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企改革的關鍵在哪里?

熱心網友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經濟的總體規模逐步收縮,國有制本身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日漸突出,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首先是由于國有企業改革不徹底,未能在國有企業中真正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未能克服政企合一的體制性障礙,導致國有經濟本身“先天不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其次是市場準入的門檻降低,使得各種經濟力量得以施展,優勝劣汰。如民營經濟力量的崛起,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競爭加劇等;三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再充當國有企業投資人的角色,使國企經營優勢降低。   目前,國有經濟在我國社會經濟總量的比例仍然過高,尤其在金融、郵電、通訊、鐵路、航空等產業形成壟斷,不利于其他經濟成分的發展,也使得國有經濟過于分散,無法形成一定的規模,造成國有資本運營的低效益。同時,在某些資本應集中投入的關鍵領域,國有資本反而投入不足。二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們認識到,解決目前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層矛盾問題的關鍵,是在社會主義經濟結構中合理地確定國有經濟的比例和分布的方向問題。   進入七大關鍵領域   《決定》提出,要進一步對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主要是指國有企業要加快產業重組,要按照市場經濟運作規律的要求在產業重新布置,要有進有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經濟進退的依據是要符合市場經濟客觀要求。即是我國國民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原則上都可進,應當有所為;反之,其他領域不管盈虧如何,原則上都應退,應當有所不為。   國有企業應當積極進入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如公益性的領域(自來水、煤氣、公共交通、港口等);自然壟斷領域,是具有長期規模經濟的行業,行業效益顯著(郵政、電訊、電力、汽車、金融、鐵路、航空等);基礎性領域,即支撐我國經濟的基礎部門(交通運輸、水利工程、能源資源開采、基本材料加工等基礎工業);安全性領域(糧食及能源儲備、稀缺資源等);技術領域(信息技術、海洋技術、材料、空間技術、生物科技);支柱性領域(重大設備制造、石油加工、生物科技等行業);特殊領域,如某些利大稅高產業及產品,國家重要領域的控制(如煙草和酒類、醫藥業和鹽業等)。   上述7類領域的生產經營多半是政府的職能,抓住這些領域和產品,就如同抓住我國經濟的“牛鼻子”。國有資本集中投入“重點的少數”或“關鍵的少數”領域可以形成規模優勢,可實現以“關鍵的少數”帶動競爭性產業領域的“大多數”,從而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益,也解決了國有企業以后“做什么”的問題。   退出三大領域   國有企業應當加快從大多數競爭性產業領域退出,放手交由其他市場經濟主體去經營,從而集中寶貴的國有資本力量,投入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資本可考慮逐步退出的領域有:城市居民日用品生產、享受品生產的領域;一般采掘加工業領域;商業、服務業領域等。   在目前還需要適當參與而將來要退出的領域,政府可采取相對退出策略,在該領域逐步減少國有資本份額和比重。在目前已不需參與的領域,應采取絕對退出策略,或整體一次退出,或漸次推出?!稕Q定》就突破舊體制性障礙方面已解決了我們認識上的問題,今后在實踐上將逐步掃除國有企業產業重組的退出障礙和進入障礙,克服國有企業“惜退”心理,實現國企改革體制創新。   實施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作為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也為國有資本的產業退出和進入找到了方法。我們可將處于退出領域的國有企業股份化改造,將股份出售給非政府的投資人,達到國有企業“退出”的目的。同時可利用股份制作為國有企業“進入”某些應進入領域的制度性安排。通過股份制的實施,國有企業將逐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股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創新了公有制實現形式。 。

熱心網友

改變所有制、強化問責制、最大程度的體現責、權、利、徹底甩開政治干擾、完全融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