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天火”還能燃燒多久? (編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8冊第11課 太陽)對于我們地球人來說,宇宙中沒有哪個天體能像太陽那樣與我們如此親近。盡管太陽發出的光和熱中只有22億分之一到達地球,但也足以使地球成為現在這樣一個生氣勃勃的世界了。在19世紀末期,地質學家在南非的特藍斯瓦爾的地層中,發現其中的硅化巖中存在與今天的藍藻有相同復雜結構的單細胞組織,這證明了地球上早在35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了。這就是說,太陽照耀地球已有幾十億年了。太陽連續發光幾十億年,它這種神奇而又似乎永不枯竭的能源是什么呢?對于太陽能量來源之謎,直到1938年,美國科學家貝特才初步解開。貝特認為,太陽能源來自太陽內部的熱核聚變。太陽中心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也十分巨大。在這種高溫、高壓條件下,物質的原子結構自然會被破壞,結果發生每4個氫原子核聚合成1個氦原子核的物理過程,與此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個過程在物理學上稱為熱核聚變。熱核聚變反應比化學燃燒釋放的能量要大100萬倍以上!熱核反應放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呢?簡單點說,1克重的氫變成氦時,放出來的能量等于燃燒15噸汽油的能量!1千克重的氫的能量,抵得上數百列火車的煤!作為核武器之一的氫彈比原子彈的威力還要大得多,氫彈爆炸時發生的就是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太陽輻射就是在氫聚變成氦的過程中產生的。在每一秒鐘里,就有 0噸氫聚變成 0噸氦。從太陽每秒鐘消耗的氫的數量來看,它似乎不會維持很久。但事實并非如此。這是由于太陽有著巨大質量的緣故。太陽的質量為2200億億億噸。這巨大的質量中,大約有53%是氫。這就是說,太陽目前約含有1160億億億噸氫。除了氫之外,太陽質量的其余部分幾乎全都是氦。氦比氫更致密些。在相同的條件下,氦原子的質量是同量氫原子質量的4倍。有人計算過,如果換算成體積,太陽大約有80%是氫。天文學家推算,大約在五六十億年前,太陽在銀河系誕生,一團主要由原始氫構成的星云不斷旋轉,形成了一個漩渦,由于引力的影響,所有的氣體都向云的中心聚集,于是產生了高壓和高溫,將太陽原子核“爐火”點燃。從此,這個巨大的核子爐便開始沸騰至今。太陽現在正處于壯年時期,預計現在太陽上的氫,繼續這樣“燃燒”下去,大約至少還能“燃燒”四五十億年的時間。到那時候,太陽上幾乎全部的氫都燃燒掉了,變成了氦。那時的太陽將變得“虛胖”,即它的物質密度變低,體積開始膨脹,一直膨脹到地球公轉的軌道外面。我們知道,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第二個是金星,接著就是地球、火星,到那時的太陽會把水星、金星、地球,還有火星,都一個個地吞沒。那時的太陽顏色發紅,雖然其表面的溫度會比現在低,但是它卻可以把地球上的海水蒸發干凈。天文學家給這種又大又紅的恒星起了個名字,叫紅巨星。據天文學家估計,太陽演化成紅巨星之后,再過幾億年即將衰亡,成為一顆體積很小、密度很大、發光微弱的天體,叫做“白矮星”。再往后,太陽可能會演變成一個體積比白矮星還要小許多,而且不發出任何光線的天體──“黑洞”。當然,我們不必為50億年后地球是否毀滅而驚慌。也許到那時,人類早已到達別的星球上重建家園了。按照現代世界上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來看,人類將具備這種能力。摘自 人類還能生存多久 今年7月22日到28日,地球經受了一系列強烈磁暴的襲擊,其中7月27日是1996年以來太陽活動進入第23周期后磁暴最強烈的五天之一,這是出乎意料的,因為據預測,第23周期太陽活動的高峰期應在2000-2001年出現,然后逐漸進入衰落期。  俄羅斯科學院地磁學、電離層和無線電波傳播研究所地球物理環境預測中心副主任塞爾概-凱塔斯對此表示:“太陽的活動很難預測。我們一直認為,磁暴的數量在春秋季節增強,而在夏冬要相對平靜一些,可是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正值盛夏時節太陽來了這樣的大爆發。從去年10月開始,已經有9個多月沒有發生過這樣強烈的磁暴了。”  2001年,俄羅斯發射了專門用于監測太陽及其附近的天體活動的“Coronas-F”衛星,根據衛星截獲的數據顯示,從2003年起,太陽活動逐漸趨緩,其間偶爾也有強烈的磁暴,但并不頻繁。研究人員表示:“我們正接近太陽活動衰落期,這一時期將在2006年到來。”  研究所研究員艾那托利-別莫夫說:“磁暴是對人體的一個強大的刺激因素,對一個健康的年輕人來說,這種刺激可能有益;但對身體虛弱者來說,磁暴一兩天后則會感到難受。如果磁暴頻繁發生,人體可能會逐漸適應,但是當太陽沉寂之后,人可能又會感到痛苦。”磁暴對心血管病和一些慢性病患者的影響最大,醫學工作者發現在磁暴來臨期間病人心律失常現象明顯加劇。據11年的統計表明,在儀器記錄有磁暴發生的氣象條件下,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病率幾乎增加一倍。因此,現代一些外科醫生在重大手術前都要咨詢一下地磁環境的情況,因為在地磁不穩定的情況下,血管中形成致命血栓的可能性會更大。但是,研究人員也表示,我們沒必要對磁暴過分恐慌,因為磁暴雖然與人體健康有密切關系,但是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經歷幾千次磁暴。一般來說一個20歲的人就已經經歷過1000多次磁暴了。  事實上,太陽活動對地球生物圈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科學家們對于太陽活動對近地球空間、磁層、電離層、大氣層和生物圈的影響規律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俄羅斯科學院生化物理研究所專家表示,妊娠第三周時地磁層的急劇變化不僅可能對胚胎各結構的進一步發育產生影響,還可能增加早產的危險。此外,研究還證明如果母親和孩子的出生年月處于太陽活動周期的不同階段時,母嬰并發癥的發生率會增加。另外有些物理學家還表示,太陽活動還可能影響人的壽命,如果一個人的出生日期適逢太陽活動高峰期,在多數情況下其自然死亡日期多為太陽活動衰落期;若出生在衰落期,則死亡多在高峰期。  專家們認為,通過對妊娠至出生期間和疾病多發至死亡時地球及空間環境、太陽活動的詳細比較和研究,可以得出完整而精確的關系圖,根據圖表的分析,可研究出適應太陽活動變化的方法,以增加人的壽命。 ----------------人原本就是在星星上出生的  暫時居住在這顆叫做地球的星星上因此,任何一個人,都具有星星般美麗的心靈"學問"意指學會問   人類還能生存多久科學家們認為,與直徑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碰撞將導致全球性災難,在小行星撞擊地球表面時,一切位于落點周圍半徑200公里至2000公里范圍內的東西都將毀滅。火災將籠翠更廣大的地區,數量巨大的灰燼和塵土將被拋入大氣層中,天地一片昏暗,太陽光將不能到達地球表面,地球溫度急劇下降,大部分喜愛溫暖的植物和動物將會滅絕,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將停止。幾年后,當塵埃最終落定,陽光重新照耀大地時,由于沖擊導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而產生溫室效應。地面溫度升高,結果引起兩極冰川的融化,隨后造成大部分陸地上洪水泛濫。除了大氣層性質的變化外,由于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墜落,地球的磁場將遭到破壞,地質構造發生改變,火山的活動性增加。許多科學家相信,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如果小行星墜落到海洋,一場巨大的海嘯發生,滔天巨浪沖上陸地,地球上海岸邊的所有生物幾乎馬上就會死亡。進入大氣層中的水分將完全改變大氣層的循環。大氣層的破壞將比隕石墜落到陸地上更為可怕。 即使是直徑只有100米的小行星,無論它墜落到哪個城市,都會使整個城市從地球上消失。而直徑小于100米的小行星是最難發現的!對于人類來說,主要的危險正是來自它們。 為了對付可能撞向地球的小行星,科學家們提出了一些方案,其中最有名的是俄羅斯科學家提出的“堡壘”方案。即在發現了危險的小行星以后,先利用航天器偵察和確定危險目標的軌跡、體積、形狀及其它特征,然后發射帶有核彈的攔截器摧毀這個小行星或改變其軌跡,不過,在使用核武器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因為地球上所有積累起來的核武器只夠用來炸毀一個直徑9公里的小行星,而且得準確擊中行星中心才行。此外,在宇宙中進行核爆炸的后果也難以預料。因此,人們也在考慮其它對付小行星的方案,例如使用激光或鉛錠等。 ----------------人原本就是在星星上出生的  暫時居住在這顆叫做地球的星星上因此,任何一個人,都具有星星般美麗的心靈"學問"意指學會問  。

熱心網友

不多于50億年!!1

熱心網友

46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