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家各抒己見,都來討論一下諸葛亮的為人處世、道德修養、以及謀略?他有那些優點,那些缺點,那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熱心網友
你好!我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我想結合現實談談我自己的看法我認為諸葛亮是“個人英雄”的典型代表 首先,我認為諸葛亮雖然聰明,但自恃才高,這是我認為不可取之一。大家都知道蜀國是人才輩出的地方,而諸葛亮自以為是,而不廣招賢才加以用之,想憑個人力量統一中原,所以到死未完成使命,這是歷史的必然。 其次,諸葛亮雖然聰明,但有些迂腐。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劉禪是一個無能之輩,即使得到天下也未必能夠治理得好,早晚要江山易主,況且我未曾聽說魏國、吳國虐待了老百姓,可惜諸葛亮聰明,雖然名為忠心,名為天下百姓著想,其實在這上面表現的得有些迂腐。 最后,諸葛亮雖然有缺點,但他是一個有創新的人,且不甘隨波逐流,與世俗雷同,表現出了自己的獨特的個性,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熱心網友
呵呵俺沒文化也是來看看的
熱心網友
要成大事,必天時、地利、人和。諸葛先生點兒太背了,趕上個劉備(背)你說他背不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熱心網友
蜀后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諸葛亮太不重視人才的后備力量拉!!!
熱心網友
諸葛亮足智多謀是自不必說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經天緯地之才,治世輔國之道。優點太多,至于缺點,我看就是他太忠心了,反倒成了缺點。他要是在白帝城應劉備之說,自己做了皇帝,蜀國就不會敗了。
熱心網友
此人聰明絕頂,可稱為曠世奇才啊!!至于他的缺點我不知道,可能有吧畢竟人無完人啊!!
熱心網友
不同意[糊涂的愛]的說法,諸葛有傳人,姜維不就是?連八陣圖和連弩都傳給他了。至于蜀國后期沒什么能支撐大局的人,是因為諸葛的權力欲太強,就從“事必躬親”四個字就能看出來。因為他一生不肯放權給別人,所以后來人一旦大權在握,往往不知道該怎么做。至于壽命嘛,人算不如天算,諸葛是算計不過老天爺的~~~~~~~~~~~~~~~~~~~~~~~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熱心網友
他的性格和為人決定他一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在關羽的死上尤為突出.
熱心網友
諸葛亮自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后,為復興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實在是殫盡心力,然而,他因為太過聰明,不能相信別人的能力,所以事事躬親,導致人才不能盡用,最后喪失天下。不是說他不好,只是想說一件事,諸葛亮只是一個書生,他永遠做不了王者。
熱心網友
很欣賞以上諸樓的學識,很多兄弟可能對原著很熟悉了.佩服.但小妹在這只想說,樓主既然讓我們來幫忙,當然是各抒己見,而并非賣弄自己的學問,紙面的東西并不代表自己的觀點,書上所寫也只可作為自己思考的依據.即使諸葛的生卒年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小妹多有得罪,萬望見諒!我的觀點,簡而言之,就是佩服,佩服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估計在他歸附于劉備之時早已明白漢室不可興,但儒家的傳統觀念早已根深,讓他像道家那樣"安之若命"?萬萬不可能了.所以,這注定是個美麗的悲劇吧.由此,諸葛的鞠躬盡瘁便千古流傳.
熱心網友
亮是一個凡事追求完美的人!~可惜他被神化了!~
熱心網友
諸葛亮這個人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清的。劉備是一個過時的勢力的代表,他只適合當人事部長,他一點都沒有統帥的風度,而諸葛亮投到這個人的手下,簡直是明珠暗投了,并不是象水鏡先生所說的那樣:遇明主但生不逢時。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有才,但該出手時卻優柔寡斷,比如說:讓關羽放走曹操。孔明的理由是留下曹操,牽制孫權。但我看來,消滅曹操可以擴充劉備的實力,并且可以向中原進軍,得中原者得天下。還有太事必躬親了,以至于在他去世后,導致后繼無人的局面出現。不注意年輕人的培養也是導致蜀國快速滅亡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總之,諸葛亮一生確實貢獻很多,但因不知如何放松自己才使自己英年早逝。
熱心網友
諸葛亮是有一套,能治國又能治軍,但治不了人,只會整人,而且這人心很壞的說,不過無毒不丈夫,也許還是優點呢
熱心網友
他的優點是眾所皆知的。 但他很自私,他死后什么都沒有傳孕下來,沒有徒弟。以至于他一死蜀也跟著滅亡了.如果以他的聰明才智再培養人才,蜀國早就強大起來了.諸位誰知道他有徒弟嗎?沒有后人,沒有傳人 所以,他是個自私鬼.
熱心網友
自負多智,逆天而行,智耶?愚耶?
熱心網友
“諸葛一生惟謹慎”之我見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瑯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遂隨叔父避亂于荊州,隱居于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諸葛一生惟謹慎”,這是后人對諸葛亮的稱譽。他自己在《出師表》也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將帥的性格,謹慎與冒險,安靜與急躁,都將直接影響指揮作戰,很大程度決定了戰斗能否獲勝。謹慎的將帥,在用兵打仗中往往力求穩妥,不敢出奇弄險。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的計謀,就突出反映了他謹慎性格的特點。在第一次北伐前的軍事會議上,丞相司馬魏延獨出奇計說:“聞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達長安。懋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對這一出奇制勝的大膽建議,諸葛亮卻認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之。乘虛蹈隙出奇兵,是古時兵家常用的制勝之道。曹操突襲烏巢獲勝,決定了官渡之戰的勝負;周瑜巧用苦肉計,搏得赤壁鏖戰的大捷;鄧艾偷渡陰平,反客為主,加速了蜀國的滅亡。這種戰例數不勝數,舉不勝舉。而諸葛亮作為一個杰出的軍事家、謀略家,卻不諳此理,偏偏要求戰爭“十全必克而無虞”,棄魏延之計不用,這顯然是由其謹慎的性格造成的。出兵子午道,是否一定就能獲勝,我們無從得知。歷史不可以實驗。但魏延身為漢中太守多年,深知偷渡子午道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他更看到了當時守將的怯弱、無能,因而提出了這個極具膽識的兵行方略,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靠性的。諸葛亮卻認為“懸危”,“制而不許”。這正是他謹慎性格的典型表現。諸葛亮謹慎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善于奇謀。謹慎的性格是好是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覺得諸葛亮作為一個軍事家、謀略家,在行軍打仗之中缺少出奇制勝的法寶,那他就稱不上用兵如神。《老子》有云:“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而諸葛亮用兵重于“以正取勝”,所以六出祈山,只獲少功,這從根本上說也是由于其過于謹慎導致的。死者長已矣,對于諸葛亮的功過是非我不敢也沒有資格妄加評論,聊以此文抒己見,搏諸君一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熱心網友
諸葛者,高手也!助操而定天下,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熱心網友
2字總結:高手
熱心網友
諸葛太狠在七擒孟獲中,有一次是孟獲起內亂,他明知放了孟獲,孟獲就會殺掉那幾個人,卻一句話不說,以至他們殘死。我看這才是折壽之因
熱心網友
小說三國中的諸葛亮是藝術化的人物,完美無缺。
熱心網友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之計為了自己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愚忠不可取。
熱心網友
諸葛亮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或許談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實務管理上幾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擔當、技巧也的確無懈可擊,稱得上是中國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傳人蜀中之后,曾因驕奢無度、被諸葛亮賽后主劉禪廢為庶民的前長水校尉廖立,正徙放于漢山,聽到噩耗,大為哀痛地表示:'指葛丞相死,我一輩子都要老死在這兒了!因為偽造軍情被廢為庶民的前尚書令李平,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更傷心得發病而死。李平被流放后,經常對友人表示,相信有一天諸葛亮一定會原諒他而再度重用他的。原蜀中大老張高,本來對以空降部隊掌握蓋州大權的諸葛亮頗不服氣。但在出任丞相長史,和諸葛亮朝夕相處后,不禁感嘆道:"明公(諸葛亮)有賞時,遠方之人只要有功,絕不會被遺漏,懲罰時,只要有罪,再親近者也逃不掉;爵位絕不予無功之人,刑罪也不避尊貴大官,所以賢人、愚人均可感受他的大公無私而努力工作,不去計較個人利害。" 且不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光是這種讓政敵都感動的磊落政風,的確稱得上古今難得的大政治家。仁國志》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的最后下總評道:諸葛亮為相國,安撫百姓,倡導禮儀規范,裁減官員,尊崇制度,開誠心,布公道。做事盡忠而有益社會者,雖是仇人也必有獎賞;違犯法令而做事怠慢者,雖是親人也一定處罰。承認錯誤,努力改過向善,雖是重罪,也會加以原諒;巧辯脫罪,變本加厲,雖是輕罪,也。必加以戮誅。善再小也必會受到獎賞,惡再小也必會遭到貶滴。處理行政工作以精練為主,重視事情的本質,要求事事確實,對虛構好表現者常公開責備c是以邦域之內,皆敬愛又熱愛之,刑法和政令雖嚴峻卻毫無怨恨者,以其用心公平面勸戒明確也。稱得上是懂得治理之道的長才,即使管件和蕭何,也比不上他。 諸葛亮雖然對兵法和軍事學,有相當深刻的研究,但實戰方面的才氣的確不是太高,一生中敗戰多于勝戰,除了早年自己當"配角"的當陽之役,幾乎淪于潰敗外,其余的情況倒還尚能掌握得住,戰敗以后的損失均不大。不過,諸葛亮的確是策略規劃長于戰術應用,陳壽批評他應變技巧不足,是相當有道理的。 由于小說的渲染,將諸葛亮塑造成"未卜先知"的"半仙",讓人覺得他事無巨細,大小通吃(因為別人的智慧差他太多),甚至因而誤解諸葛亮獨斷獨行,不懂得用人和培養人才,所以最后才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其實,諸葛亮無法達成恢復漢室的宿愿,倒不是他治理蜀國效果不彰,除了蜀國本身的實力太弱外,應歸于對手太強(曹操、曹丕。司馬懿、孫權的確皆是一世之選)以及本身運氣不住所致。歷史上的諸葛亮不但有陳壽所言"大公無私,令人欽佩'的人格和政風,而且他謙虛下人,廣納各方意見,對人才的培養更是不余遺力。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特別強調"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儲葛武侯集》的《便宜十六策》中他寫了一篇《納言》,表示:"納言之政,謂之諫凈,所以采眾下之謀也/'主張在上者應廣納部屬之言,才不至于"失政"。另一篇《視聽》中更表示:"為政之道,務在多聞,是以聽察采納士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目當其目,眾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是以"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雖然,《便宜十六策》有不少史學家以其文體認為可能非諸葛亮親筆作品,但身為丞和日理萬機,由"秘書'代筆,將其意思作完整表達,以見之于"公文"中,的確有可能。即使如此,文辭或許不''真",但精神仍是諸葛亮的。 諸葛亮不但說,而且也徹底地去作。出任宰相后,他特別在丞栩府中,成立"參署,'的機構,其目的在于"集思廣益"以采納更多人的意見。《董和傳》記載諸葛亮敘述他和童和共事七年的感言中表示:""董幼宰(董和字)和我共事七年,碰到事情決策有不周到的地方,他一定會反復表示他不同意的看法,因此我們常往返地討論再討論,有時甚至十余次之多。。如果大家都能象董勸宰一樣勤懇認真,不但對公事有好處,也可以使我在作決策時,不致造成太大錯誤。"他談到早年和朋友相處的情形。徐庶是位頭腦清晰、絕不馬虎的益友;刊崔州平交"屢聞得失一;后來的胡濟更是"數有諫止"'。這些朋友都是以提供"諫言"',而讓諸葛亮深為感激、終生難忘。他更客氣地表示,自己"資性鄙暗",所以有時無法完全理解和采用,溫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濟四人的關系始終和好,因此相當鼓勵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在漢中前線向北征軍團公布的(勸將上勤攻已缺教)之文,公開表示希望今后請將士能勤于攻擊諸葛亮的缺點,才算忠于國家的人。他曾聽從楊洪的建議,急速派兵馳援在漢中和曹操陷人苦戰的劉備,以穩定北方防務;征求鄧芝和孫權的策略;遵從馬稷"攻心為上"戰略,以為南征蠻夷的主要精神指導。或許這些也是他個人心中早作的決定,但他絕不居功,讓優秀的部屬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蓋,使每個人才都能樂于發揮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國鼎立中,蜀漢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屢次向曹魏攻擊。這些優異的人才,的確都是因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虛心納諫。的作風。才能獲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諸葛亮詩》中便寫道:"區區庸蜀文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廣。"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評論道:"諸葛孔明之為相,敏然虛己,以求問己之示,秦漢以下為相者皆不及也。" 諸葛亮的政治思想,是法儒混合體的。他重視制度,擬定管理條例時,必須以理性立場,現人人都可能為惡,嚴格執行所有的法令,陳壽便稱他刑法和政令都很嚴峻。但執行上他則重視領導,在上者必須為人君、為人師、正己才能教人。《便宜十六策》的《治國篇》: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上則東正矣。本者,經常之法覦矩之要也。這段文字;明白顯示制度的重要性,國家有國家制度,家庭有家庭制度提治理的根本。《君臣篇》則寫道:君以施下為六,臣以事上為義,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援臣,上下好利則民易使,上下和順,則君臣之見矣;君以禮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君臣上下,以禮為本,父子上下,以恩為親,夫婦上下,以和為安。這段文字則顯示諸葛亮之重視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領導者不可光說不練,做好榜樣,才能使政令貫徹,這便是他以身作則的儒學精神。 諸葛亮嚴格要求自己遵守本分,一絲不茍。赤壁之戰時,奉劉備之令到東吳,孫權愛其才,要諸葛亮之見諸葛謹設法留下諸葛亮。但"知弟莫如兄"的諸葛謹表示:"我弟弟諸葛亮委質于人,義無二心,弟之不留于東吳,猶如我諸葛建不會投靠其他地方一樣。"后來,諸葛道出使蜀漢,諸葛亮也只接接待他國使臣的禮節來對待多年不見的"老哥"。除T公事會面交談外,兄弟倆從未私下接觸過。諸葛兄弟徹底遵守人臣之節,是中外古今難見的。身處戰亂之世,如果不懂得如此審慎,勢必會遭人猜疑,而影響任務的完成。 相同的,劉備不但稱贊諸葛亮對自己是"如魚得水",還將身后大事完全委托諸葛亮,毫無猜疑,相信他對諸葛亮的人格必有相當深人的觀察吧!不過,諸葛亮雖大權在握,卻非常懂得自制,南征回來后,聲望達到空前,使另外一個輔佐大臣李嚴深為疑慮。故意寫信建議諸葛亮趁機進爵封王,接受九錫。對這件事,諸葛亮坦然地表示:我是位東方才能低下的上人,輔佐先帝,井不勝任,但卻承蒙錯愛,位居人臣之首,所得的祿賜也夠多了,如今討賊尚未奏效,知己之恩未報,便妄自尊大,乃與義不合,對我沒有好處的…… 裴松之注解《三國志》時,認為諸葛亮擁有大權,卻不失節制,絕不跋扈欺上,代替皇帝行事,因此很少人會懷疑他有墓位自立的野心,的確做到"上不生疑心,下不興流言",在蜀中這種好擺龍門陣好拉關系的社會環境里,實在是不簡單的事。 當然也有對他大權獨攬深為疑慮的人,廖立、李嚴、張裔雖頗不服諸葛亮,卻還相信其人格。但有位叫作李遞的官員,充分表現對諸葛亮的反感,常自作聰明的分析,諸葛亮這種權臣,功高震主,有天一定會和皇帝產生權力沖突。到時候不是篡位,便是身敗名裂。諸葛亮聽到了,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把李進視為自己的監察人,暗自警惕,不可有越分的表現。及諸葛亮死后,李錫仍不放松,他上疏后主表示:"'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野心勃勃,又長年鎮守邊疆,臣常擔心會發生g外。如今諸葛亮g死,劉氏政權從此得保,西戊也可以靜息,全國大小應為之慶祝才對啊!"劉排和蜀漢大臣們正為諸葛亮的噩耗哀悼,見此疏文,自然大發脾氣,認為李逸惡意低毀公忠體國的賢臣,立刻將他下獄治罪由于再也沒有像諸葛亮這種會保護自己政敵的人替他求情,李遨;便被處以死刑。 諸葛亮生前為官清廉,清心寡欲,以身作則,力求改變東漢官員企圖享樂、浮華淫逸的官場風氣。他生活十分儉樸,井常以春秋楚相孫叔敖自比,從他在最后北伐前給劉禪的上疏中,公布自己的財產,便可看出這一代權臣、名相是如何的刻苦自持,以端正社會風氣。 為了反對東漢以來厚養風氣,諸葛亮途命將自己安葬于前線的定軍山下,不必運回成都舉行國葬,以免浪費鋪張。他還明確表示,殯儀從簡。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人殮時穿平常衣物,必有隨葬器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能有此心胸,在人的最后階段仍堅持原則,力行儉樸風氣,實在難能可貴。諸葛亮相信治國必先治家,所以對自己的子侄要求至為嚴格。他到46歲才得于,所以早年便將兄長諸葛謹的次子諸葛喬過繼自已名下。_諸葛亮北伐時,諸葛喬也跟隨到前線,為加強其鍛煉,諸葛亮特別安排他擔任山區押解軍糧的工作,相當辛苦。要冒風雨。又有跋涉崇山峻嶺的危險。在寫給諸葛控的書函中,諸葛亮特別提到這件事:"喬兒接道理是可以留在成都的,但現在諸將的第二代子弟。都在前線運送物資,大家應該同甘苦才對,所以我特別釧柿煳灝俁嗝浚橢謐擁苊竅嗤H臥肆腹ぷ鰲?很不幸地,諸葛喬在街亭之役時,為保護糧襪安全,在撤兵過中,和敵人力戰而死。 到了晚年,對自己的嫡子諸葛瞻,管教上仍非常嚴格,在給諸葛謹的書信中,提到:"閑兒現已八歲,聰慧可愛,但嫌早熟了些,恐怕成長過程中,會鍛煉太少,而難成大器O"他希望以更多的要求和磨煉來教導成長中的孩子。諸葛亮學識廣博,井有獨立思考的習慣,絕不使自己的思想拘于一家之言,因此他強調治學要博取眾家之長。不少后世儒家,認為諸葛亮"其事雜'其法賅。其道混",認為他的思路不純,雜亂無不其實是門派之見而已。在《城子書》中諸葛亮明日表示自己治學和修心的想法:"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渴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失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他強調修心在于尊欲。多學才能長才,要立有遠大志向,不斷要求自己,治學和修心才能真正成功,這也是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基本精神。 雖然在官位和權力上一路順風,但在事業上,可謂歷盡坎坷。為廠實現早年"清流派"的理念,他選擇劉備做為自己終生效奉的''老板,"剛步人"社會",便遭到"一代軍事奇才"曹操的大軍壓境。真正是"受任于政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但不管如何挫折,這位年輕的軍師,拒絕孫權的引誘,仍堅持在劉備集團中,奮戰到底。在最艱國的時段里,這位企劃部最高主管,卻做好了"三分鼎立",建立"國際級大企業"的規劃,并且-一付諸實行,不但反敗為勝,而且讓劉備集團完全脫離"危亡"的困境,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的功勞。 但緊接而來的"失荊州"、"敗街亭"'、"'白帝托孤"。"南中叛變"一個按一個的打擊和挫折,使新生的"蜀漢""政權又有夭折之慮,因而諸葛亮不得不挺身而起,單肩獨挑大任以求力挽狂瀾。劉樣年紀輕,又無經驗,加上劉備有道命在先,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且他卻能做到心無二志,全心輔佐劉樣,在當時"三國"中的輔佐大臣里,諸葛亮的權力最大。擔子最重。困難也顯多。為廠克服所有的困難,打開蜀國發展的契機,以報答劉備知遇之恩,諸葛亮日夜思索,戰戰兢兢地工作著,他不但承擔了全國軍政大計的決策和推動,并親自監督興修水利、橋梁、道路,驛舍等工程,組織養蠶、織錦、煮鹽、冶鐵、鑄錢等重要事業,還親自規劃設計木牛、流馬度管等新式作戰工具及武器。每樣工作都是開創性的,無前例可循,不可能交代他人,必須自己摸索,所以他大小事并抓,"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丞相主有楊顆,擔心他的健康,曾動他不要太辛苦,并以丙吉、陳平的故事,強調丞相只要負責決策便可以了。諸葛亮自然非常清楚這層道理,但問題是一切未步人軌道,他不但要決策,而且要徹底監督執行。何況不自己參與,決策可能會閉門造車,所以只好辛苦地翻閱所有的資料,以求確實地貫徹政策的精神。 或許由自己監督小事,會影響大事的決策,但諸葛亮絕不是個輕重緩急不分、無事忙碌的人,他做事認真而有條理,效率極高。只是本身的確是個"'工作狂",一事完成立刻又忙著下一件事,要治國、要治軍、要治學、要修心、要發明、又要寫作,一天48小時也不夠用。他早已看出生命的無奈,而且也是個樂觀主義容深知自己的理想,叮能終其一生也無法達成。但他也不是個悲觀論者,將宿命化為積極無止境地工作,能做多少算多少,盡力總會有成果的。這或許才是他在深度兵法素養下,對這個世界及個人生命,經過冷靜透徹的了解,所建立出來的人生哲學c和神佛一樣,以無盡的關心,來面對這個無奈又荒謬的人世,不企求仔何代價,努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不正是地藏王"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佛學普渡眾生的最高境界嗎?雖然找們無法從諸葛亮的作品及行為中,看出他有什么宗教信仰,但他得以從兵法學中的理性思辨,以最冷靜的態度,最溫曖的心情,來面對有限生命及無限工作的挑戰。 或許是諸葛亮的努力,使他在廣大的中國百姓中,成為三國時代最受尊敬和懷念的人物,祭把他的廟字最為普遍,有關他的故事也流作最廣。一代名君唐太宗在評論陶侃時,表示:"機神明鑒似魏武(曹操),忠順勤勞如孔明(諸葛亮廣這四個字"忠順勤勞",可以說是最明確的諸葛亮"形象"。 清朝一代名君康熙皇帝,更直接表示:'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這是同屬政治人物對他的評價。至于民眾百姓方面,反應上則更熱情,諸葛亮去世后,蜀中人民非常懷念,""百姓巷家,戎夷野家"c雖然蜀漢當局以不合禮法,拒絕為諸葛亮立廟,但蜀中百姓、南中蠻夷、西方惑人,幾乎是全民運動,盛況空前,政府也禁止不了。據說這種情形,歷數十年不衰。 唐代的孫樵表示:"諸葛武侯去世已五百年,迄今梁、漢一帶人民,仍然歌頌其事跡,立廟和祭祖者大有人在,他給人的懷念是如此地久遠而深刻。"公元263年,即蜀漢滅亡的那年年初,步兵校財習隆、中書郎向克等上書劉禪,建議為諸葛亮立廟,他們表示:'咱漢代以來,有小善德之人,很多都能被繪圖在廟作為紀念。而諸葛丞相的品德,是可為四海之楷模,功勛更是舉世無雙眉漢今能幸存,丞相之力最大。目前即使政府不作,百姓仍作私人祭祖,這絕不是紀念先賢的方法。所以我等建議,應立刻等建武侯廟宇,使其親可以按時追還祭祖,百姓愿意者也可到廟中祭奠,才是正當的禮儀用廠劉撣批準此奏議,下令在兩陽(陜西勉縣),鄰近諸葛亮的墓地旁,修建廟宇,即最早的武侯廟。 公元3O4年,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漢政權。又在成都的"少城"建有"孔明廟"C公元347年,東晉大將軍桓溫平滅成漢政權時,燒毀了少城,但孔明廟卻被刻意地保存下來,顯示后代人對諸葛亮的敬重,已超越了地域觀念…… 后來在成都南郊原來劉備廟的后堂,修建了紀念諸葛亮的專設。到了唐代,諸葛亮的聲望超越劉備,此廟竟被稱為武侯樹,并且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成都重要的名勝古跡。這個武侯飼,名待人杜甫、李商隱、陸游都曾來此地贈游,并且寫下不少懷念諸葛亮的詩詞。杜甫的(蜀相)流傳最廣,尤其"出師本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們擦一的詞句,更是流傳千古的不朽名言。成都武侯詞,存有大量紀念諸葛亮的文物,其中以"蜀丞相諸葛武侯飼堂押"最有價值C這是唐代名政治家裴度撰文,名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執筆的。碑中稱贊諸葛亮有"開國之才"、資人之術"。并和歷史名臣姜尚(太公望)、伊尹、管仲、蕭何等人相比。更認同他的軍事成就,"北伐中原,曹魏震恐"。特別是贊揚諸葛亮權傾一國,卻能功高不露主的高貴品德及情操,充分顯示后代政治人物,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懷念。 在保存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稱為"諸葛鼓"的三面銅鼓,其中信一個是唐代以前鑄造的,另二個較小的則是明清的產物。銅鼓早在春秋時代,便流行于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起初是用作炊具的,日后才逐漸演變成樂器,在祭祖、集會或戰爭時使用。后世將銅鼓稱為諸葛鼓。主要基于一個傳說;諸葛亮遠征南中時,制作了這種銅鼓,白天作飯用,晚上若有情況使用以示各。這個傳說,一直在云南渡地四川一帶廣為流傳,很多人相信諸葛較為諸葛亮所發明。 如同我們把很多的發明歸功于傳說中的黃帝一樣。酉南地區對諸葛亮的傳說,充分顯示當地人對諸葛亮事功的無限懷念。武侯詞中也有不少后代名人留下來的對聯,如清人趙想所寫:"產攻心則反側目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婦要深思"。近代人馮玉祥所寫:"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流風于遺跡,萬古清高。"充分顯示出,經過數千年的后代子孫,對諸葛亮的評價。 除了成都外,白帝城的武侯詞、南陽武侯詞及襄陽武侯詞也都享有盛名。 白帝城的武侯廟,最有名的仍是詩圣杜甫的作品: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纖等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社曹。 這稼漢作終難上。志決身殘軍務勞。 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飛,在瞻仰武侯詞后,對諸葛亮的忠誠為國感慨萬千。據傳他在當晚親筆書寫《出師表》,留于相中,表達自己的心志和對諸葛亮的懷念。 對于歷史人物,由于立場的不同,后代的評價帶有高有低、有好有壞、有正有邪,但數千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卻都是正面的,或許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場則是清一色的贊揚、欽敬及仟念。
熱心網友
他的謀略我們都知道,但是他做事的手段我覺得不夠狠毒太仁心了點,如果他當奸雄比不過曹操;如果他當梟雄又比過司馬;如果他當仁者更比上劉備;所以我覺得他如果再壞點或少點仁慈也許最終的勝利是他的。做人要精一樣可以說要走個極端,他懂的太多了所以博學必不精。
熱心網友
諸葛亮的計謀確實無人能出其右,不愧為三國智者第一人,而且做兵法、造木牛流馬,這些也只有諸葛亮才能做的出來!!!但是他當然也有缺點!他有點太高估了自己,初出茅廬時他認為自己在有生之年奪取天下是沒有問題的,但他顯然把問題難度想的過低了,所以窮盡一生仍然沒有拿下天下!當然,這里面還有那個扶不起的阿斗的重大責任!!!!他可以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忠心不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只憑這些,現在有幾人能做到呢????如果劉備的兒子也象劉備一樣;如果五虎將之后還有五虎將;如果沒有魏延撲滅七星燈……沒有如果,所以孔明兄也只能抱憾而終了!!!!
熱心網友
諸葛亮,計謀無人能比,固執痛失天下
熱心網友
這個啊?高中同學嘛?我寫過論文的,得了A+ !給你借鑒一下吧!
熱心網友
三國上的諸葛亮是作者通過正史加上野史再加上自己的虛構創造的幾乎完美的人物。或許和作者當時所處的年代背景有關,所謂得臥龍鳳雛者其一者得天下,劉備為個大漢“皇叔”得了諸葛亮卻仍然沒有成其大業,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熱心網友
亮 事必躬親 肯定要鞠躬盡悴,死而后矣!為什么中國的賢良,都是短命,我看的受千年壓迫的慣性!
熱心網友
讀三國落淚,替古人擔憂!亮有忠心,鞠躬盡悴
熱心網友
我看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荊洲隆中人。少時躬耕于南陽,常以管仲、樂毅自居,世人均不認可,惟有徐庶等人與之為伍。自幼熟讀兵書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18歲時,應劉備三顧茅廬之邀出山。在當時,他身處茅廬之中,以將天下大勢,分析的一清二楚。并為劉備制定了先取荊洲,后取益洲,然后連吳抗曹的政治部署,為后人所稱道。 諸葛亮的軍事才華是眾人有目共睹的,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更近乎于神人。呼風喚雨,續命延壽,無所不能,無所不會,甚至于發明了超越當時科技的“木牛、流馬”,這個發明可謂是現代科技都無法超越的“永動機”,此科技真是神乎其技。 諸葛亮不僅在軍事上頗有指揮才能,而且在文學上也獨領風騷。他的前后出師表,更被后人奉為文學佳作。在他的出師表中,他以短短數百字,描述了他自從出山后的種種,文字流暢,語言簡明扼要,表意完整。從出師表中,完全的掌握了他的文學才華。 諸葛亮雖然有許許多多勝人之處,但是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他的缺點也不少。首先,諸葛亮有明顯的戰爭狂人的傾向。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有人可能會說,這全是諸葛亮為蜀國作出的 貢獻,其實不然。我認為,會作出這樣行為的人往往因為以下兩點:1:他沒有什么實際能力;2:他是一個有戰爭狂人傾向的人(在現在可能是有一些精神上的病)。顯然,諸葛亮不是前者,他理應屬于后者。這樣的諸葛亮勞民傷財,以失人心。其二,諸葛亮有違天意。縱觀當時天下的情況。曹操擁百萬之眾,挾數百猛將,雄居北方之勢以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諸葛亮原應該順應天命,助曹操,以成其大業,若是諸葛亮幫助曹操,那么天下之安定局面就會早早的出現,再加上諸葛亮的才能,百姓的安定生活則指日可待矣,但是,幫助諸葛亮偏偏要逆天而為,幫助那個落魄的劉玄德,僅僅因為他是漢室之后而已,而棄百姓的好日子而不顧,這樣失了天合。 總觀諸葛亮此人,雖有雄才大略,但是此人不識時務,要逆天而為,最后落得出征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真是可悲可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