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河流
熱心網友
“四”是量詞,“四川”就是四條河流,它們是岷江、沱江、嘉陵江和涪江,都是長江支流,是四川省內的四條大河。
熱心網友
四川的“川”是河流的意思。“四”是量詞,“四川”就是四條河流,它們是岷江、沱江、嘉陵江和涪江,都是長江支流,是四川省內的四條大河。但現在涪江已歸入重慶市。
熱心網友
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陜路),后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后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秦滅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置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 (前1歷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 (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并,宋軍滅掉后蜀政權后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 (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 (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并為川峽路;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廣元)、夔州路 (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己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行政建制極不統一。1935年,蔣介石勢力進入四川后,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年,又將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并為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確定下來。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為中央直轄市,并將涪陵、萬縣二市和黔江地區劃歸重慶。劃歸重慶市的土地面積共8。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2萬。現在的四川省共有21個地區 (市、州)轄縣 (縣級市、區)128個。四川的“川”指西川路。
熱心網友
是指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