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中心不變,題目可以另擬。。。。。
熱心網友
1 ⊙\\\"和諧\\\"是十六大報告中反復出現的詞匯,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社會更加和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推動多種力量和諧并存,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等。所有這些\\\"和諧\\\",如春風拂面,讓人備感親切,也使人深長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濟之意;諧者,相合也,強調順和、協調,力避抵觸、沖突。琴瑟和鳴,黃鐘大呂,這是藝術的和諧; 和風細雨,桃紅柳綠,這是自然的和諧。 和諧就是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統一而出現的狀態,它標志著自然界內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諸多元素實現均衡、穩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多樣性的東西共存而達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諧;如果多樣性的東西彼此沖突,達不到平衡,也就無所謂和諧。這也就是說,和諧是把\\\"雜多導致統一\\\"、\\\"不協調導致協調\\\"。 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諧,即強調人與物之間的融和,人與人之間的\\\"和合\\\"。古人解釋,\\\"和\\\"是\\\"以他平他\\\",即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和諧,包括\\\"和生\\\"、\\\"和處\\\"、\\\"和順\\\"、\\\"和洽\\\"等。人們常說的\\\"和為貴\\\"、\\\"政通人和\\\"、\\\"家和萬事興\\\"等等,就是這一人文精神的具體表述。千百年來,中華文明雖屢受摧折而不絕,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而不衰,這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十六大報告強調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顯示出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諧,必能彈奏出優美動人的樂章;社會和諧,必將帶來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諧猶如一幅畫,好似一首歌。和諧產生美,和諧生發力量。2 和諧與發展》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發展速度飛快。原本以低矮的平房為主的城市中,一幢幢摩天大樓迅速崛起,原本寧靜祥和的沃野上,一條條高速公路迅速鋪開。方磚綠樹被鋼筋水泥取代,鳥語花香已被發動機的嘶鳴淹沒。 如今當我們仰望著刺眼的高樓時,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過去“小橋流水人家”的城市哪兒去了?不久前,我看到一篇報道:我國的佛教名山九華山因為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山上大大小小的寺廟全部“翻新”,太破的甚至推倒重建。我不禁愕然。我曾去過九華山,親眼見到了原來那些古色古香的寺廟是如何與山和諧地依偎在一起的。不少寺廟就建在半山腰的小塊平地上,寺院的圍墻隨著山坡起伏,甚至有的廟宇也依著地勢或高或低。經過百年風雨,寺廟與山,山與寺廟儼然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最好詮釋。然而,現在,這一切都變了,往日里爬滿藤條綠葉的墻,換成了光潔如新的墻壁,幾百年沉淀的古樸的色彩,被粉飾一新,往日崎嶇的山間小路變成了方磚砌成的寬闊石板路。真不知現在的人還可以去哪里尋找“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樣和諧的美了。 人類不僅正在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就在城市———這片人類親手創造的土地上,人類也在不停打破和諧。 我想,和諧與發展并不是一對相互矛盾的課題,而應當相輔相成,共創雙贏。面對今天城市的快速發展,多一份冷靜,少一份盲目,才是正道。。
熱心網友
和諧——人與自然篇幾十年前,地球是一個活躍著生命的精靈,這里有美妙的大氣層,有冷暖適宜的氣候,有清新濕潤的空氣,鳥獸魚蟲上演著自由的生活,花草樹木散發著醉人的芳香,那濃濃的綠蔭給人以撫慰和舒暢……可以說,這便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篇章了。然而,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人類將越來越多的污染拋給了哺育他們的成長的母親——自然。黑煙籠罩的天空中不見了鷹擊長空的雄姿,污濁不堪的河水終結了魚翔淺底的身影,與日俱增的人口使城市變得臃腫不堪,各種現代化的機械爭著吵著要主宰這個世界。終于有一天,大自然負荷不了如此的傷害,他發怒了。于是,氣候變異,水土流失,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水資源短缺,沙塵暴,非典等接踵而至。人類終于領略了它的報復,于是人類開始思索人與自然不和諧給他們帶來的危害。所幸的是,已經有一些明智的國家政府和人民,在為自己幸福生活努力奮斗的同時也在為子孫后代做著長遠打算。于是有人提出了要對自然資源珍惜,要使人與自然達成和諧,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實,兩千多年前韓非子就給人類留下了“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古訓,用到今天這個生態危機四伏的社會,它更是要警鐘長鳴不絕于耳。它告訴我們對水、對森林、對魚蟲鳥獸、對一切的自然資源的利用都要持長遠的有所保留的態度。因為自然和人類一樣是個有限的生命體,而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和諧是鳥兒那堅硬的翅膀的,沒有了它,人類再也無法飛翔;和諧是汽車那提供動力的發動機;沒有了它,人類再也無法奔馳;和諧是帆船那種伸展的白礬;沒有了它,人類再也無法沖浪。所以,我們要攜手讓和諧永存,保衛我們美麗的家園。 夢中的和諧心中煩悶,獨自一個人拿著畫夾去郊外寫生。天灰蒙蒙的,被一團團“黑云”籠罩著,混濁的空氣拼命的往嘴里鉆。河邊深黃發黑的水在流淌著,散發出一陣陣厭人的臭味,就像《死水》中描述的那樣發出了氣泡,幾條肚皮朝天的魚在水面上漂浮著……找了好久,終于在一棵枯黃的大樹下暫時落腳,左思右想,畫夾空空如也,琢磨許久,額頭低垂,昏昏欲睡……忽然,耳邊響起了一陣清脆的叫聲,一只麻雀坐落在我的肩上,四周寧靜,只有大自然的聲音,放眼望去,綿綿的群山,綠綠的田野,青青的河水,蔚藍的天空下漂浮著幾朵白云,身邊芳草吐翠,燕舞鶯歌,清澈甘甜的溪水貫穿整個樹林,好一幅自然和諧圖啊!微風習習,精神煥發,新鮮自然的空氣使我精力充沛,獨自在樹林中踱步,數不盡的蒼松翠柏,使我陶醉其中,陣陣花香使我忘記了一切,消去了原有的煩亂、疲憊和冷漠,它輕輕地搓揉著我的心,喚醒了我對大自然的親情,使我身上陡然生出一種靜謐、和諧和悠遠美妙的感情。我繼續搜索著這片森林給我的感覺,我拿起畫板,靈感大發,一幅多么和諧的畫啊,我畫了一幅又一幅……不知什么時候,我感到臉上一陣刺癢,煩人的蒼蠅竟把我從美夢中驚醒,此時的我被拉回了現實,一張白紙放在面前,抬頭驚望四周,天色漸暗,拿起畫夾又進入了煩亂之中。夢中的自然和諧,眾里尋他千百度,但愿驀然回首,它卻在客觀現實里! -------------------------------------------------------------------------------- 。
熱心網友
《談和諧與發展》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發展速度飛快。原本以低矮的平房為主的城市中,一幢幢摩天大樓迅速崛起,原本寧靜祥和的沃野上,一條條高速公路迅速鋪開。方磚綠樹被鋼筋水泥取代,鳥語花香已被發動機的嘶鳴淹沒。 如今當我們仰望著刺眼的高樓時,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過去“小橋流水人家”的城市哪兒去了?不久前,我看到一篇報道:我國的佛教名山九華山因為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山上大大小小的寺廟全部“翻新”,太破的甚至推倒重建。我不禁愕然。我曾去過九華山,親眼見到了原來那些古色古香的寺廟是如何與山和諧地依偎在一起的。不少寺廟就建在半山腰的小塊平地上,寺院的圍墻隨著山坡起伏,甚至有的廟宇也依著地勢或高或低。經過百年風雨,寺廟與山,山與寺廟儼然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最好詮釋。然而,現在,這一切都變了,往日里爬滿藤條綠葉的墻,換成了光潔如新的墻壁,幾百年沉淀的古樸的色彩,被粉飾一新,往日崎嶇的山間小路變成了方磚砌成的寬闊石板路。真不知現在的人還可以去哪里尋找“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樣和諧的美了。 人類不僅正在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就在城市———這片人類親手創造的土地上,人類也在不停打破和諧。 我想,和諧與發展并不是一對相互矛盾的課題,而應當相輔相成,共創雙贏。面對今天城市的快速發展,多一份冷靜,少一份盲目,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