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比較一下巴黎,倫敦,法蘭克福這三個歐洲中心城市,包括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及區域地位,謝謝!請比較一下巴黎,倫敦,法蘭克福這三個歐洲中心城市,包括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及區域地位,謝謝!
熱心網友
巴黎 巴黎的歷史有2,000多年,最早是從西岱島發祥的。據說,當時居民僅幾百人,居住在不到半平方公里的舊城島上。公元四世紀,羅馬人的一個部落強占島上高盧人村莊,并建立了“巴黎吉”人的首府,巴黎從此得名。公元六世紀起,巴黎成為法蘭西王國的首都,以后歷代法蘭西的封建王朝均以巴黎為國都。十三世紀時,巴黎的人口已達7萬。菲利普·奧古斯特國王下令修建城墻和防御工事,西岱島人口不斷增加,成為王國的權力中心。全城的貿易和手工業作坊逐漸集中在塞納河右岸,市場開始形成。教育、學術和宗教界人士大多住在塞納河的左岸。1337年開始的英法百年戰爭使巴黎遭到嚴重毀壞。戰后,弗朗索瓦一世再次定都巴黎并進行重修。1546年,盧浮宮開始興建。以后的歷代帝王,尤其是路易十四,不惜花費巨資修宮殿、造花園、建廣場。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法國的統治者曾遷都凡爾賽,但巴黎仍是法國宗教、文化、藝術中心。 巴黎簡介 法國首都巴黎是世界上十大名城之一。它位于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城跨塞納河兩岸。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平方米公里,人口200多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七個省,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幾乎占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城市自身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人們漫游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著許多聞名世界的歷史遺跡,又有許多宏偉壯麗的現代化建筑,有“花都”之美稱。巴黎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化設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用電 子計算機控制的現代藝術文化中心——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還擁有許多世界聞名的歷史遺跡和藝術建筑。像埃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協和廣場、盧浮宮、凡爾賽宮等更是讓人留連忘返。經濟生活方面,重建和改建了古老的商業中心區,如興建了 210米高,58層的蒙馬納斯摩天大廈。新建和擴建了巴黎四周的衛星城市,使市民有了比較寬敞和舒適的居住環境。巴黎不僅是法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國際活動的重要場所。各種類型的國際會議在這里召開;各種各樣的國際比賽、表演在這里舉行;各行各業的專業展覽會在這里舉辦。常設的國際組織也很多,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就設在這里。今天的巴黎,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備受世界的矚目 。倫敦 倫敦是英國的首都,在莫斯科之后是歐洲第二個最大的城市,位于英格蘭的東南部,橫跨泰晤士河兩岸,是英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重要的國際海﹑空港和金融中心。倫敦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代王朝建都此地,市內名勝古跡比比皆是。 在市區有12座橋梁飛架在泰晤士河上。 羅馬于一世紀侵入倫敦之前,倫敦是一個不知名的小鎮,到第三世紀,倫敦人口發展到四萬人,面積約120平方公頃。英國維斯克斯(盎格魯撒克遜族)王朝的國王阿爾弗雷德掌權后,羅馬人被趕出倫敦,自此倫敦開始衰敗,一直持續到九世紀。都鐸王朝(1485-1603)期間,倫敦又興旺繁榮起來,它的重要地位也顯示出來。到伊麗莎白一世時期,人口增長到25萬。 1965年官方將倫敦改名為大倫敦,大倫敦由倫敦城(City of London)、東倫敦、西倫敦、南區、港口區等個33個行政區(Borough)組成,總面積1580平方公里,人口667余萬。位于大倫敦市東部的倫敦城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已有六百多年的金融業歷史。倫敦城具有獨立的行政機構,市長冠以男爵頭銜,地位比大倫敦市委員會主席還高。英國皇家軍隊是被禁止入城的,連英國女王也要在城門口停車恭后,等市長把"市民寶劍"呈上后才可進城。外國貴賓來到倫敦城,市長要贈一把城門的鑰匙,以示隆重歡迎。東倫敦是貧民區,多數是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土耳其、坦桑尼亞等亞洲或非洲國家的居民。 西倫敦被稱為富人區,大多是從事律師、政府高級官員工作的居民或是大老板或是王宮貴族等有錢之人。 倫敦原來以"霧都"之稱聞名于世,但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英國政府專門成立一個環境部,大力治理各種污染源,不允許工廠使用煤為燃料,昔日的"霧都"已不復存在。國會大廈 (House of Parliament): 國會大廈是世界最大的哥德式建筑物之一,占地三萬平方公尺。 矗立於泰唔士河畔,氣勢雄偉,外貌典雅。國會大廈內有一千間房間,自13世紀以來 此處便是英國國會開會之處,也同時兼為國王宮殿。但於1512年發生大火後,英皇愛德華六世在1547年把它撥給下議院,從此成為國會大廈。這里的西敏寺大廳(Westminster Hall)建於1097年,是唯一剩下來的舊建筑部分,分上議院(House of Lords)和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 西敏大廳側有一座聞名中外的「大笨鐘」(Big Ben)大笨鐘每小時報時一次,鐘聲響起時遠近可聞,且是十分準時,英國BCC電視臺也是依據此鐘報時。西敏寺(Westminister Abbey): 西敏寺是一位於國會大廈對面的教堂,始建於10世紀原為諾曼第式建筑,其後不斷改建及加建變為哥德式直至1755年才完成。自1066年威廉大帝在此登基起,歷代皇帝及皇后均在此加冕,英國有不少王侯將相皆埋葬於此,所以西敏寺是英國地位最高的教堂。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 白金漢宮,位於圣詹姆士宮與Victoria火車站之間,1703年由白金漢公爵興建,1863年始成為英國歷代君主的寢宮,是英皇權力的中心地,皇宮是一座灰色建筑物,四周圍上欄桿,宮殿前面的廣場有很多雕像。其中維多利亞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創造維多利亞時代的光輝,若皇宮正上方飄揚著英國皇帝旗幟時,則表示女王仍在宮中 培莎德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 s): 培莎德夫人蠟像館是世界著名的蠟像館,內藏培德夫人所制蠟像的真品。以蠟像所造成的人物很多,有三百尊以上,有英國歷代的國王、各國政治領袖、歷史名人、明星等。蠟像制作精巧,幾可以假真。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及巴黎羅浮宮并稱為世界三大博物館。博物館草創之時,以展覽漢斯、舒隆爵士、羅伯特·普頓爵士和牛津伯爵三人收藏品為主。 四年之後,英國政府將全部收購品轉藏於現址,并於1759年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國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搜集品,包羅萬有。這里收藏了各式各樣的外國文物,包括大量埃及木乃伊、石雕、壁畫、古希臘神殿、中國敦煌壁畫、佛像、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倫敦塔(Tower of London): 倫敦塔建於1078年,經歷九百年不斷加建修茸,始成今貌。倫敦塔實際上是由十幾座堡疊砌交錯而成,這些碉堡一直是英國王室的居所、寶庫、軍械糧餉庫或拘囚政治犯的監獄。英國歷史上許多當權得勢的王侯后妃一旦失寵,便會淪為倫敦塔的囚犯,塔內的St。 Thomas’s Tower 有一道拱形門,本來是保護塔門的入口,因為所有重要的政治犯都會經過這道門,所以叫做「叛徒門」(Traitors’s Gate)左邊為「血塔」(Bloody Tower)乃因許多歷史上的流血事件而得名,塔內也有一珍貴館 (Jewel House)里面陳列著各種有關王室的寶物。如皇冠、權杖、珠寶及刀劍等。其中最有名是「大英帝國的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和「權杖」(Royal Sceptre) 權杖上有一顆350卡名「非洲之星」的南非巨鉆。此外 還有一座White Tower是享利八世為了放置武器而建的武器庫(Armoury)目前除了享利八世的所有品外,還展示了歐洲的甲胄及中世紀的各種武器。塔橋(Tower Bridge): 塔橋位於倫敦塔旁,建於1894年,這座橋是倫敦市的象徵之一。塔橋集合了當時各種建筑技術而建成,跨過市中心泰唔士河(Thames)的橋全長270 公尺,橋上兩座高塔中央的橋梁,可以升起讓大船經過,高塔現改為博物館,展出巨型蒸汽機及鍋爐,也介紹該橋的歷史。 法蘭克福 德國有兩個法蘭克福。一個在德國中部美因河畔,一個在德國與波蘭交界的奧德河畔。為了區分通常在城市名后注上河的名字,如Frankfurt am Main或Frankfurt AM。 公元794年法蘭克福作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載入史冊。此后法蘭克福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地方,1152年,選帝侯們首次在法蘭克福選 巴巴羅薩一世為帝。1356年卡爾四世頒布金牛詔書,正式規定選皇帝在法蘭克福舉行。從1562年起,法蘭克福又取代亞琛,成為皇帝加冕大禮舉行地,前 后有10位皇帝在這里加冕,直到神圣羅馬帝國告終。從1816年到1866年法蘭克福又成為德意志邦聯議會所在地。1848年在席卷歐洲大陸的革命風暴中,德 意志各邦組成德意志國民議會,在法蘭克福舉行會議討論德意志的統一問題,是為德國統一前奏。1866年法蘭克福并入普魯士,結束了帝國自由市的自治 地位。二戰中轟炸摧毀了法蘭克福80%的建筑,古城變為一片廢墟。戰后法蘭克福迅速重建,今天除化學、電子、機械工業外,第三產業如交通、金融、博覽事業更是蓬勃發展,市區一改舊觀,高樓林立, 是德國摩天大樓最多的城市,法蘭克福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大都市。 實行歐元后歐洲中央銀行就設在法蘭克福,因此使得法蘭克福成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高聳的摩天大樓多是各 大銀行的總部,目前在法蘭克福設有分行的中資銀行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是德國最大的交易所,在世界證券也也是舉足輕重的地位。 法蘭克福機場是歐洲第二大機場,有連接世界各地的航班,是世界著名的交通樞紐城市。此外法蘭克福還是德國的著名展會城市,每年舉辦很多世界著名的行業國際博覽會,如圖書博覽會、汽車展等。 主要景點: 羅馬貝格廣場Römerberg,是法蘭克福老城的中心,最早這里是城市的集市中心。到中世紀時成為城市里最大的廣場。廣場的名字來源于廣場西面叫Römer的三個連體的哥特式樓房,最具特色的是樓的頂的人字型的山墻。如今作為法蘭克福的市政廳。 樓房的二樓有個皇帝大廳Kaisersaal,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地方,大廳四壁懸掛著從查里曼大帝到佛朗茨二世共52個皇帝的畫像。以前皇帝加冕儀式后的宴會廳,現在是接待大廳,如今也是德國國國家足球隊凱旋歸來和球迷狂歡的地方。在二樓有徽章圖紋裝飾的露臺上,德國足球隊的球員們接受群眾歡迎。廣場中間面向市政廳的正義女神噴泉Gerechtigkeitsbrunnen,女神手持象征公正的天平。雕像是1611年豎起的,早先是沙石的,1887年換成了銅像。下面的噴泉曾經在舉行加冕禮時噴出紅白葡萄酒供市民分享。廣場旁還有圣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建于1290年以前是宮廷教堂,在中世紀時鐘樓上設有號兵,在河上有船到達是吹響號角以示致意。每年圣誕節前廣場要搭起高高的圣誕樹,設立圣誕集市 ,廣場上擺滿了攤販,出售圣誕禮品和小吃。圣巴托洛梅烏斯教堂(Dom-St。Bartholomaus) ,從廣場往東就能看到這座高大的哥特式教堂。教堂又叫多姆Dom大教堂或皇帝教堂Kaiserdom。從14世紀迄今,已有600年的歷史,雖幾經戰火,仍能幸免于難。在1562-1792年間神圣羅馬帝國的加冕典禮即在此舉行,在教堂的寶庫內陳列有大主教們在加冕典禮時所穿的華麗衣袍。歌德故居(Goëthe-Haus),歌德于1749年出生在法蘭克福。他的故居在二戰中被完全被壞,戰后經過修復。故居在市中心Grosser Hirschgraben大街上。共四層,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洛可可風格沙龍和音樂室,三層走廊上有精致的天文鐘在歌德誕生的房間里面有登歌德出生消息的報紙,四層是詩人的房間,歌德在此渡過了他 少年時代到青年時期在此他寫下了著名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作品的初稿。在靠近走廊一則的門口左壁上掛著《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女主人公夏綠蒂的剪影像據說是他年輕時代的意中人。還有一個木偶劇的房間據說歌德與妹妹經常在這里自編自演木偶劇玩耍。 。
熱心網友
樓上答的太完美了.建議大家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