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除外.說的詳細一點好嗎?我要找個榜樣,現在有嗎

熱心網友

  管姓是較常見姓氏之一,約占漢族人口總數0。09%,排名居第140位。分布較廣,但以山東、江蘇多見此姓,兩省管姓約占全國管姓人口63%。  除了管仲之外,歷史上的管姓名人還有: 管寧:三國時魏國高士、學者。  管鑒:宋代詞人。字明仲,龍泉(今屬浙江)人,徙臨川(今江西撫州)。乾道九年(1173),范成大制置四川后東歸,道經峽州,時管鑒為峽州守,見范成大《吳船錄》。淳熙十三年(1186)任廣東提刑,改轉運判官,官至權知廣州經略安撫使。詞題所署干支,最遲者為甲辰生日,蓋淳熙十一年(1184)。有《養拙堂詞》一卷。   管同:(1780~1831) 近代散文家。字異之。江寧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五年(1825)中舉,入安徽巡撫鄧廷楨幕。  管師復:宋朝詩人,龍泉人。為人講義氣、勇敢,擅長于寫詩。宋神宗想要授給他官職他沒有接受。稱為臥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畫家(趙孟頫妻)。吳興人。被封為魏國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于畫梅蘭竹,山水也畫得很好。她在書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長于書寫行楷。   管師仁:宋代吏部尚書,龍泉人,進士。作官時政績頗佳。   管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寧間,黃庭堅被貶到宜州,當時管及在宜州任職。他不避權勢,與黃庭堅交往甚密。   管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龍泉人。僑居臨川。三遷至大理少卿,政績顯赫。著作有《定齋類稿》甲、乙集。   管平:(1895-1967) 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畫家管念慈次子。古琴學家。曾先后受教于九嶷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川派秦鶴鳴等著名琴家,并采擷民樂之長,有所創新,自成一格。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音樂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潛心發掘古代琴曲及打譜率先為琴曲《廣陵散》、《幽蘭》、《離騷》、《大胡笳》等大曲打譜。所奏琴曲《流水》,被美國錄入太空探測器金唱片。著有《古指法考》。亦工畫人物。  。

熱心網友

補充一個 我比較敬佩的 管寧 讀錢穆先生的《中國史學名著》,講到《三國志》時,曾經提起前人有些評論。(書中還有一說法是“三國三大人物”,分別是曹操、諸葛亮、魯肅。)但我以為,從某種角度上說,所以管寧肯定是比他們偉大了以前讀《資治通鑒》,見管寧避難遼東,所居之處,旬月而成邑,當時我的激動真是難以言表。三國時代,英雄人物,強權人物,賢人志士,可以說是多如牛毛,但有幾個能使老百姓真心實意地團結到他身邊?大部分是靠強權法令,最次者是擄掠,能夠安民,就是很不容易了。可是管寧一介匹夫,并不曾發號施令,百姓就往他身邊靠攏,這種人性光輝,能不讓千載之下的我輩由衷激動嗎? 管寧,遠祖是春秋時代的賢相管仲。他身高八尺,長了一副好須眉,相貌不錯。管寧家里很窮,而且他十六歲時就死了父親,親戚朋友可憐同情他,贈送了許多財物讓他葬父,可是管寧一文不取,只憑借自己的真實財力安葬了父親,對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來說,這是很難得的品質了。 管寧好學,結交了幾個后來很著名的學友,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 但是,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生過一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后人稱之為“管寧割席”,這是出于《世說新語》記載。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書呆子。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里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 金子誰不喜歡呀!但是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華歆在后邊鋤,過了一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里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說明,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一截。 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里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后,華歆回到屋里,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后世的所謂割袍斷義,劃地絕交,大約就是從這里來的。不過讓我說,管寧的割席,毋寧說是絕交,不如說是勸誡,希望華歆不要改了初衷。(不過我們讀《華歆傳》,發現后來做大官的華歆,生活一直是很儉樸的,他除了勇于出仕,不講節操之外,其它方面的美德還是不少的。) 漢末天下大亂之后,人的生命財產都不能保障,中原一帶就沒法再待下去了。管寧、邴原還有王烈幾個人相約,去比較安全的遼東去避難。當時遼東太守是公孫度,很有統治能力,而且遼東地理位置偏僻,戰亂沒有波及,是當時一個理想的避難地。管寧幾個人在中原的名氣很大,公孫度是知道的,所以對他們的到來非常歡迎,專門騰出驛館來請他們居住。 公孫度當時,應該有招納拉攏管寧等人做屬下的意思。因為公孫度實際上是個地方軍閥,趁著中原大亂,有著趁火打劫,大撈一把的企圖,他非常需要有能人輔佐他。可是,管寧既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魯肅,沒有什么“隆中對”“榻上策”好談的,他們幾個到遼東來,就是想做難民。所以見了公孫度,管寧只談了談經典學術,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閉口不談。拜見過公孫度以后,管寧沒有再住驛館,而是找了一處荒山野谷,自己搭個簡易房子、挖個土窯居住。 大家也許會說,管寧是個書呆子,沒出息,不知道英雄乘時而起的道理。但是我想,管寧是看不起天下這些自私自利的英雄的,他也并不呆,從選擇居住地這一件事情上就能看出來。當時,遼東的流民很多,大家為了將來回鄉方便,都住在靠近中原的郡南,而管寧偏偏選擇了郡北。為什么呢?流民也是不好當的,當時人口少,流民也是一種資源,遼東太守公孫度很重視這批流民,想要用一用的。如果大家住在郡南,時時想著回中原去,就會變成遼東的不穩定因素,引起公孫度的猜忌。賢如邴原,當時就不知道韜光養晦,常常就時事大發議論,而議論免不了涉及有政治野心的公孫度。公孫度于是就容不下邴原,起了殺害之心,還是管寧夠朋友,暗地叫邴原趕緊逃走。 管寧自己呢,在遼東住得很安穩,公孫度猜忌不著他。當時在遼東的許多中原流民,感于管寧的賢名,都來投靠他,在管寧的土窯周圍搭房子居住,不多久,這地方就像個村鎮一樣熱鬧了。管寧實際上成了流民的首腦人物,但是他只講文不講武,熱心辦起了教育,給流民們講授詩書禮儀這些亂世里用不著的東西。有外客來訪,他則只接見學者類的人物,英雄豪杰們是不見的。公孫度聽說管寧的行為,知道不會鬧事,就放下了心。而一般的百姓,則由于管寧的教育,在當地形成了良好的風氣。 有這么一件故事。管寧居住的屯落,只有一口水井,每天打水的人很多,男女錯雜,還常常為了爭水而吵罵斗毆。管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自己買了許多水桶,每天早早地把水打好放著,自己躲開,大家來了都有現成的水,就爭吵不起來了。等人們知道這個“活雷鋒”就是賢者管寧時,都為自己以前的行徑感到羞愧,主動地講起秩序來,爭水的問題便徹底解決,管寧也就用不著再受累給大家打水了。 可能管寧類似的事跡有很多吧,當地的人感念他的賢德,服從他的教化,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大家和睦共處,安居樂業。對這些事情,大家的流民身份起了很大作用。當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流民能在異鄉的遼東找到一小塊樂土是很不容易的,都有憂患意識,所以很容易教化。如果是太平盛世,處于故土,管寧這么做,別人就該罵他是書呆子了,誰也不會聽他的,只有把刑罰和教化結合才會有效。 公孫度不久就死了,他兒子公孫康掌了權,野心比他父親還要大,成天想著海外稱王的美事。他想給管寧封個官,讓管寧輔佐他,可是懾于管寧的賢名,硬是開不了口。但是,自己用不著,別人也休想,曹操做司空后,下令征辟管寧入朝,公孫康把詔命壓下不宣布,管寧當然也不會知道了。 中原局勢穩定以后,許多流民都返鄉了。但管寧依然不動,安居遼東。這其實表明了管寧的政治態度,他不承認曹魏皇朝的合法性,所以不愿意回鄉。可是,遼東的局勢也有了變化,公孫康死后,他弟弟公孫恭繼位,這個人身體有病,生性懦弱,沒有統治能力,而公孫康的私生兒子公孫淵偏偏是個雄才,不安于下位。管寧看到遼東快要亂了,這才帶著家屬乘船回中原。公孫康親自送他,贈送了許多禮物,管寧先收了,出發時,連同以前公孫度、公孫康的贈物,全部留下來,一芥不取,保持了清白本性。算起來,他在遼東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 船隊在海上航行時,曾經遇到風暴,大部分船都沉沒了,管寧坐的這只船也很危險,但是管寧從容不迫,好像沒發生事情一樣。這時,奇跡發生了,夜幕中突然出現了一點亮光,給船只指引方向,到達了一處荒島,這才轉危為安。當時人們發現,島上沒有居民,也沒有點火的痕跡,這光是從哪里來的呢?人們把它解釋為奇跡,并說這是管寧的“積善之應”。 管寧的回鄉,名義上是奉了魏文帝的征辟詔書,實際上是躲避即將到來了遼東之難。但回到故鄉以后,魏文帝就下詔封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決推辭,說自己老了,實在沒什么才能,要求皇帝放過他。可是皇帝偏偏不肯放過他,魏文帝死后,魏明帝又多次征招他,華歆王朗陳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復地推薦管寧,華歆還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讓于管寧。管寧呢,則是一律推辭,到死也沒有答應出仕,但太中大夫這個官名算是朝廷強加于他了。魏明帝后來都有點惱火了,派人去管寧家里察看,是真的老的不行了,還是不愿意于朝廷合作? 魏國如此熱心地征召管寧,一是因為管寧名氣太大,二是想得一個求賢的美名,三是把這個漢朝遺民征過來可以證明魏繼漢統的合理性,總之也是沒有惡意啊。但結合管寧一生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到,管寧不受親友饋贈,不取園中金,和華歆割席,不受公孫氏饋贈,他這個脾氣,是誰也拗不過來的,不接受皇帝的官職,是很自然的事。孟子所云“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管寧算是做到了。 且不論管寧的政治態度對不對,他這種操守,就足以讓后人景仰了。而他在遼東避難時的儒家教化實踐,在史書上也留下了光彩的一筆。 我這本書是借神仙的光一開始就把他抬出來了,也是太沒創意了 [轉自鐵血讀書 ]。

熱心網友

管 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