淚為這個時代劃上了句號。   此后形勢急轉直下,人禍連著天災,為了活命不餓死,朝方先是用廢鋼廢鐵換糧食,以后就整個機器設備搬過來,不要大米只要玉米,這樣換得多一些。顯然是有組織行為。再往后是原木、礦石、水產品……。入夜江上的走私活動開始了,交易銅,金沙和別的東西,后來發展到假鈔,毒品。   中國提出抗議后收斂多了。同時人員外逃一年多過一年,朝鮮邊防軍開槍打、放狼狗、埋地雷,仍擋不住饑餓的人群。中國邊防抓住送回去,那邊用刺刀穿鎖骨拿鐵絲穿一串,后來為了節約只用半尺多長的鐵絲穿掌心,雙手合攏鐵絲穿過后擰成死結。受難者每每發出撕心裂肺的嚎叫聲,令人毛骨悚然,每每把中國邊防的新兵小戰士嚇得夠嗆。他們問長官這是怎么回事?當官的無法回答這種納粹集中營里都沒見過的刑罰,而且是發生在邊界交接的時候,押回去以后還不知下一步怎么收拾他們呢。   這些事在國際社會是廣為人知的,只有關內的億萬中國人不知道,中國的媒體從來不報道,也是不敢報道。怕人們產生聯想,這些滅絕人性、慘無人道的法西斯暴行就出在偉大的兄弟黨、兄弟國家手里。   當然,私下里中國提出了嚴肅的抗議,一般的說朝方是給中國面子的。2002年外逃人數達到八千余人,在中國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回去不槍斃了,但要判刑,每天給一個窩頭二兩重,但要干重活,許多人幾個月就死去了。至于聽到的集中營里慘不忍睹、聳人聽聞的故事,因得不到相互印證不往下說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里的真實情況不會亞于當年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可那是德國日爾曼人對猶太人異族之間的行為,而這里干的可是對待自己同胞呀。   有些情況可以佐證,舉個例子,鑒于難民潮的主要通道是在圖們江長白山一線(難民過來后可就地依托朝鮮族同胞得到一些救助),公安部下撥專款在圖們市外高速公路口旁的山坡上修建了專用的朝鮮難民收容轉運站(歸吉林省邊防總隊代管但真正的領導在北京),粉紅色的圍墻有兩層半樓高,從外部看扣除辦公警衛用房最多容納七、八百人,但實際上經常是一千多人,由吉林省各地抓來的朝鮮難民都押送到這里集中,體檢、治病、甄別、學習,更重要的是了解情報,在號里不能抽煙,飯吃得飽,據說質量還可以,畢竟是中國最大的國際收容所。   管教人員態度不錯,沒有打罵,把人提出來到審訊室點上煙聊吧,朝鮮男人普遍愛喝酒,不行再上白酒,什么都說了。很多人表示希望到韓國去或去西方國家,也有更多的人堅定的表示要求留在中國,無論去那里,干什么活都行,但沒有一個人愿被遣返回去。他們許多人的哭訴和悲慘遭遇深深的感動了看守和審訊人員。   看守被麻疲了,終于爆發了一千多人的“炸獄”,他們把一個看守騙進號里捆起來當人質,與獄方談判三個多小時反對遣返,他們提出的條件(留在中國安置或去第三國)獄方無法答應,最后只好無情鎮壓了……。隨后自然是強制遣返。 【轉自鐵血 】  這兩年據說不穿鐵絲了,但回去后的首要程序是要交代對中方說了什么,在交代中免不了大刑伺候。在長期的逃亡與遣返的持久戰中,仍有上萬的人實現了勝利大逃亡,其真實數字將永遠是個迷。成為一個社會學的哥德巴赫猜想。   由于延邊地區和其它朝族自治縣實行了嚴格的連坐政策加大了打擊力度,這樣就把逃亡的“蓄水池”變成了“轉運站”。這個“轉運站”是被社會科學研究遺忘的“角落”,本來是可以出幾個博士生的,因為“轉運站”的水太深了,有當地人的地下組織,有韓國人的地下組織,有歐洲的人[和]權組織背景,也有中央情報局的攪合,比當年抗日戰爭中的“51號兵站”,比“胡志明小道”復雜多了。   對此中央高層又氣又惱,一直拿不出系統而有效的良策(這個良策我們下崗職工可以拿)。朝鮮邊防軍是能花錢買通的,韓國有“陽光政策”的人道主義援助,“轉運站”地區實際上是遠早于“六國會談”的“六國會談”,或叫對朝和平演變的第二戰場。   韓國商人出資在那里建了許多天主教堂,傳播“福音”……,韓商辦廠只收鮮族人,一箭雙雕……。   朝方也不是吃素的,出錢收買了延邊安全局的大多半兒人,致使該局大換班。中方也收買了對方的一個安全局,致使變節分子全槍斃了。中朝關系太微妙了,忒復雜了。   曾經發生過多次朝鮮人越境搶劫,有一次竟把一個武警排長打翻后押回去,中方都忍了,國際社會不太了解中國的苦衷。   從朱?基到溫家寶都多次鄭重對國際社會表態: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不曉得這個承諾包括不包括《中朝1961年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這又是一個出博士生的重大課題!   因為《條約》里有一專門條款指出:一旦締約任何一方遭受任何一國或國家聯盟的武裝進攻,締約另一方應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它援助。《條約》的有效期是二十年,如一方要求修改或終止,須在期滿前半年內向對方提出,否則《條約》自動延長二十年。因此《條約》自動活過1981年,又自動過了2001年,它在2021年到期以前一直有效。   前蘇聯在1961年也與朝鮮簽了同樣的《條約》,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做了小的修改后繼承了條約。   如果金正日還信得過中俄與朝鮮簽訂的《條約》,肯定沒有今天的“朝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