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的母親,她住院了據說是子宮里長了個腫瘤然后導致月經等等內分泌失調我知道的就這么多,我想幫我朋友希望大家給點幫助好么?我知道我的細節不夠詳細但我真心想知道點,可以么?謝了!!各位!

熱心網友

雖然說的不多,但已足夠判斷的啦.實際上對中年女性來講,子宮瘤是常見病,一般都是良性的.在婦科疾病之中,子宮肌瘤(有的地方俗稱肉瘤),是目前婦女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子宮肌瘤患者多數為中年女性,常見年齡為35—50歲之間.我估計你朋友的母親也就在這個年齡段.一般子宮肌瘤的病因是:與體內雌激素過多,以及長期刺激有關,持續而長期的雌激素作用,會發生子宮肌瘤.所以你說的內...

熱心網友

雖然說的不多,但已足夠判斷的啦.實際上對中年女性來講,子宮瘤是常見病,一般都是良性的.在婦科疾病之中,子宮肌瘤(有的地方俗稱肉瘤),是目前婦女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子宮肌瘤患者多數為中年女性,常見年齡為35—50歲之間.我估計你朋友的母親也就在這個年齡段.一般子宮肌瘤的病因是:與體內雌激素過多,以及長期刺激有關,持續而長期的雌激素作用,會發生子宮肌瘤.所以你說的內分泌失調是與此有關的,是最常見的癥狀,也是醫生判斷的一個依據. 現在通過B超就可以查出,你告訴你朋友,可以根據B超檢查結果,再決定采用那種治療方法.現提供兩種方法供你參考:1.保守療法:及我們通常所說的藥物治療.如果瘤子很小,一般醫生會建議采用口服"消肌丸"等藥物治療,一般半年以后會自行消失.2.如果瘤子較大,醫生會建議手術治療.在接受手術治療之前,病患和醫生都會考慮,只是切除子宮肌瘤呢,或是否要摘除子宮?這要視肌瘤的位置、大小、患者的年齡、生育情況,以及癥狀的嚴重程度而決定. 若是患者的年齡在40歲以上,又不考慮再生育,可考慮子宮切除,至于卵巢是否要切除,那就更需要考慮。因為卵巢是雌激素的主要來源,摘除之后,必須以雌激素替代療法加以補充,因此40歲以下的婦女一般盡可能不切除卵巢. 子宮切除術又分為全切除術與次全切除術。子宮全切除術是將子宮體和子宮頸一起切除;次全切除術則病人可保留子宮頸. 子宮切除術目前相當普遍,在技術上并無太大困難,手術范圍也不太大,是相當安全的手術,手術后并發癥不多,病人恢復也較快,因而患者若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無需過于擔心. 注意事項:若采用藥治療或子宮肌瘤切除手術,要囑咐你朋友的母親定期去醫院追蹤觀察,即使進行了子宮肌瘤切除手術者,肌瘤有可能會復發.最后告訴你一點: 子宮肌瘤惡化的幾率很小,一般在0.5%左右.所以讓你朋友放心,如進行手術治療,醫生會對瘤子進行病理切片,可確診的.在新的一年里,祝你和你朋友全家新年快樂!

熱心網友

不要緊,手術切除即可無事。祝你們如意。

熱心網友

應該沒什么大問題的,這是普通的婦科疾病。如果腫瘤大到一定程度醫生就會建議動手術,我有一親戚50歲左右,怕以后復發,手術時把子宮拿了,已經有三年了,現在身體很好,所以不用緊張。

熱心網友

子宮腫瘤轉自37度醫學網  【概述】  常見的有子宮肌瘤和宮頸癌。子宮肌瘤對分娩的影響主要與其大小、生長部位及類型有關。隨妊娠月份增長,肌瘤也增大,肌壁間的肌瘤在臨產后可使子宮收縮乏力,產程延長。生長在子宮下段及子宮頸壁層內的肌瘤或嵌頓于盆腔內的漿膜下肌瘤皆可能阻礙分娩。位于子宮后壁且位置較低者影響更較大。在處理時根據胎頭與肌瘤的位置關系作出判斷,如果肌瘤在骨盆入口以上而胎...

熱心網友

子宮腫瘤轉自37度醫學網  【概述】  常見的有子宮肌瘤和宮頸癌。子宮肌瘤對分娩的影響主要與其大小、生長部位及類型有關。隨妊娠月份增長,肌瘤也增大,肌壁間的肌瘤在臨產后可使子宮收縮乏力,產程延長。生長在子宮下段及子宮頸壁層內的肌瘤或嵌頓于盆腔內的漿膜下肌瘤皆可能阻礙分娩。位于子宮后壁且位置較低者影響更較大。在處理時根據胎頭與肌瘤的位置關系作出判斷,如果肌瘤在骨盆入口以上而胎頭已入盆,一般不致發生分娩梗阻。如肌瘤位于生露部以下,且先露部未入盆,則陰道分娩有困難,應行剖宮產術。曾作過肌瘤剔出術后的子宮,有可能在分娩時發生瘢痕破裂應做剖宮產術,并應警惕瘢痕妨礙子宮收縮引起產后出血。妊娠合并子宮頸癌時,因宮頸硬而脆,影響宮頸擴張,如經陰道分娩可能發生大出血、裂傷、感染及癌擴散,故必須行剖宮產術,于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2~4周再進行放射治療。對妊娠期合并的早期浸潤癌,可行廣泛性子宮切除及盆腔淋巴結清除術。術中解剖層次反較未孕者清晰,手術并不困難,出血也不多。胎兒存活者(孕20周以后)先取出胎兒,然后行子宮根治性手術。   【組織發生與分類】  子宮肉瘤來源于中胚層,可來自子宮的肌肉、結締組織、血管、內膜基質或肌瘤,亦可來自中胚層的各種衍生成份,如骨、軟骨、脂肪、橫紋肌等。后一類組織何以會突然出現于其正常并在存在之成熟器官一子宮,頗難解釋(Blythe & Beri,1983)。  關于分類,自從1860年VirohoW描述“髓樣肉瘤”以來,文獻上極為混淆。混淆的原因之一為缺乏標準的命名。據Blamclein(1977)統計,對一種子宮肉瘤就有119個不同的名稱;而缺乏普遍同意并接受之分類原則更使命名混亂。1864年Zrmber首次提出同種與異種成份的概念,始成為近年來多數專家用作子宮肉瘤分類的基礎。所謂同種的(homologous)指正常見于子宮之組織,如平滑肌、內膜基質(endometrial stroma)、血管及纖維組織;異種的(heterologous)則指非子宮原有之組織,如軟骨、骨、骨骼肌(橫紋肌)及脂肪。以下推薦一種頗為實用的、由Kempson與Bari所修改的Ober氏子宮肉瘤分類:  Ⅰ.純肉瘤(puresarcoma)  1.純同種組織(pure homologous)  (1)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2)基質肉瘤(stromal sarcoma)  (3)內淋巴基質肌病(endolymphatic stromal myosis)  (4)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5)纖維肉瘤(fibrosarcoma)  2.純異種組織(Pure heterologous)  (1)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包括葡萄狀肉瘤(sarcoma botryoides)。  (2)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  (3)骨肉瘤(osteosarcoma)  (4)脂肪肉瘤(liposarco1ma)  Ⅱ.混合肉瘤(mixed sarcoma)  1.混合同種組織(mixed homologous)  2.混合異種組織(mixed heterologous)包括混合異種組織兼有或不兼有同種成分之肉瘤。  Ⅲ.混合惡性苗勒氏管瘤(mixed malignant Mü llerian tumors)或混合中胚層瘤(mixed mesodermal tumOrs)  1.混合惡性苗勒氏管瘤,同種組織型(mixed malignant tumor,homologous type)  癌+平滑肌肉瘤,基質肉瘤,或纖維肉瘤,或此類肉瘤之混合(carcinoma plus leiomyosarcoma,stromal sarcoma,or fibrosarcoma,or mixtumors of these sarcomas)。  2.混合惡性苗勒氏管瘤,異種組織型 (mixed malignant Müllerian tumor,heterologous type)  Ⅳ.肉瘤、未分類者(sarcoma,unclassified)  V.惡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其中內淋巴基質肌病以往列為良性組,但報告有復發與轉移,故分類為肉瘤。含有上皮成分(癌)的腫瘤,稱為混合性惡性苗勒氏管(副中腎管)肉瘤,癌性組織可為腺癌或鱗狀細胞癌;一些由分化極差瘤細胞構成之肉瘤,不能作適當的組織學鑒定,則列為“未分類者”。子宮肉瘤的分期尚未統一,多數采用FIGO關于子宮內膜癌的分期,這里介紹較簡單實用的國際抗癌協會(UICC)關于子宮惡性腫瘤的分期:  Ⅰ期:腫瘤限于宮體;  Ⅱ期:腫瘤已達子宮頸或子宮漿膜層;  Ⅲ期:腫瘤侵及子宮外或盆腔臟器;  Ⅳ期:腫瘤轉移到上腹部或遠處臟器。  【臨床表現】  一、子宮平滑肌肉瘤 是最常見的子宮肉瘤,占所有子宮肉瘤的50~60%,發病年齡為25~75歲,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較年輕的病人似比絕經后的病人有較好的預后. 肉瘤生長在子宮肌壁之內時可無癥狀,突入宮腔后,則不正常的子宮出血是最常見的癥狀,可發生在大約60%的病人。有半數病人可有不等程度的腹痛或不適。也有部分病人訴有胃腸道或泌尿道癥狀。大約有10%的病人訴有腹部包塊。婦科檢查,有的很難與子宮肌瘤相區別。腫塊可硬可軟,表面可呈結節樣或仍保持光滑。偶爾,有蒂的腫瘤可突出宮頸。有的可與肌瘤并存。腫瘤晚期可轉移到盆腔及腹腔各臟器,常伴有血性腹水。子宮肉瘤生長迅速,尤其在絕經后。如原有子宮肌瘤突然發展較快,應考慮肌瘤惡性變之可能。  二、子宮內膜基質肉瘤與子宮內淋巴基質肌病 子宮內膜基質肉瘤是子宮肉瘤中最少見的一種,平均發病年齡為45歲(30~75歲)。最常見的癥狀為不規則陰道出血,有時伴有腹痛或腰痛。婦科檢查可發現子宮體增大、質軟。如有息肉狀物突出于宮口處,其表面可有潰瘍、壞死、出血等。主要臨床表現與子宮平滑肌肉瘤相似,但其惡性程度更高。在早期即有局部浸潤或直接蔓延;晚期則沿血管或/及淋巴管轉移。 子宮內淋巴基質肌病并非真正的肉瘤,但有惡性行為(復發、轉移)。發病的年齡為40~50歲。癥狀與子宮平滑肌肉瘤相似,可有不規則陰道流血、腹部不適及腹塊。婦科檢查,子宮增大及/或有周圍組織的浸潤感。  三、葡萄狀肉瘤 在發病年齡、生長部位及局部形態均有此特點,已如前述。  四、子宮混合性中胚層肉瘤 占所有子宮肉瘤的30~40%,通常發生在絕經后的婦女。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不規則陰道流血,特別是絕經后出血;常伴有血性或臭性白帶,下腹部不適和疼痛。晚期病人可出現腹痛、腹脹、血性腹水、惡病質等。婦科檢查可發現子宮增大而軟,子宮口張開并上縮,有息肉樣物經宮口突出于陰道內。此腫瘤惡性程度極高,除局部侵犯宮體及宮旁組織外,可轉移至盆腔、腹股溝及腹膜后淋巴結,也可轉移至胸膜、肺、心包、肝、腎及骨等處。  【病理說明】  由于子宮肉瘤分類較為復雜,現將常見的幾種肉瘤的病理改變介紹如下:  一、子宮平滑肌肉瘤 一般可分為原發性及由子宮平滑肌瘤惡變而來的繼發性兩種。但在臨床上兩者不易鑒別。腫瘤可發生在子宮的粘膜下、肌層內、漿膜下或闊韌帶內(質比肌瘤較脆)。可有清楚的假包膜,但也可彌漫狀生長,與肌層沒有界限。發生在宮頸者似宮頸肌瘤,有潰爛時可似潰瘍型宮頸癌。腫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粉黃色,可呈生豬肉狀、魚肉狀或腦組織樣,有的區域可有出血、囊變或壞死區。  鏡檢可見平滑肌細胞增生,排列紊亂,漩渦狀結構消失。細胞大小形態不一致,核異型性明顯,染色質多、深染、分布不均勻,核膜不清,核仁明顯,有多核巨細胞出現。 根據瘤細胞的形態,肉瘤可分為梭形細胞型、圓形細胞型、巨細胞型及混合型。有的繼發性肉瘤中可見到正常的肌細胞過渡到惡性細胞的各個階段。近年來較注重按核分裂相的多少來區分惡性度的高低,Conley認為每10個高倍鏡視野(high-power field, 簡寫為HPF)中少于5個細胞分裂相(5/10HPF)為低度惡性的平滑肌肉瘤(但Kempson等認為是生長活躍的平滑肌瘤)。也有人認為細胞分裂相<5/10HPF時,如有血管內瘤組織浸潤,應診斷為肉瘤,屬低度惡性;5~10/10HPF為中度惡性;>10/10HPF為高 度惡性。但多數作者認為核分裂相多少不是確定腫瘤惡性度的唯一標準,還應參照有無血管內或淋巴管及周圍平滑肌組織的浸潤來全面評價。  二、子宮內膜基質肉瘤與內淋巴基質肌病 文獻中在名稱上不僅此二種子宮肉瘤有混淆,還包括“子宮內膜基質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al stromal endometriosis)、間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病(interstitiale endometriosis)及基質性子宮內膜異位癥(str-omalosis),混淆環繞于此類細胞的起源、與血管性肉瘤的關系以及對惡性的評斷標準。  (一)子宮內膜基質肉瘤 多數來自子宮內膜,呈息肉狀,突入宮腔或突出于子宮頸口外,約3/4的病例顯示向肌層侵蝕。切面呈灰色或黃色,狀如魚肉,局部有出血、壞死或囊性變。  鏡下所見:瘤細胞縱橫交錯排列,呈彌漫分布,排列較疏,且常在血管周圍。胞漿多少不等,核染色質多而深染,有明顯的異型性,核分裂相較為多見,且>5/10HPF,核分裂相愈多,惡性程度愈高。  (二)內淋巴基質肌病 由圓核與致密胞漿之基質細胞小結構成,常與子宮內膜基質肉瘤混誤。二者之鑒別在于每10HPF之核分裂相。內淋巴基質肌病之核分裂相<5/10HPF,且有推擠(pushing)甚于浸潤之邊緣。故此類腫瘤并非真正之肉瘤,其5年存活率可達95~100%(Blythe與Bari,1983)。  三、葡萄狀肉瘤 為一種少見而惡性度極高的腫瘤,見于嬰幼女,可來自子宮頸內膜,亦可由陰道上段生長,腫瘤帶有長蒂,遠端呈透明質軟的圓形膨大,形成葡萄狀,故名。  鏡下表現為粘液樣瘤組織,在間質中可見到小圓或索狀深染的棱形或星形的未分化 細胞,有時細胞內可找到橫紋。因多發生于幼女,故有將葡萄狀肉瘤稱為胚胎性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  四、子宮混合性中胚層肉瘤 一般認為,此種腫瘤來自苗勒氏管衍生物中分化最差的子宮內膜基質組織,可為結締組織、軟骨組織、骨組織、橫紋肌或/及平滑肌組織,有時出現上皮(癌)的成分。其中所含為正常存在子宮之成分者,屬同種組織肉瘤;所含為正常不存在子宮之成分者屬異種組織肉瘤,已詳“分類”。  此瘤多發生于子宮體底部或前壁的子宮內膜,多數呈息肉狀腫物,向宮腔以至宮頸口處突出,質軟而脆,切面呈灰黃色,并有出血、壞死和小囊。  鏡下所見:此類腫瘤結構極為復雜,患者年齡越大,腫瘤所含的組織類型越多。瘤細胞具有雙向分化的特性,有癌與肉瘤兩種成份,但一般表現以肉瘤為基礎。腫瘤細胞有的較為原始,有的則為高分化的橫紋肌纖維、軟骨、骨及/或脂肪。癌與肉瘤混合者,癌的成分多為腺癌或鱗狀細胞癌。  【治療說明】  一、手術治療 多數專家贊成行全子宮切除術。但因子宮肉瘤可有宮旁直接蔓延及血管內瘤栓,故應盡可能作較廣泛的子宮切除術,而不一定摘除盆底淋巴結。但Belgred(1975年)主張手術同時應取腹膜后盆部及主動脈旁淋巴結活檢,以了解有無淋巴結轉移。如為宮頸肉瘤或宮體肉瘤已侵及宮頸,應作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同時摘除盆底淋巴結。對子宮內膜基質肉瘤,有主張術前先行宮腔鐳療,再作全子宮切除術。近年來有人認為低度惡性子宮肉瘤(如某些平滑肌肉瘤、內淋巴基質肌病等),具有孤立性局部擴散與中心性盆腔復發的傾向,應行廣泛性子宮切除加雙側附件切除術,此種手術處理的好處雖尚未定論,但從理論上,局部復發是可由較廣泛地切除原發腫瘤而得以減少的。低度惡性肉瘤的淋巴結轉移較為少見,故僅在術中發現有增大之淋巴結或疑有淋巴結轉移時, 方行淋巴結摘除術。低度惡性子宮肉瘤的盆腔復發灶只要可能,往往能成功地反復手術切除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部分或全盆腔臟器切除術(pelvic exenteration)偶爾可用于轉移至膀胱或/及直腸者。對年輕婦女腫瘤局限、無浸潤現象者,可考慮保留正常卵巢,其預后與切除者無明顯區別。但對子宮基質肉瘤患者不宜保留卵巢,因其子宮外轉移的機會較多。對高度惡性的子宮肉瘤(某些平滑肌肉瘤、內膜基質肉瘤及所有混合性中胚層肉瘤),由于其具有早期淋巴、局部以及血源性轉移之特點,故廣泛性手術已被放棄,僅行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而在術前或術后附加放射治療。但對平滑肌肉瘤附加放療問題仍有爭論,以其不僅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反致影響以后的化療。一般在完成手術或手術加放療后,所有患者應考慮附加化療。經過詳細的有關檢查,明確為僅有一側肺孤立轉移瘤,可行手術切除,大約有25%的5年生存率。  二、放射治療 由于子宮肉瘤對放射線敏感性較低,文獻報道,單獨應用放療很少有5年生存者。放療對子宮內膜基質肉瘤及子宮混合性中胚層肉瘤的療效比平滑肌肉瘤為佳。Gilbert認為,子宮內膜基質肉瘤術前、后應輔以放療。不少專家認為術后輔以放療比單行手術好。Badib報告各種子宮肉瘤(臨床Ⅰ期)病人的手術合并放療和單行手術治療比較,5年存活率由57%提高為74%。對轉移或復發的晚期肉瘤患者,一般主張用60鉆或深度X線作為姑息治療,以延長生命。  三、化療 許多細胞毒性抗癌藥對子宮肉瘤的轉移與復發有一定療效。環磷酰胺、瘤可寧、阿霉素等單獨應用和VAC(長春新鹼放線菌素D-環磷酰胺)聯合化療的效應率(response rate)為25~35%(與癌細胞類型有關)。有些復發性基質肉瘤對孕酮治療有效應。聯合用手術、60鉆放療及口服大劑量18-甲基炔諾酮,在一些幼女生殖道胚胎性橫紋肌肉瘤病例,也取得較好的效果。  【預后說明】  子宮肉瘤預后差,總的5年存活率文獻報告為8~40%;北京協和醫院為 31%;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為29%。其中子宮平滑肌肉瘤約為25%,子宮內膜基質肉瘤約30%,子宮混合性中胚層肉瘤不足25%。綜合文獻,預后與腫瘤的類型與細胞分化程度、范圍、能否手術以及手術是否徹底有關。另外與患者的年齡(年齡越大者,預后越差)、肉瘤有否血管內轉移(有轉移者,預后差)、原發性抑繼發性(繼發性預后稍好)。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之平滑肌肉瘤病人術后生存5年以上者絕大部分為繼發性肉瘤)均有關系。  【預防說明】  對于盆腔的良性病變,應避免不加選擇地采用放射治療,過多接觸放射線,有可能導致肉瘤的發生,不宜忽視。另外,由于肉瘤的早期發現與診斷較為困難,故對絕經期前后的婦女,最好每半年作一次盆腔檢查及其他輔助檢查。任何年齡的婦女,如有陰道異常分泌物或下腹不適,宜及時診查。

熱心網友

怎么跟我姨得一樣的病呀,就是平常月經來幾天就沒了,現在是天天流血不止了.是吧,沒多大事,我姨去醫院查出來以后,動了一個手術住幾天院就沒事了.這個沒多大事,你告訴你的朋友不必緊張.放松心情.沒事的,這種事我是不會跟瞎說的.我姨今天動手術.在這里祝福你的朋友,跟我姨早日康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