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比較很多了,我們打一陣就知道誰厲害了
熱心網友
當然比不過我們的了
熱心網友
韓國K1A1系列主戰坦克 公元9世紀的高麗王朝曾制造“鐵馬弩戰車”,該車鎧甲厚實,弩箭威力巨大,在當時的高麗國橫行一時。跨入新的千年,朝鮮半島上又出現了一種強大的戰車,但它的動力從戰馬升級成增壓柴油機,武器不再是弓弩而是高膛壓坦克炮——這就是韓國的K1A1系列主戰坦克。 “委托設計”:K1的誕生 K1A1主戰坦克的研制始于70年代。當時韓國陸軍仍裝備美制M47和M48“巴頓”主戰坦克,而朝鮮人民軍已經列裝了蘇制T-62主戰坦克,在火力、裝甲和機動性方面都比“巴頓”高出一截。雖然韓國境內有以“聯合國軍”名義駐扎的美軍地面部隊,但當時駐韓美軍的主力為M60,與T-62等坦克交手并沒有絕對優勢,韓國和駐韓美軍的坦克在數量上也從未占過優勢。韓國在朝鮮戰爭中領教過中朝軍隊裝甲力量的威力。在這種背景下,韓國決定研制新型主戰坦克——K1,韓國的第一種主戰坦克。 當時韓國經濟剛起步,工業較為薄弱,不具有設計新坦克的能力,只好求助于外國。1975年,韓國軍方宣布進行新坦克的“招標”,參加競標的是美國和德國的四家公司。經過對比,韓國于1980年選中了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的方案。1983年,已經被通用動力公司吞并的克萊斯勒公司生產出兩輛K1主戰坦克樣車——XK1,并于1984年在美國阿伯汀實驗場進行測試。 K1主戰坦克是當今各國唯一采用“委托設計”的主戰坦克。雖然K1由美國公司“委托設計”,但出于戰備需要和扶持本國軍工考慮,韓國要求正式生產型坦克必須在韓國生產。XK1進行測試時,韓國現代汽車公司在克萊斯勒的幫助下改造生產線,進行K1的生產準備。1985年,XK1完成實驗,現代集團設在昌原的K1坦克生產線也基本完成,投入生產。1987年,K1主戰坦克裝備部隊,被韓國軍方命名為“88式”主戰坦克。由于朝鮮半島長期處于戰爭停火狀態,防務形勢嚴峻,到1996年,K1和改進型K1A1主戰坦克產量已突破1000輛,年生產量接近德國“豹”2(該坦克在過去的23年中生產了兩千余輛),在世界第三代主戰坦克中屬產量較高之列。 K1:韓國的驕傲 在1996年之前各國的坦克技術資料中,K1又被稱為“88”式主戰坦克。但從K1坦克的研制歷程看,它于1984年開始實驗,1985年定型,1987年投產,和“88年”基本沒有關系。之所以被稱為“88”式,是因為1988年韓國舉辦漢城奧運會,這是韓國歷史上的盛事,因此韓國人提出了“88精神”,將成功舉辦奧運會作為韓國加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標志。“88式”表示K1主戰坦克要躋身于世界一流坦克行列的愿望。 K1坦克戰斗全重51噸,車體長7。47米,炮向前時車長9。67米,寬3。59米,高2。25米,主要武器為一門105毫米線膛炮,動力為一臺1200馬力柴油機,最大公路速度65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500千米。 K1在火力、裝甲和機動性方面都比T-62高出一截,使韓國重新奪回了主戰坦克的技術優勢。但為了緊跟世界主戰坦克的發展潮流,韓國于90年代開始醞釀對K1進行改進。1996年,改進型K1A1問世。K1A1沿襲M1改進的思路,車體尺寸與K1一樣,用120毫米滑膛炮取代105毫米線膛炮,全長增加到9。71米。 K1吸取了美國和德國主戰坦克的長處和特點,也有韓國自己的特色。從K1系列主戰坦克的細節中,我們可以品位到這種國貨與泊來品摻雜,美系與德系風格融合的奇特產物。 M1系火控系統 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在70年代后期為韓國研制K1時,還在研制另外一種主戰坦克,它就是大名鼎鼎的M1“艾布拉姆斯”。M1于1980年服役,而K1在5年后正式定型。M1和K1是克萊斯勒公司在同一時期應用同一水平的技術設計而成的。無論外形、總體布置,還是在武器和電子設備上,兩種坦克都極為頗為相似,因此又被人們稱為“姐妹車”。 K1采用的火控系統由車長瞄準鏡、炮長主瞄準鏡、炮長輔助瞄準鏡和彈道計算機組成。炮長主瞄準鏡是美國休斯航空公司的雙向穩定單目式晝夜合一瞄準鏡,并裝有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和熱像儀,與M1主戰坦克大體相同。在K1A1上則改用德州儀器公司生產的二氧化碳激光測距儀以及炮長用坦克熱成像主瞄準鏡(GPTTS),與M1A2相似。由于K1A1的車長和炮長均裝有獨立觀測系統,因而與M1A2一樣,具有獵-殲作戰能力。 K1火控系統方案與M1如出一轍,但其中的部分零件已經實現了國產化。在K1的原型車上,車長瞄準鏡為法國SFIM公司的雙穩式V580-13型周視潛望瞄準鏡。該瞄準鏡放大倍率為3×和10×,可獨立于炮長瞄準鏡搜索目標。但正式生產型采用的瞄準鏡是由韓國三星公司生產的V580-13仿制型。韓國的下一步目標,是實現火控計算機芯片、熱像儀的國產化。這些芯片和電子器件將主要由韓國的工業廠商,如三星、大宇、現代等公司生產。 “豹”系發動機 在K1主戰坦克研制過程中,克萊斯勒曾計劃為K1安裝與M1相同的AGT-1500燃氣輪機。但當時韓國有自己的小算盤:如果采用燃氣輪機,燃料消耗較大;在朝鮮半島作戰,由于地形限制,后勤補給往往難以跟上,會使坦克部隊的機動能力受到極大限制。同時,韓國當時已有將K1坦克用于出口的意圖。如果采用當時仍屬美國核心機密的AGT-1500燃氣輪機,在出口K1時就必須看美國的臉色。出于這些考慮,在韓國的要求下,K1最后選用了德國MTU公司生產的MB871Ka-501柴油機,并配用德國ZF公司生產的LSG-3000液力-機械傳動裝置。 MB870系列柴油機是MTU公司60年代后期研制的大功率車用柴油機,按照汽缸數量分為6缸型MB870、8缸型MB871、10缸型MB872、12缸型MB873等多個型號。K1坦克使用的是8缸型MB871Ka-501,輸出功率為1200馬力。“豹”2使用的是12缸型MB873Ka-501,功率1500馬力。仔細算來,8缸的MB871Ka-501發動機總功率1200馬力,單缸功率達到150馬力;而12缸的MB871Ka-501發動機總功率1500馬力,單缸功率只有125馬力。K1采用的發動機單缸功率大,這意味著它具有更高的體積/功率比。 正由于采用了緊湊可靠的發動機,K1A1的車體長度比M1系列短約0。5米,負重輪也從7對減少到6對。K1A1的戰斗全重不過53噸,而M1A2已經達到63噸,韓國“小妹”確實比它的美國“大姐”苗條許多。此外,根據MTU公司和韓國大宇簽署的協議,韓國將在MTU公司的指導下自行生產K1坦克使用的MB871Ka-501發動機。 韓國式混合懸掛 與火控、動力裝置不同,K1A1坦克的懸掛系統既不“從德”,也不“從美”,而是采用了獨一無二的扭桿-液氣混合式懸掛系統。在K1A1主戰坦克的6對負重輪中,第1、2和第6對負重輪采用液氣懸掛,中間3對負重輪則采用扭桿彈簧式懸掛。扭桿彈簧式懸掛系統結構簡單可靠,價格低廉,日常維護也較為簡便,但減震效果不如液氣懸掛系統。液氣懸掛系統雖然具有良好的減震效果,適合在山區等復雜地形使用,但價格昂貴,日常需要頻繁補充油氣,維護量大。采用混合式懸掛系統可以降低K1的造價,并減少坦克兵的日常維護量。 液壓懸掛方式的另一個突出優點是,可以通過調節液壓懸掛的油量來改變車底距地高和車體的俯仰角度。抗美援朝戰爭時,美軍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坦克都曾被用作壓制火炮使用,雙方常常利用地形,將坦克停在反斜坡上,借此增加火炮仰角,達到較遠的射程。如果在未來戰場上需要K1臨時客串壓制火炮,由于它采用混合式懸掛系統,車體前傾或后仰的角度變化可達10°,加之K1主炮本身具有20°的最大仰角,因此實際使用仰角可達到30°,能夠使主炮獲得更大的射程。 無論是美國M1系列還是德國“豹”2系列主戰坦克,都采用扭桿彈簧式懸掛系統。K1的混合式懸掛系統在第三代主戰坦克中是第一家。 裝甲外形:德美各取一半 K1的車體和炮塔正面都采用了陶瓷與金屬材料制成的復合裝甲,裝甲配方與非貧鈾型M1坦克的復合裝甲相似。K1給人以“小M1”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炮塔外形。K1的焊接式炮塔像是被錘子砸扁了的M1,外形輪廓相似,但正面和側面裝甲區的高度都小于M1。K1炮塔的前裝甲角度與M1相似,火炮防盾與并列機槍與M1就如同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炮長用主瞄準鏡的位置、車長和裝填手機槍的布置方案,甚至為了方便駕駛員進出而設的炮塔前裝甲切角都與M1基本一樣,真不愧為克萊斯勒公司設計的“姐妹車”。 K1采用了M1風格的炮塔,但沒有照搬M1的車首裝甲外形。M1車首主裝甲為近似垂直的整塊復合裝甲板,這樣的布置方式可增加車內的有效使用空間,但防彈性能不佳。“豹”2坦克車首的鍥形裝甲方案傾角較大,防彈性優于M1。由于采用了“豹”2風格的車首裝甲和M1風格的炮塔,使K1在外觀上像是“豹”2和M1的“混血”。 美式火炮 K1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68A1型105毫米線膛炮,與M1相同,也與韓國M48A5主戰坦克相同。M68A1型火炮能夠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穿甲彈能在2000米有效射程內擊穿T-62主戰坦克的前裝甲。 在K1坦克研制之時,美軍已經在醞釀對M1進行改進。1987年K1正式服役時,裝120毫米滑膛炮的M1改進型M1A1已經服役。相比之下,韓國人覺得自己的K1只裝105毫米火炮“虧了”,也提出為K1坦克換裝120毫米滑膛炮的計劃,這就是1996年出現的K1A1。K1A1與K1外觀極為相似,只是炮管顯得粗了一些。它采用一門120毫米M256滑膛炮,與M1A1和M1A2相同。美國M1A1和M1A2坦克使用貧鈾穿甲彈,韓國火炮則使用碳化鎢彈芯穿甲彈。據報道,在使用最新的120毫米炭化鎢穿甲彈時,K1A1坦克可在2000米處穿透600毫米以上的均質鋼裝甲。 M256實際上是特許生產的德國RH120滑膛炮,而在正式生產型的K1A1上,使用的則是經美國特許,由韓國生產的M256。韓國也因此成為少數幾個能生產先進的高膛壓坦克炮的國家之一。 “非美”式儲彈方式 M1系列主戰坦克將大部分主炮彈藥儲存在炮塔尾艙中,尾艙與戰斗室用裝甲板隔離,在被敵擊中時,尾艙的泄壓板可將彈藥殉爆氣浪排出車外。尾艙儲彈方式增強了坦克乘員的生存能力,卻沒有增強主戰坦克的生存能力:失去主炮彈藥的M1將沒有任何戰斗力,同時彈藥爆炸的沖擊波足以將尾艙下面的動力艙炸得體無完膚。另外由于尾艙體積過大,M1的炮塔重量達到了創記錄的22噸。 可能是意識到了M1尾艙式儲彈的缺點,K1主戰坦克原樣照搬了美式火炮,卻沒有采用美國特色的尾艙儲彈方式。K1和K1A1主戰坦克的彈藥主要儲存在車體內駕駛員旁邊,另在炮塔吊籃內裝填手前立放7~8發炮彈,以利于裝填手裝填。沒有龐大的儲彈尾艙,K1的整車外形輪廓比M1大幅度降低,同時節省下大量重量指標用于加強防護。 不過,這一儲彈方式也使得K1的彈藥基數過少。K1主戰坦克可以攜帶47發105毫米炮彈,相比之下M1的彈藥基數為55發。120毫米炮彈的體積更大,因此K1A1主戰坦克只能攜帶32發炮彈。備彈量減少導致K1A1的持續作戰能力下降,這不能不說是K1A1的瑕疵之一。 輔助彈藥充足 與偏少的主炮彈藥相比,K1A1坦克的輔助武器卻是彈藥充足。K1A1共裝3挺機槍,12。7毫米K6高射機槍、7。62毫米M60E2并列機槍和7。62毫米M60D高射機槍,可攜帶2000發12。7毫米機槍彈和8800發7。62毫米機槍彈。相比之下,蘇聯T-72只攜帶300發12。7毫米彈和2000發7。62毫米彈,美國M1主戰坦克7。62毫米彈藥基數為11400發,比K1A1略多,卻只攜帶900發12。7毫米彈。韓國寧可減小主炮的彈藥基數,卻要保證輔助武器的彈藥,是出于朝鮮半島特殊戰場環境的考慮。朝鮮山多平原少,能進行大規模坦克會戰的地域不多。朝鮮人民軍有步坦協同大兵團作戰的傳統。在這樣的情況下,K1A1坦克配備較多的輔助彈藥,其主要目的可能是更多地利用并列機槍或高射機槍對步兵進行壓制射擊。 K1系列雜談 技術引進的典范 雖然K1/K1A1主戰坦克是由美國設計,但韓國對其評價極高,認為它是“最適合在韓國使用的主戰坦克”。相對較輕的車重、良好的越野機動性和獨特的混合式懸掛,使K1和K1A1在朝鮮半島崎嶇的地形也能運動自如。相比之下,無論是韓國先前裝備的M47/M48,還是駐韓美軍裝備的M1主戰坦克,在朝鮮半島都顯得過于笨重。 K1系列主戰坦克被稱為M1主戰坦克的“姐妹車”,是因為他們出自同一公司之手。但K1不僅具有美國血統,還融合了德、英等西方坦克不同流派的風格。K1系列既有M1主戰坦克先進成熟的火控系統,也有和“豹”2同宗的可靠的柴油動力;采用美制火炮,彈藥儲存方式卻是韓國式;懸掛系統采用自成一統的混合式懸掛。不但設計風格,K1A1坦克的主要零部件也是采各國之長:火控系統的主要零件由美國生產,但也有德國、加拿大以及韓國自產的設備。 令人佩服的是,K1A1雖然是萬國牌零件的雜燴,但在裝備部隊后,各個系統之間的兼容性良好,未出現因為設備之間不匹配導致的嚴重問題。印度“阿瓊”主戰坦克因為進口部件的兼容性問題以及國產零部件質量不過關,遲遲不能裝備部隊;日本照搬國外設計,造出了昂貴而毛病多多的90式主戰坦克。相比之下,韓國K1系列主戰坦克博采眾家之長,又能做到實用可靠,確實可稱為技術引進與消化的典范。 下一代不是K1A2 K1A1主戰坦克雖然性能優良,足以與周邊國家的新型主戰坦克相抗衡,但韓國人并不希望將K1系列繼續改進作為韓國的下一代主戰坦克。主要原因是K1的車體較小,改進空間不大。而且從世界各國的經驗看,主戰坦克的改進都是越改越重。“豹”2A6和M1A2雖然性能有較大提高,但都從50噸級坦克改到了60多噸,如果設計出60多噸的“K1A2”,顯然無法適應朝鮮半島崎嶇的地形。 韓國在最近推出了FMBT2010驗證車——即2010年未來型主戰坦克。從FMBT2010驗證車的外形看,仍像是K1A1的改進型,但在內部結構上卻大有不同。FMBT2010安裝了1500馬力級別的大功率柴油機,采用自動裝彈機,乘員減少到3人,并且全車重量控制在50噸以內。可見,從K1A1到FMBT2010,提倡“身土不二”的韓國已經走出了“小M1”的陰影,走上了自行設計主戰坦克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