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熱心網友

各國潛艇涌起 在19世紀最后10年,潛艇已經成為一種實用有效的海戰兵器,但各國海軍對它仍存有偏見,認為它是屬于弱小國家的偷襲武器,對海軍強國并不適用。直到1898年,法國“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用魚雷擊沉了英國戰列艦“馬琴他”號,顯示了潛艇在海戰中的巨大威力,如夢初醒的各國海軍才開始著手發展潛艇。 馬克西姆。勞比夫  由于美國海軍的短視,它先后拒絕了霍蘭和萊克的性能優良的潛艇,致使法國在潛艇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1888年,法國建成了排水量30噸,但未裝備武器的“電鰻”號潛艇。截至1904年,它建造了多種型號的潛艇42艘,排水量大至300噸,小至30噸;到1906年,包括設計中的在內,法國潛艇有18個型號,90艘之多。為了得到一種新型潛艇設計,法國海軍于1896年舉行了一次潛艇設計公開賽,海軍工程師勞比夫的設計贏得了第一,設計投入建造,1900年竣工,艇長34米,排水量160噸,稱“一角鯨”號。此前的法國潛艇,水面水下均采用電機驅動,繼航距離短,“一角鯨”號吸取了“霍蘭”型的雙推進系統的優點,水面航行使用220馬力的蒸汽機,水下使用80馬力的電機,水面航行時,蓄電池可通過連接在蒸汽機上的發電機充電。該艇有一個耐壓的內殼和一個形如水面艦艇的外殼,使水中行動變得更加穩定,下潛艇與上浮更加敏捷。馬克西姆。勞比夫的成功,使他擁有了“雙殼潛艇之父”的美譽。  英國發展潛艇在法國之后。1900年,英國海軍從美國訂購了5艘“霍蘭”型潛艇,自己也著手自行開發。截至1905年,包括建造中的在內,英國擁有40艘左右的潛艇。1906年,英國開始研制D級潛艇,該級潛艇排水量500噸,雙層殼體,適航性好,并且安裝有試驗用柴油機。1912年,更新型的E級潛艇服役,到1914年,共有11艘該級潛艇服役。E級潛艇水面排水量約700噸,并裝有4具450mm魚雷發射管(首尾各兩具),水面航速16節,水下航速10節,續航力為3000海里,這在當時稱得上是相當優異的性能指標了。 俄國人也是在法國人之后發展潛艇的,它在1901年建造了一艘水面排水量60噸,裝有2枚魚雷的潛艇。1903年,俄國“海豚”型潛艇下水,此后又建造了6艘該級改進型。在日俄戰爭中,俄國還從美國購買了“霍蘭”級和“萊克”級潛艇各6艘,從德國購買了“日爾曼”型潛艇1艘。  德國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以潛艇戰聞名于世,但它的潛艇發展起步很晚,直到1904年,一直反對建造潛艇的海軍大臣梯比茨轉變了對潛艇的態度,德國才在1908年7月建成了“日爾曼”級改進型潛艇,也就是后來舉世聞名的U型艇。1913年,德國有了專用于潛艇的柴油機,并且建成了性能優秀的柴油機-電動機潛艇。直到今日,絕大多數常規動力潛艇還沿用著這種動力形式。   美國早期潛艇可謂是“墻里開花墻外香”,美國人建造了“霍蘭”和“萊克”這樣的優秀潛艇,但美國海軍卻遲遲不予采用。直到俄英等國都裝備潛艇之后,美國才在1900年訂購了第一艘“霍蘭”潛艇,幾年后又相繼訂購了6艘“霍蘭A”和3艘“霍蘭B”潛艇,從此走上了潛艇發展的康莊大道。 日本潛艇發展也較晚,但它善于吸取他人的經驗,因而其潛艇發展較快。1904年,日本向美國購買了5艘“霍蘭”潛艇的專利,第二年這5艘潛艇在橫濱完工。這時,失意中的霍蘭本人又將他的設計圖送給了日本人,神戶船廠據此造出了2艘潛艇。其后,日本又從英、法、意等國購買了潛艇。1910年,川崎船廠著手設計日本自己的潛艇。1917年,日本自行設計的“海中”型潛艇在吳港船廠開工,并于1919年建成。1924年,川崎船廠又建成了“特中”型潛艇,一時間,飛速發展的日本潛艇引起各國海軍的關注。-------------------------------------------------------------------------------- -- 作者:052C-- 發布時間:2004-11-30 22:34:29-- 一戰潛艇 經過長期發展,潛艇在海戰中的作用終于被國際海軍界所承認,到1914年夏天,各海軍強國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潛艇部隊。其后不久,這些強國紛紛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潛艇也有了一顯身手的好機會。  當然,一戰時各國海軍的主力還是水面艦艇,尤其是當時叱咤風云的戰列艦,潛艇還只能是輔助性的兵力。戰前,各國潛艇數量也不是很多,德國有28艘,法國有38艘,俄國有23艘,美國50艘左右,英國最多,為76艘。其中,以德國潛艇性能最為優秀,尤其是U23--U41艇,它們的最大下潛深度為48米,水下航速將近10節,巡航速度4節,蓄電池可供潛艇在水下航行1小時左右,蓄電池能量耗盡后需浮出水面用柴油機充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是最為重視潛艇的運用,并第一個發動潛艇作戰的國家。在戰爭期間,德國共擁有350艘潛艇,在潛艇的主要作戰武器--魚雷的發展上也有了顯著提高。名垂潛艇史冊的“一艇沉三艦”就是德國潛艇部隊的經典之戰。 1914年9月23日,德國海軍U9號潛艇在比利時奧斯坦德港和英國馬加特之間的伏擊陣位上游弋待機,清晨時分,U9艇發現了三艘英國皇家海軍巡洋艦,即“阿布基爾”號、“霍格”號和“克雷西”號,排水量均為12000噸。韋迪根艇長指揮U9艇悄悄向“阿布基爾”號靠攏,在聽到“魚雷準備完畢”的報告后,他下達了發射命令。魚雷帶著嘶嘶的響聲從發射管中沖了出去。6時30分,隨著一聲巨響,“阿布基爾”號被擊中。 為了清查戰果,韋迪根艇長升起潛望鏡,令他難以相信的是,“霍格”號巡洋艦不但沒有進行任何規避或反潛行動,反而呆在危險區域內搶救“阿布基爾”的落水船員。原來,英國人根本沒有意識到是德國潛艇攻擊了他們,還以為是撞上了水雷。韋迪根艇長當然不肯放過這個絕好機會。U9艇再次進入了攻擊陣位。這時,U9艇艇艏突然下傾,但訓練有素的艇員們沒有慌亂,在輪機長的命令下,除魚雷發射艙和指揮艙人員外,所有艇員都跑到艇尾以保持艇身平衡。6時55分,兩枚魚雷又從第一、第二發射管中呼嘯而出,半分鐘后,兩聲巨響傳來,“霍格”號也被命中,并迅速開始下沉。U9艇也開始下潛規避,準備逃離這塊是非之地。  兩艘軍艦被擊沉使幸存的“克雷西”號艦長約翰遜海軍上校意識到是遭到了潛艇的攻擊,但看到在水中掙扎的同伴,這位上校沒有下達攻潛的命令,而是下達了救援的命令,這個錯誤的決定又將“克雷西”號送入了絕境。 韋迪根并沒有跑遠,當他觀察到英國人的舉動后,無論如何不想放棄這塊已經到嘴的“肥肉”。不過,這次攻擊就沒有前兩次那么輕松了。當“克雷西”號發現U9艇之后,203mm的主炮毫不客氣地向它怒吼起來。但是,這些炮彈想擊中當時還很小巧的潛艇并不容易。U9艇在沖天的彈雨中向“克雷西”號發射出兩枚艇艉魚雷,魚雷準確命中了“克雷西”號。但這一次英艦并沒有受到重創。于是,韋迪根下令艇艉魚雷管重新裝雷,并指揮潛艇進入新的發射陣位;很快,U9艇上的最后一枚魚雷射了出去。7時30分,“克雷西”號在一聲巨響中遭到了滅頂之災。 僅僅一個小時之后,這條爆炸性新聞迅速傳遍了世界,國際海軍界為之震驚:一條“鐵皮殼”似的潛艇,只用了一個小時,就將三艘萬噸級的巡洋艦擊沉,造成1459名官兵陣亡;在此之前這是人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可以說,這場潛艇早期發展史上的著名戰斗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海戰思想的轉變,引發了人們對潛艇作戰能力和作戰使用的再認識。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潛艇共擊沉商船5000余艘,1400萬噸;最重視潛艇作戰的德國占有其中的1300萬噸,戰果堪稱驚人。1917年2月11日,德國宣布進行無限制潛艇戰,共有111艘德國潛艇投入了戰斗,給協約國方面,尤其是英國造成很大損失,并且牽制了協約國方面的大量人力物力,初次顯示了潛艇在現代海戰中的重要作用和對整個戰爭的重要影響。 U艇現身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作為新生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戰后,世界各國更加重視潛艇的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各國共擁有九百余艘潛艇,其中美國111艘,蘇聯218艘,英國212艘,法國77艘,意大利115艘,日本62艘,德國57艘。這些潛艇無論在噸位、航速、航程、潛深上,還是在武器裝備、水聲設備、電子設備以及動力裝置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整個二戰期間,各國共建造了1600多艘潛艇。這些潛艇取得了擊沉各種運輸船5000余艘、2000余萬噸、擊沉擊傷各型軍艦381艘的輝煌戰果。  德國雖然是一戰的戰敗國,但它的潛艇作戰成就遠遠超過其它國家,對潛艇的威力認識最深,對潛艇的作戰理論也研究最透 。 一戰結束后簽訂的《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不得建造潛艇,不得發動無限制潛艇戰。但德國一方面在國內秘密研究潛艇,一方面又先后向國外訂購了8艘潛艇。1935年3月16日,德國公然撕毀了《凡爾賽和約》;僅僅三個月之后,德國戰后制造的第一艘潛艇--U1號艇便于6月15日下水。到這年9月,德國共建造了9艘潛艇,并成立了一支潛艇部隊--“威迪根”潛艇隊,其指揮官便是大名鼎鼎的鄧尼茨。到1935年底,德國潛艇部隊已經擁有了24艘潛艇,其中10艘是UⅡ型。  U艇為耐壓艇殼構造,艇身為細長的鋼鐵制造的圓筒,設有防水設施。耐壓艇殼外側設有巴拉斯特槽,下方有海水活門。將空氣充到槽中,潛艇的浮力加大,潛艇就會上浮。如果打開海水活門及空氣活門,海水就會進入槽中,空氣被擠出,潛艇就可下潛。設在艇體外側的燃料庫構造巧妙,既不會因為燃料被消耗而出現空隙產生不必要的浮力,也不會在潛航時因壓力過大而塌毀。   U艇采用兩種推進裝置。兩臺狄塞爾柴油機在水上高速航行時使用,水下則使用由二次電池帶動的電動機。二次電池重達數噸,充電時間為3小時,它可以使潛艇在水中達到8節的航速。如果采用巡航速度,U艇可連續潛航24小時,航程100千米。  該型艇共有5具魚雷發射管,艇艏4具,艇艉1具,可載魚雷12-14枚。其水下操縱性能良好,潛航速度為每小時16節,可在20秒內迅速潛入水中,它的續航力為11500千米,改進后可達到16100千米。 “狼群”戰術的創始人是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茨。鄧尼茨在一戰時就是潛艇指揮官,他經反復研究后得出結論,護航艦艇僅能對付單艇攻擊,而無法對付協同一致的潛艇群發起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