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男人中的女人"
熱心網友
女性拯救人類 拯救人類的女性是一個神秘的性別。在各個民族的神話和宗教傳說中,她既是美、愛情、豐饒 的象征,又是誘惑、罪惡、墮落的象征。她時而被神化,時而被妖化。詩人們謳歌她,又詛 咒她。她長久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掀開面紗,我們看到的仍是神秘莫測的面影和眼波。 有人說,女性是晨霧縈繞的綠色沼澤。這個譬喻形象地道出了男子心目中女性的危險魅力。 也許,對于詩人來說,女性的神秘是不必也不容揭破的,神秘一旦解除,詩意就蕩然無存了 。但是,覺醒的理性不但向人類、而且向女性也發出了"認識你自己"的召喚,一門以女性 自我認識為宗旨的綜合學科--女性學--正在興起并迅速發展。面對這一事實,詩人們倒 毋須傷感,因為這門新興學科將充分研究他們作品中所創造的女性形象,他們對女性的描繪 也許還從未受到女性自身如此認真的關注呢。 一般來說,認識自己是件難事。難就難在這里不僅有科學與迷信、真理與謬誤、良知與偏見 的斗爭,而且有不同價值取向的沖突。"人是什么"的問題勢必與"人應該是什么"、"人 能夠是什么"的問題緊相糾纏。同樣,"女人是什么"的問題總是與"女人應該是什么"、 "女人能夠是什么"的問題難分難解。正是問題的這一價值內涵使得任何自我認識同時也成 了一個永無止境的自我評價、自我設計、自我創造的過程。 在人類之外畢竟不存在一個把人當作認識對象的非人族類,所謂神意也只是人類自我認識的 折射。女性的情形就不同了,有一個相異的性類對她進行著認識和評價,因此她的自我認識 難以擺脫男性觀點的糾纏和影響。人們常常爭論:究竟男人更理解女人,還是女人自己更理 解女人?也許我們可以說女人"當局者迷",但是男人并不據有"旁觀者清"的優勢,因為 他在認識女人時恰恰不是旁觀者,而也是一個當局者,不可能不受欲念和情感的左右。兩性 之間事實上不斷發生誤解,但這種誤解又是同各性對自身的誤解互為前提的。另一方面,我 們即使徹底排除了男權主義的偏見,卻終歸不可能把男性觀點對女性的影響也徹底排除掉。 無論到什么時候,女人離開男人就不成其為女人,就像男人離開女人就不成其為男人一樣。 男人和女人是互相造就的,肉體上如此,精神上也如此。兩性存在雖然同屬人的存在,但各 自性別意識的形成卻始終有賴于對立性別的存在及其對己的作用。這種情形既加重了、也減 輕了女性自我認識的困難。在各個時代的男性中,始終有一些人超越了社會的政治經濟偏見 而成為女性的知音,他們的意見是值得女性學家重視的。 對于女人,有兩種常見的偏見。男權主義者在"女人"身上只見"女",不見"人",把女 人只看作性的載體,而不看作獨立的人格。某些偏激的女權主義者在"女人"身上只見"人 ",不見"女",只強調女人作為人的存在,抹殺其性別存在和性別價值。后者實際上是男 權主義的變種,是男權統治下女性自卑的極端形式。真實的女人當然既是"人",又是"女 ",是人的存在與性別存在的統一。正像一個健全的男子在女人身上尋求的既是同類,又是 異性一樣,在一個健全的女人看來,倘若男人只把她看作無性別的抽象的人,所受侮辱的程 度決不亞于只把她看作泄欲和生育的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西方文明日益暴露其弊病,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從女性身上發現了一種 療救弊病的力量。對于這種力量,藝術家早有覺悟,所以歌德詩曰:"永恒之女性,領導我 們走。"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哲學家們也紛紛覺悟了。馬爾庫塞指出,由于婦女和資本主 義異化勞動世界相分離,這就使得她們有可能不被行為原則弄得過于殘忍,有可能更多地保 持自己的感性,也就是說,比男人更人性化。他得出結論:一個自由的社會將是一個女性社 會。法國后結構主義者斷言,如果沒有人類歷史的"女性化",世界就不可能得救。女性本 來就比男性更富于人性的某些原始品質,例如情感、直覺和合群性,而由于她們相對脫離社 會的生產過程和政治斗爭,使這些品質較少受到污染。因此,在"女人"身上,恰恰不是抽 象的"人",而是作為性別存在的"女",更多地保存和體現了人的真正本性。同為強調" 女人"身上的"女",男權偏見是為了說明女人不是人,現代智慧卻是要啟示女人更是人。 當然,我們說女性拯救人類,并不意味著讓女性獨擔這救世重任,而是要求男性更多地接受 女性的熏陶,世界更多地傾聽女性的聲音,人類更多地具備女性的品格。 19884 女人和男人 ●周國平 (A)在《戰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讓安德列和彼爾都愛上娜塔莎,這是意味深長的。娜塔莎,她整個兒是生命,是活力,是一座小火山”。對于悲觀主義者安德列來說,她是抗衡悲觀的歡樂的生命。對于空想家彼爾來說,她是抗衡空想的實在的生活。男人最容易患的病是悲觀和空想,因而他最期待于女人的是歡樂而實在的生命。男人喜歡上天入地。天上太玄虛,地下太陰郁,女人便把他拉回到地面上來。 女人使人生更實在,也更輕松了。 快樂地生活,一邊陶醉,一邊自嘲,我欣賞女人的這種韻致。 (B)女人的肉體和精神是交融在一起的,她的肉欲完全受情感支配,她的精神又帶著濃烈的肉體氣息。女人之愛文學,是她的愛情的一種方式。她最喜歡的作家,往往是她心目中理想配偶的一個標本。于是,有的喜歡海明威式的硬漢子,有的喜歡拜倫式的悲觀主義者。 在男人那里,肉體與精神可以分離得比較遠。 (C)女人的聰明在于能欣賞男人的聰明。 男人是孤獨的,在孤獨中創造文化。女人是合群的,在合群中傳播文化。 (D)男人期待于女人的并非她是一位藝術家,而是她本身是一件藝術品。她會不會寫詩無所謂,只要她自己就是大自然創造的一首充滿靈感的詩。 當然,女詩人和女權主義者聽到這意見是要憤慨的。 (E)女人很少悲觀,她許會憂郁,但更多的是煩惱。最好的女人一樣也不。 (F)女人是人類的感官,具有感官的全部盲目性和原始性。只要她們不是自卑地一心要克服自己的“弱點”,她們就能成為抵抗這個世界理性化即貧乏化的力量。 (G)我對女人的要求與對藝術一樣:自然,質樸、不雕琢,不做作。對男人也是這樣。 女性溫柔,男性剛強。但是,只要是自然而然,剛強在女人身上,溫柔在男人身上,都不失為美。 (H)當一位憂郁的女子說出一句極輕松的俏皮話,或者,當一位天真的女子說出一個極悲觀的人生哲理,我怎么能再忘記這話語,怎么能再忘記這女子呢?強烈的對比,使我同時記住了話和人。 而且,我會覺得這女子百倍地值得愛了。在憂郁背后發現了生命的活力,在天真背后發現了生命的苦惱,我驚嘆了:這就是豐富,這就是深刻! (I)盧梭說:“女人最使我們留戀的,并不一定在于感官的享受,主要還在于生活在她們身邊的某種情趣。 的確,當我們貪圖感官的享受時,女人是固體,誠然是富有彈性的固體,但畢竟同我們只能有體表的接觸。然而,在那樣一些充滿詩意的場合,女人是氣體,那樣溫馨芬芳的氣體,她在我們的四周飄蕩,沁入我們的肌膚,彌漫在我們的心靈。 一個心愛的女人每每給我們的生活染上一種色彩,給我們的心靈造成一種氛圍,給我們的感官帶來一種陶醉。 (J)我發現,美麗的女孩子天性往往能得到比較健康的發展。也許是這因為她們從小討人喜歡,飽吸愛的養料,而她們的錯誤又容易得到原諒,因而行動較少顧慮,能夠自由地生長。猶如一株植物,她們得到了更加充足的陽光和更加開闊的空間,所以不致發生病態。 (K)兩性之間,只隔著一張紙。這張紙是不透明的,在紙的兩邊,彼此高深莫測。但是,這張紙又是一捅就破的,一旦捅破,彼此之間就再也沒有秘密了。 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對,男人和女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永遠不可能彼此理解。 (L)侵犯女人的是男人,保護女人的也是男人。女人防備男人,又依賴男人,于是有了雙重的自卑。 (M)女人總是把大道理扯成小事情,男人總是把小事情扯成大道理。 (N)男人和女人的結合,兩個穩定可得穩定,一個易變、一個穩定可得易變,兩個易變可得穩定,可得易變。 (O)莫洛亞說:“女人之愛強的男子只是表面的,但她們所愛的往往是強的男子的弱點。”我要補充一句:強的男子可能對千百個只知其強的崇拜者無動于衷,卻會在一個知其弱點的女人面前傾倒。 (P)男人通過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過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 (Q)我說,男子比女子長于表達。一個女子與我爭辯,她說,女子比男子長于表達,因為女子想贏得一切人的愛,于是極盡夸張和渲染之能事,以期引起注意。 真是女子中的叛徒。她難免要同時失寵于男子和女子了。 (R)兩個漂亮的姑娘爭吵了起來,彼此用惡言中傷。我望著她們那輪廓纖秀的嘴唇,不禁惶惑了:如此美麗的嘴唇,使男人忍不住想去吻它們,有時竟是這么惡毒的東西么? (S)我最厭惡的弱點,在男人身上是懦弱和吝嗇,在女人身上是粗魯和俗氣。 (T)我的一個朋友說:“對男人沒有憐憫可言。一個男人如果到了讓人憐憫的地步,我對他就只有蔑視!” 是的,男人也會遭到失敗和不幸,但只應該是這樣一種失敗和不幸,它在人們心目中激起的不是憐憫和同情,而是悲痛和尊敬。 (U)她們談得很熱烈。“我這道題錯得太冤枉……是呀,我明明復習過的,可當時怎么也想不起來了……”談話按照這相同的方式進行著;各人只是說著自己的事,可是居然互相能接上茬,居然沒有中斷,居然很熱烈。 交談往往如此,每人都乘機發泄一下,談談自己的熱望。女人尤其如此。 (V)對于異性的評價,在接觸之前,最易受幻想的支配,在接觸之后,最易受遭遇的支配。所以,世有歌德式的女性崇拜者,也有叔本華式的女性蔑視者。女性對男性也一樣。 其實,并沒有男人和女人,只有這一個男人或這一個女人。 ---江楓工作室 Copyright©2001--- 。
熱心網友
細心的男人吧。
熱心網友
就是比較女性化,比較感性的吧(不是性感!)
熱心網友
就是一個女人跑到男人堆里,或者是男人中具有女人性格的人,或者是長得像女人的男人,或者。。。
熱心網友
象女人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