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怎么形成的

熱心網友

地球剛誕生時,在它的表面既沒有水柔浪細的河流,更沒有煙波浩淼的海洋。和宇宙萬物一樣,海洋也有一個形成、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那么,海洋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說洋盆的形成。最初的假說是“冷縮說”,它認為地球是從熾熱的太陽中分離出來的熔融狀態的巖漿火球。由于熱脹冷縮,表面冷得快而內部冷卻慢,于是外部與內部形成愈來愈大的空隙。在旋轉過程中,空隙上方的巖體由于重力作用下沉,形成了深陷寬廣的凹地。這就是最初的海洋。還有一種“分離說”認為,地球處于熔融狀態時,由于太陽的引力和地球自轉作用,一部分巖漿不翼而飛,形成月球,而地球上留下的窟窿便是太平洋洋盆。而且月球剛從地球分離出去時,地球發生強烈的震動,表面出現巨大的裂隙,這就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最初的形成。但這兩個假說對其后的研究和發現都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進入了“死胡同”。到本世紀初,德國氣象學家魏格曼在閱讀世界地圖時發現大西洋東西兩岸的海岸形狀竟然可象拼七巧板那樣拼合起來,象一塊完整的大陸。1912年,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設想地球上原來只有一塊全整的大陸——泛大陸,被一片汪洋“泛大洋”所包圍。后來,由于天體的引力和地球的自轉離心力所致,泛大陸出現裂縫,開始分裂和漂移。結果美洲便脫離非洲和歐洲,中間形成大西洋。非洲有一半脫離亞洲,南端與印巴次大陸分開,由此誕生了印度洋。還有兩塊較小陸地離開亞洲和非洲大陸,向南漂移,形成了澳洲和南極洲。這個有趣的假說一經問世,立即受到人們的重視。但由于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特別是大陸漂移的物理機理沒有得到解決,轟動一時的假設又很快沒了聲息。直到六十年代初,建立在當時的地球物理科學基礎上的“海底擴張說”應運而生,它科學地解釋了大洋地殼的形成問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板塊構造學說”進一步用地球板塊的產生、消亡和相互作用來解釋地球的構造運動。這兩個學說給“大陸漂移學說”注入了更科學的新鮮的血液,以“板塊理論”的形式出現,更好地解釋了海洋的形成和發展的問題,板塊理論認為,大洋的誕生始于大陸地殼的破裂。地殼由于內部物質上涌產生隆起,在張力作用下向兩邊拉伸,從而導致局部破裂,形成一系列的裂谷與湖泊。現代東非大裂谷便是例子。后來大陸地殼終于被拉斷,巖漿沿裂隙上涌,凝結而成大陸地殼,一個新的大洋便從此誕生。有了洋盆,沒海水還是成不了海洋。海水又是從何而來呢?“黃河之水天上來”,地球上的水主要是從天上(大氣中)來的。地球在誕生之初,內部物質在高溫下分化產生氣體形成原始大氣,其中包括大量水汽。火山噴出的水蒸汽,是地球上水的重要來源。當熔巖冷卻結晶時也能釋放出大量的水。歸根結底,水與大氣都是地球內部來的。這些水在地殼的低洼處匯合后,形成了湖泊與海洋。“都說那海水又苦又咸”,但原始海洋水并不象今天這么咸。原來,大氣和火山噴出的氣體中有一些固體物質蒸汽,如氯化鈉、氯化鎂等鹽分,它們都溶解在水中流進海洋。另外,陸地上和海底一些巖石的風化作用產生一些鹽分也匯入了海水中。久而久之,海水中的鹽分越來越多,就越來越咸了,變成了現今的海水。。

熱心網友

海洋是?地?位出?淼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