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時才能獲諾貝爾獎?

熱心網友

我覺得中國還沒拿到挺遺憾的,我昨天看了篇文章,你看看吧。聚焦]“諾貝爾獎”:好夢幾時圓(圖) (2001-12-11 00:11:40) 從1901年開始,“諾貝爾獎”伴隨著20世紀重大科學的發展,走過了整整100年。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百年諾貝爾,為何如此魅力四射? 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時刻:百年中國科技,為何竟沒有一位中國本土科學家戴上這頂科學皇冠? 這是一個出謀劃策的時刻:在下個百年,中國離“諾貝爾獎”究竟還有多遠?中國本土科學家怎樣才能獲得“諾貝爾獎”? ▲1901年12月10日,諾貝爾首次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諾貝爾獎”與中國據統計,平均一個國家在建國30年內,就有第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了,為何竟沒有一位中國本土科學家戴上這頂科學皇冠? 1999年,毋國光、陳佳洱、楊福家和朱清時4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緊接著經濟學家何煉成就此也談了自己的意見。如今,“中國需要諾貝爾獎”成了中國人共同的呼聲。 諾貝爾獎對中國科學家的意義有多大?趙忠賢院士認為,對中國科學家來說,得獎的意義在于鼓勵大家在基礎研究方面進行原始創新。諾貝爾獎對人類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些方面,中國科學家也應該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土科學家為何沒獲“諾貝爾獎” 中國科技館館長、科學史專家王渝生介紹,中國科學家具有諾貝爾獎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國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世紀20年代的“康普頓———吳有訓效應”、30年代趙忠堯的正負電子湮滅早期實驗、40年代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的鈾核三分裂的發現、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島素結晶。 不可否認,我國曾多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趙忠賢院士認為,從科技史的角度講,中國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是有原因的。1901年頒發了第一次“諾貝爾獎”,而在1900年的時候,八國聯軍進北京,從此往后的半個世紀,中國都處于戰亂和列強壓迫之中,總體上說,基礎科學研究沒有什么重大的發展。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發展,但改革之前處于封閉的狀態。 趙忠賢院士認為,建國后沒有拿到諾貝爾獎有很多原因,從客觀上講,十年“文革”期間,國際上科技高速發展,而我們對基礎研究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這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和積累;從主觀方面講,我們原始創新型基礎研究比較少,在改革之初,對原始性創新科技強調得不夠。 百年中國科技史,給人何種啟示 楊振寧教授說,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對于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評選的方法和成績,我不認為是正確的。關于物理、化學和醫學這些方面,中國大陸到現在還沒有人獲諾貝爾獎。這個原因非常簡單。第一是沒有足夠多的經費。第二個原因是學術要有傳統。學術傳統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使年輕人知道哪個問題是值得去做的,哪個問題容易有發展前途。中國科學的傳統一時還發展不上來,我認為這是最主要的。趙忠賢院士說,一個實驗室、研究所的學術積累和學術傳統非常重要。要注意積累,發揚傳統,不斷培養年輕一代。 中國得“諾貝爾獎”有什么有利條件 中國農業科學家生物技術研究所劉德虎研究員說:中國最大的優勢是人才優勢。在國外,幾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華人,甚至一些在國內我都看不上的學生,到了國外,不知怎么就成了人才了。 中國有人才,這當然是第一要素。楊振寧認為,要說優勢,我認為就是中國具有得這個大獎的人才條件。楊振寧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書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國學生,大家都認為中國學生質量最好,可以說中國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應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發展,中國這樣的人才是不成問題的。還有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一個好傳統,就是政府對教育非常重視,中國的年輕人非常勤奮。楊振寧認為,過去,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是經濟落后,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本土離諾貝爾獎已不是遙遙無期,而僅一步之遙。 哪些領域最有可能問鼎“諾貝爾” 專家認為中國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領域具有問鼎“諾獎”的水平。丁肇中說,中國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是世界一流的,中國高能研究無論理論還是實驗,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進的。他特別談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電工所以及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質的實驗。這一研究一旦獲得突破性進展,當然是具有獲“諾獎”水平的。 此外,高能所專家與意大利合作在深巖洞尋找暗物質的研究也備受國際矚目。一旦他們的研究能領先美、日完成,則必獲“諾獎”。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國人類基因組工程負責人楊煥明博士不止一次說過,基因研究不光拼技術,還拼資源,而中國的生物資源豐富。在這片資源的沃土上,隨時可能結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動物所從事的克隆大熊貓胚胎實驗一直令外國科技同行羨慕不已,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實驗材料。在中國,由于生物資源豐富,中國科學家可以做許多外國科學家想做但沒有條件做的研究。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望形成中國生物科技的異軍突起。 趙忠賢院士說,“在最近10年至20年,我相信一大批研究成果會出來,但是切忌急于求成,欲速則不達。” 20個當然與20個遺憾 諾貝爾獎已走過百年,中國人對它的爭議與期待最終沉積成一個“情結”。最新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對諾貝爾文學獎提出了看法——誰是中國人心中當之無愧的桂冠作家,誰是諾貝爾文學獎永久的遺憾,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是否公正等等。根據調查結果,選錄了20位諾貝爾文學獎領銜作家和20位諾貝爾文學獎錯失的文學大師。 領銜諾貝爾文學獎的20位作家 中國讀者心目中威望最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海明威、肖洛霍夫、馬爾克斯、羅曼羅蘭、帕斯捷爾納克、薩特、貝克特、福克納、托馬斯曼、川端康成、葉芝、加繆、羅素、泰戈爾、黑塞、艾略特、蕭伯納、索爾仁尼琴、聶魯達、蒲寧。其中海明威以絕對優勢名列榜首。這表明,盡管人們已經肯定了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在創作中體現的探索性、前衛性,但作品主題的確定、內在的意蘊和文字的信息層面,仍是打動讀者的關鍵。 諾貝爾文學獎錯失的20位大師 這是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充分流露的一面,榜上有名的是:魯迅、卡夫卡、喬伊斯、托爾斯泰、哈代、昆德拉、博爾赫斯、納博科夫、易卜生、沈從文、普魯斯特、契訶夫、里爾克、高爾基、老舍、左拉、瓦雷里、勞倫斯、曼杰什坦姆、阿赫瑪托娃。顯然名列榜首的魯迅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其實魯迅在1927年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時曾說:“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這句話包含著一名優秀作家的清醒與沉著。 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1。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科學家李政道博士出生于上海,1946年他負笈海外,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195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在該校任天文學副研究員。 20世紀50年代,李政道與楊振寧同在普林斯頓高能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其間他與楊振寧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并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年僅31歲。 2。丁肇中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丁肇中先生在科學研究中發現構成物質的第四種基本粒子,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丁肇中先生說:“中國其它科學技術領域的現狀我不能說很了解,但起碼有一點,我認為,中國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是世界一流的,中國高能物理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其水平在世界上都是先進的。 3。1986年10月15日,美籍華人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1936年,李遠哲出生在臺灣地區新竹縣,1974年加入美國籍。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李遠哲獲獎,是由于他對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對了解化學物相互反應的基本原理,作出了重要突破,為化學動力學開辟了新領域。分子束是一門新學問,近二十年來才試驗成功。 4。朱棣文,1948年出生在美國圣路易,1997年以雷射致冷捕捉原子技術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 “平時在實驗室里操作儀器、測量數據,公余之時仍然埋首各種研究書籍……”這是一般人對物理科學家刻板的印象。不過,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華裔科學家朱棣文,閑暇最喜歡下廚做菜,手藝精良的他,不論中西料理,都讓親友贊不絕口;而這位“諾貝爾級”廚師,更從親自動手做菜,悟出做學問的道理。 5。崔琦——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1999年),曾在香港培正中學接受教育的崔琦使香港地區人感到光榮及驕傲,是他的辛勤學習精神才使他獲得今天的成就。 。

熱心網友

20年后

熱心網友

30年后

熱心網友

諾貝爾獎有什么用的,科技沒有真正的強大再多的諾貝爾獎有什么用?

熱心網友

快了,中?蕓煬?辛?好運?庖膊荒芾瞎忸?著他??啊? 說不?試讖@里提??的某位就能拿到? 拭目以待吧.(?不能長他人志???繾??威風吧!)

熱心網友

問得好!我覺得要等到中國比美國強大時,或者給諾貝爾委員會每年追加1000000美圓獎金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