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學生留洋是怎么回事情?最早的一批是哪些?庚子賠款和留洋是怎么回事情?留日派和留美派是否是對立的?

熱心網友

容閎——開創留學歷史的人 1847年,一個叫布朗的美國傳教士因“身體羸弱”,辭退了澳門馬禮遜中學校長的職務,準備偕夫人回國,但他愿帶“三五舊徒,同赴新大陸,俾受完全之教育”。雖然大多數中國人對“野蠻人居住的地方”極其恐懼,但學生中竟有一名叫容閎的人,因想見世面而“惟愿與赴美”。容閎被布朗帶入美國,1850年進入耶魯大學,1855年學成回國。因為接受了西方的先進思想與文化,容閎“更念中國之國民身受無限痛苦”,認為要使中國“趨于文明富強之境”,只有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到“文明之教育”。 1868年,一直追隨曾國藩創辦洋務的丁日昌升任江蘇巡撫。丁日昌曾向曾國藩力薦容閎去美國采購機器設備,以創建日后著名的江南制造局,因此容閎剛一得知丁日昌成為朝廷命官,立即向他陳述中國應該選派學生出國留學。后來,丁日昌在其奏折中寫道:“政府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以為國家儲備人才。”但是,一個巡撫在滿朝文武中畢竟人微言輕,更何況出國留學乃中國前所未有之舉,因此丁日昌的建議在朝中無人響應。 大清國要向外國派遣留學生了,這一事件立即在國人中引起軒然大波:有著幾千年祖先訓導的中國要將孩子送到遙遠的“蠻夷”去讀書,這簡直是一種本末倒置——“中國不尚西學,今此幼童越數萬里而往肄業,弗乃下喬木而入幽谷歟?”盡管朝廷聲明為留學生出所需全資,但舉國“體面”之人仍對此事鄙夷不屑。容閎無奈,只得去偏僻的廣東、香港,說服那些低層的貧苦人家,才最后湊足了30名學童——窮人送子出洋的道理是:與其讓孩子在家缺吃少穿,不如給了管吃管住的朝廷。 然而,1881年,大清國要求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立即中斷學業回國的一紙命令到了。究其原因,是因為清廷突然發現這些中國孩子“已經完全西化”。他們穿上洋人的衣服,把大清國的辮子剪了,更“無恥”的是,人人弄一條假辮子“以在中國官員接見時使用”。他們全都說美國話,中國話倒說得不地道了,以至于罵起大清國來比洋人更起勁。而且,他們的頭腦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一些學生拒絕向“朝廷官員和孔子牌位行叩頭之禮”,個個開口閉口就是西方的“民主”和“平等”——大清國花費大筆的銀兩,難道最終要培養出一群朝廷的敵人嗎?大清國駐美公使陳蘭彬與留學事務總辦吳嘉善上奏:“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范難周,極應將局裁撤。” 1881年7月,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在闊別家鄉近10年后回國了。 中國人第一次走出國門學習世界先進科技知識的進程就這樣中斷了。但是,中國先覺的知識分子和致力于洋務運動的官員所開創的留學教育,無疑對改變封建中國因循守舊之現狀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19世紀末西風東漸的歷史潮流更是令中國已不可能停下邁向世界的腳步。 1876年,時任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再派中國學子赴德習練陸軍軍事技能;1877年、1881年、1886年,北洋大臣李鴻章與南洋大臣沈葆楨聯銜上奏,三次派出船政學堂的學生赴英、法習練海軍軍事技能,后來戰死于黃海的大清國北洋艦隊管帶鄧世昌,死于威海衛陷落之日的大清國北洋海軍副提督劉步蟾,以及于1912年成為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的著名思想家嚴復,皆出于這些留學生中。至于中國官派的第一批留學生,其中梁敦彥成為民國外交總長,蔡紹基成為北洋大學校長,詹天佑則成為著名的鐵路工程師。當年詹天佑的父親送子出洋時曾向朝廷畫押:“……茲有子詹天佑情愿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中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今天穿行在中國首都北郊蒼翠山嶺中的火車,依舊行進在詹天佑設計和建造的鐵軌之上,而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鐵路。 。

熱心網友

學習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