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海軍陸戰隊(也叫兩棲作戰部隊)是以登陸作戰為主要使命的特殊兵種,裝備有登陸工具和適應登陸作戰的其它武器裝備、技術器材等。它是隨著登陸作戰日益復雜。頻繁進行而產生的,并隨著登陸作戰不斷出現前所未有的特點而不斷發展完善。 據有關資料記載,世界上最早的海軍陸戰隊是1624年在英國誕生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后來荷、法、俄、美等國的海軍陸戰隊也相繼成立。到現在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海軍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創建之初,在艦上服役的隊員主要任務是操縱艦上火炮和艦艇靠岸時用步槍或其它武器進行越舷戰斗,或在近戰中從高處用步槍阻擊敵人,引導船上人員與敵在甲板上作戰。有的在占領敵岸陣地時充當上陸部隊的“矛頭”,只是這種任務不占主導;在陸上的海軍陸戰隊,主要負責海軍設備和物資的警衛工作。當時,海軍陸戰隊的地位和作用基本上沒有得到體現。 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列強對外擴張的加劇.海軍陸戰隊的作戰任務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原來在艦上操槍弄炮,轉移到登陸作戰并鞏固所得地盤,至此,海軍陸戰隊基本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于登陸作戰不是海軍的主要作戰樣式,進行的次數很少,從而導致海軍陸戰隊發展緩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雖也進行過幾次不同規模的登陸作戰,但對海軍陸戰隊的使用卻多是以小型、戰術性為主,加之那時海軍陸戰隊的武器裝備只注重提高單兵輕裝突擊能力,而缺少克服堅固設防地域的突擊能力,所以,海軍陸戰隊的地位和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也沒有很好地得到體現。特別是1915年2月英法海軍陸戰隊在達達尼爾海峽及加利波利半島登陸作戰的慘敗,甚至使海軍陸戰隊面臨著夭折的危險。后來,隨著形勢的發展,人們再次認識到登陸作戰的重要性,認為海軍確實需要一支部隊來協同艦隊對岸作戰,從而推動了海軍陸戰隊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海軍陸戰隊的建設非常重視。不僅成立專門的機構重點研究海軍陸戰隊的作戰理論,而且還組建了海軍陸戰隊學校。與此同時,各種兩棲艦船和上陸裝備也開始研制。1922年美國研制成功了第一輛有實用價值的兩棲輸送車,1938年又研制成功了兩棲牽引車。理論和裝備的發展,對海軍陸戰隊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把各國海軍陸戰隊的發展推向了高潮。此間的登陸作戰,其規模之大,次數之多,戰術之多變,組織之復雜,都是前所未有的。據不完全統計,二戰期間共實施了600多次登陸作戰,幾乎每戰必勝。最典型的有1940年德軍登陸入侵丹麥、挪威,1943年盟軍西西里島登陸,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等。在這些登陸作戰中,海軍陸戰隊都為登陸作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海軍陸戰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登陸作戰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成為各國海軍陸戰隊發展的直接動力,使海軍陸戰隊的發展和運用,達到了空前的地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海軍陸戰隊的武器裝備不斷得到改善,從而使海軍陸戰隊成為世界軍事舞臺的生力軍和一個國家威懾力量的象征。在登陸作戰中,海軍陸戰隊已成為奪取敵海岸灘頭的重拳,只要出拳就能給對手以致命一擊。在它面前,再堅固的灘頭陣地也都會變成登陸坦途。 海軍陸戰隊專用的武器裝備 武器裝備是海軍陸戰隊戰斗力構成的重要物質基礎。其武器裝備是否先進,對其登陸作戰的成敗有著直接的影響和制約。雖然目前世界土各國海軍陸戰隊依據己情在武器裝備上略有不同,但縱觀其共同特點之一就是各國都體現了優先裝備的原則,盡量將高技術裝備與器材優先裝備海軍陸戰隊,并力爭使其具備較強的火力、猛烈的突擊力和高度的機動力。現階段海軍陸戰隊專用的武器裝備主要有以下幾種: 沖鋒舟 沖鋒舟是現代登陸作戰中使用數量最多、頻率最高的登陸工具之一。 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操作簡單、便于機動等特點,而且現代新型沖鋒舟還具有抗沉、抗涌浪能力,所以,迄今為止,它仍是海軍陸戰隊的主要裝備。 兩棲裝甲輸送車 兩棲裝甲輸送車是由陸上使用的普通裝甲輸送車改裝過來的,具有較好的航渡性能。當前一些國家裝備使用的兩棲裝甲輸送車,大都可抗3級以下風浪,其水上航行速度可達12節,基本上能滿足向敵岸航渡沖擊的需要,并巨具有良好的登灘能力。現世界上較先進的兩棲裝甲輸送車是美國的AAV。A兩棲裝甲突擊車。它可用履帶劃水,也可由兩邊噴水推進器驅動,水上行駛速度高,浮渡能力強,并且有相當強的人力和裝甲防護能力,能搭載25名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士兵。 武裝直升機 武裝直升機是60年代初期裝備海軍陸戰隊的一種新型的登陸作戰工具。 由于它具有較強的火力和機動力,而已在艦船上起降面積小,便于艦艇搭載,可超越灘頭陣地實施垂直登陸,所以,列裝海軍陸戰隊后很受歡迎,并在登陸作戰中發揮了較好的威力。 水陸坦克 水陸坦克就是把普通坦克的車體制成船形,并裝上水上推進裝置。 水陸坦克有較強的水上行駛和越障能力,能依靠自身的人力和防護力,突擊敵防線,摧毀敵工事和人力點,不間斷地支援陸戰步兵作戰。 現世界上最先進的水陸坦克是美國的M551“謝里登”水陸坦克,可以抗3級左右的風浪,其水上時速可達十幾公里,能使用自身的水上行駛裝置抵灘登陸,對岸灘底質、坡度要求不高(岸灘坡度在32度以下都可以上陸)。 登陸艇 排水量在500噸以下,并能在沒有靠岸設施的海岸直接登陸的船只叫登陸艇。 它具有船底平、吃水淺、能直接靠岸、但耐波性差、續航力短等特點。在登陸作戰中,常用作換乘工具,輸送海軍陸戰隊搶灘登陸或用于近程由岸到岸登陸。 兩棲攻擊艦 兩棲攻擊艦是用攜帶的直升機輸送海軍陸戰隊及其武器裝備實施立體登陸的作戰軍艦。 艦上設有島式上層建筑和供直升機垂直、短距離起落使用的縱道飛行甲板,可同時起降7至8架直升機;甲板下機庫可裝載直升機、坦克、車輛等。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棲攻擊艦是美國的“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該艦裝有艦炮近程防御系統,配載有直升機20架,可載1746名海軍陸戰隊員及其武器裝備。 氣墊船 氣墊船是以船自身機械連續向底部排送高壓空氣,形成氣墊而將船體托離水面的高速船。 它具有載重大、航速快,受自然條件影響小,越障能力強等特點。所以,自1959年英國第一艘氣墊船橫渡英吉利海峽獲得成功后,各軍事大國都加緊了對氣墊船的研究,并在軍事領域中大膽使用,較好地發揮廠其在登陸作戰中的優勢,被譽為“現代兩棲作戰的利器人”。現世界上最先進的氣墊船是英國的BH-7氣墊船,其最大載重達18噸,航速58節,并有良好的越障性能。 海軍陸戰隊的訓練 登陸作戰的特點對海軍陸戰隊有著特殊的要求,如要有在緊張、激烈、殘酷環境下作戰的心理承受能力,遠程航渡抗暈船的耐力,諸兵種合成作戰的協同能力,以及快速反應能力、持續作戰能力等。所有這些能力的提高,離開嚴格的軍事訓練是難以達到的,所以,海軍陸戰隊的軍事訓練非常嚴格,有著比一般兵種都高的訓練標準。盡管各國海軍陸戰隊的訓練各有不同,但歸納起來,大致都離不開以下四個方面。 基礎訓練 海軍陸戰隊新兵的基礎訓練通常為半年到一年,在這期間,除掌握陸軍普通士兵需訓練的內容外,還需掌握海軍士兵的一些常識性知識,如航海知識,乘坐艦船知識等。在新兵訓練結束時,主要要完成戰斗技能、戰斗射擊技術。登陸知識與技能、單兵及班(組)戰術等內容的基礎訓練。 體能訓練 登陸作戰激烈復雜的環境對海軍陸戰隊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不僅要求陸戰隊員要有強幢的體魄,而已要有極好的耐力和適應力,所以、世界上許多國家對陸戰隊員的體能訓練都很重視,且訓練標準都很高。在訓練方法上以綜合性體能訓練為主,如將器械使用、超越障礙、武裝越野、武裝泅渡、攀登等溶為一體進行綜合訓練,以此來增強隊員的體質和耐力,培養隊員勇敢、自信、無畏等方面的素質。 適應性訓練 海軍陸戰隊是一支機動性很強的部隊,執行作戰任務的范圍較大,這就要求海軍陸戰隊必須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我國海軍陸戰隊為提高隊員的適應性,常常在冬天組織部隊到北方冰天雪地中進行耐寒訓練,夏天到海南島進行耐熱訓練,而且還要到各種叢林地、山地、孤島等進行各種野戰生存訓練。外軍也極重視海軍陸戰隊的適應性訓練,專門建有各種訓練中心,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山地訓練中心、莫哈韋地區的沙漠訓練中心;英國在挪威北部的海岸冬季訓練中心等,每年都抽調部隊前往這些地區進行三、四個月的訓練和演習。可以說,英、美等國的海軍陸戰隊之所以能在近期局部戰爭中較快適應戰區環境,很快投入戰斗,這與他們平時注重適應性訓練是分不開的。 協同訓練 現代登陸作戰是諸軍兵種的聯合作戰,在登陸作戰中、不僅有海軍陸戰隊內部之間的協同,而且還有與艦艇、航空兵等軍兵種之間的外部協同,這就要求海軍陸戰隊在平時通過演習提高其協同作戰能力。 海軍陸戰隊的作戰樣式 兩棲進攻作戰兩棲進攻作戰是海軍陸戰隊通過海軍的海運工具,以平面登陸突擊為主,輔以垂直登陸的方式直接奪占登陸場或島嶼并加以鞏固,為爾后實施地面作戰,或為建立前進海、空軍基地和后勤基地創造條件的一種登陸作戰。這種登陸作戰規模較大,通常為旅。師以上規模。 在二戰中,這一作戰樣式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但在當時由于受海運能力的限制,兩棲進攻作戰僅是整個進攻作戰的輔助形式,自身難以達成戰略目的。隨著高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廣泛運用,艦艇續航能力和載運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這就為擴大登陸作戰的范圍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使兩棲進攻不只是用于戰役、戰術行動、而是主要用于戰略突襲,以迅速贏得戰爭的勝利。 兩棲突擊作戰 兩棲襲擊作戰就是海軍陸戰隊以較小的兵力對敵海岸防御的戰術縱深進行突擊,以策應正面進攻;或奪占敵島嶼、海峽、海軍駐泊點、沿海機場和其它海岸目標,以影響瀕海地區戰役戰術兵團的戰斗進程。因這種作戰動用的兵力較少,便于組織協同,易于隱蔽企圖達成突然襲擊,所以兩棲襲擊作戰也是海軍陸戰隊最常用的一種作戰樣式。 兩棲佯動作戰 兩棲佯動作戰就是海軍陸戰隊從海上向敵岸實施的假攻擊和假登陸,其目的是為了吸引或欺騙敵人,誘使敵人采取對己方有利的行動。此種作戰規模可大可小,主要應視當時的戰場情況而定。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對選擇佯動的方向實施逼真攻擊,以此來牽制和欺騙敵人,隱真示假,以保證其它兵力實施進攻。海灣戰爭中、美海軍陸戰隊于1990年10月1日和12月10日在阿曼灣舉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登陸演習,造成美軍登陸勢在必行的假象;在地面作戰中,美海軍陸戰1師和陸戰2師,分別從科威特和沙特邊界的中段及東段向沿海地區發起登陸進攻,順利突破“薩達姆”防線,并很快對科威特城構成鉗形包圍;部署在海上的37艘兩棲戰艦及1.7萬名海軍陸戰隊員,雖未進行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但部隊逼真的佯動,卻使伊軍誤認為多國部隊主攻方向選擇在科威特南部的邊境地區,從而迷惑牽制了伊軍20萬重兵于科正面及沿海一線,有力地保障了地面進攻部隊的翼側迂回和向縱深的順利發展。 兩棲特種作戰 兩棲特種作戰是二戰后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作戰樣式。它是海軍陸戰隊為了達成特殊的作戰目的,對瀕海地區或島礁采用非正規作戰手段的一種作戰行動。其任務通常由經過特殊訓練的海軍陸戰隊員擔任,可遂行先遣作戰、偵察、破壞、襲擾、營救等任務。 兩棲特種作戰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秘密上陸,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如夜暗、海霧、風暴間隙或前后,以及便于隱蔽登陸和向縱深滲透的地形等,出其不意地實施登陸。盡管兩棲特種作戰投入的兵力不多,但卻能收到較大的作戰效果。所以,這種作戰樣式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受到各國軍事家的高度青睞,并相繼在海軍陸戰隊中組建了特種作戰部隊,如美軍的“海豹”突擊隊,英軍的“哥曼德”部隊,前蘇聯的“特種陸戰旅”等。這些特種部隊在執行特種作戰任務中都曾屢建奇功。 海軍陸戰隊展望 海軍陸戰隊因其特有的行動方式和作戰功能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而且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海軍陸戰隊將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向。 力量構成趨向多元。 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海軍陸戰隊在產生初期乃至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由陸戰步兵編成,其它兵種極為有限。二戰后期及戰后50余年來,發達國家的陸戰隊已發展成為多兵種的合成部隊,不僅有常規部隊的作戰編成,如陸戰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航空兵等,而且還擴大到偵察、電子戰和心理戰等非作戰部隊。 指揮體制更加完善。 隨著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的興起,登陸作戰的指揮任務會更加繁重。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有效的指揮體制。冷戰結束后,美、蘇等國都對登陸作戰的指揮體制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形成了從總部到戰區的一整套指揮管理體制。從海軍陸戰隊的發展和它在局部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登陸作戰的特點看,在高級指揮層次,逐步建立常設的海軍陸戰隊指揮實體,是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海軍陸戰隊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戰運用更為頻繁。 無論從未來戰場環境需要,還是從海軍陸戰隊的自身發展來看,在今后的局部戰爭中,海軍陸戰隊的使用將更加頻繁。這主要是因為未來戰爭,特別是高技術局部戰爭,軍事行動受政治、外交的制約更大,為保持外交的靈活性,避免造成政治上的被動,出于戰略全局的考慮,發動戰爭的一方一般不會采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又要在軍事上有所作為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因此,會更多地選擇登陸作戰(如美軍入侵格林納達,其目的就是為了制止格林納達新政權的出現)。而且,海軍陸戰隊作戰能力的提高,也為其頻繁運用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武器裝備高技術化。 登陸作戰渡海背水攻堅難度大,要取得登陸作戰的勝利,就需要先進的武器裝備作后盾。現代科學技術的各項高新技術,都可能在登陸作戰中得到試驗和運用。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發展起來的船舶技術。高效率裝卸技術、飛機垂直起降技術、兵器制導技術等,在近年來的局部戰爭中,都優先用于海軍陸戰隊的登陸作戰。隨著高技術的不斷發展,海軍陸戰隊的武器裝備將向高自動化、高智能化、高效能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