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越肩發射是一種新的攻擊方式,也是戰斗機利用機載火控系統控制空空導彈攻擊尾追敵機的方法。(OTS)空空導彈的關注起始于1993年,西方評論界曾對蘇-35將具有的越肩發射能力作了報道。特別是蘇-27試驗發射R-73R(AA-11B"射手")戰術紅外制導空空導彈之后,越肩發射與后射更成為國際航空界議論的焦點。 事實上,美國90年代中期考慮2010年后的空戰態勢需求時,在先進中程和 先進近程空空導彈研制成功的基礎上,從空戰交換比、裝彈靈活性、后勤保障和全壽命費用等方面權衡得失,提出了雙射程導彈(DRM)的新概念,并將其作為AIM-120之后的新一代空空導彈。所謂雙射程導彈就是既能近距格斗又能超視距攔截目標的空空導彈。1996年11月,美國萊特實驗開始"先進吸氣式雙射程導彈"(AADRM)計劃。為此,萊特實驗室重點研究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后向攻擊能力,即通過保形天線陣列技術、反作用噴氣控制技術與載機后視雷達相結合,使雙射程空空導彈具備美空軍前所未有的攻擊載機后半球目標的能力,即載機發射的導彈利用其自身的超機動性和導引頭廣闊的雷達覆蓋能力,可攻擊位于載機后半球的目標。 雖然AADRM和R-73R都能攻擊尾后的目標,但是它們是不一樣的。它們分屬越肩發射的兩種不同的發射方式。 越肩發射的兩種發射方式 由于先入為主的原因,把能攻擊尾后目標的火控攻擊方式叫作越肩發射,在1993年越肩發射這個名詞剛剛出現的時候,前射就被叫作越肩發射,甚至有時后射也被這樣叫。而后來,特別是俄羅斯的溫貝爾導彈設計局證實其研制的后射導彈R-73是直接向后發射的以后,越肩發射就又成為后射,或后向攻擊,甚至前射也成了后向攻擊。這種名詞或命名上的混淆給研究工作和報道上帶來許多的不便。 實際上,越肩發射就是一種新的攻擊方式,即本機利用機載火控系統控制機載空空導彈攻擊尾追本機的敵機的攻擊方式。同時越肩發射又可分為兩種發射方式:一種是導彈向前發射,在空中轉彎,然后去攻擊后方的目標,叫做前射(forward-firing);另一種是導彈直接向后發射,去攻擊后方的目標,叫做"后射"(rear-firing),也叫"后向攻擊",有時講越肩發射。而在沒有講是何種發射方式時,一般可以認為是前射,因為在前射時,導彈畢竟越過了本機機翼這個"肩",而后射卻沒有。 前射 前射就是載機依靠后向目標探測器,獲得本機尾后目標的信息,發射具有前射能力的導彈(一般采用復合制導)。該彈在載機的操縱下,轉彎也就是"越肩",完成導彈的中制導。最后,末段自主攻擊目標,同時載機可以脫離。如果導彈的離軸角非常大或采用別的有效措施使導彈直接截獲本機尾后的敵機,則導彈只用一段制導,近似于大離軸角發射。 前射所需的探測器有前向雷達和后向目標探測器。前向雷達的作用是在導彈制導時跟蹤導彈,以便載機的數據鏈發射機為導彈提供參數,后向目標探測器的作用是獲得后方尾追目標的信息。 具有前射能力的導彈是中距復合制導空空導彈,該彈既可以像一般的中距復合制導空空導彈一樣,一直向前飛行攻擊前面的目標,又可以前射攻擊后方的目標,由于這種特性使得該彈具有很強的戰術靈活性。該彈采用三段制導,初段是程序段;中段是指令+慣導段;末段是主動段。初段導彈按預定的指令飛行;中段導彈接收載機的指令,轉變完成"越肩";末段導彈采用主動雷達導引頭或紅外導引頭,自主攻擊目標,載機此時可以完全脫離。 對火控系統來說,在導彈發射前,需為其裝訂數據,并進行慣導對接;導彈的初段時間很短,火控系統和導彈沒有信號交聯;前射的中制導是最為困難的,因為在這時載機并不是像過去曾設想過地那樣去直線飛行,因為那樣會使導彈丟失目標。若本次導彈攻擊失敗,也不利于載機的生存,因而要操縱載機,使前向雷達跟蹤導彈,以便為其傳送目標信息,幫助其完成"越肩",同時后向目標探測器還兼顧探測目標的信息,以便不丟失目標。 后射 后射就是載機依靠后向目標探測器,獲得本機尾后目標的信息,發射具有后射能力的導彈,該彈直接向后飛攻擊尾后的目標,此時載機可以脫離。 后射所需的探測器為后向目標探測器。它的作用是獲得后方尾追目標的信息。 具有后射能力的導彈一般是具有推力矢量控制的近距紅外格斗空空導彈,該彈既可以像一般的近距紅外導彈一樣,在發射架上彈頭向前放置,向前發射去攻擊前方的目標(由于具有推力矢量控制,該彈具有比以往的紅外彈更強的格斗能力),還可以在發射架上彈頭向前放置,發射架轉180°向后發射去攻擊后方的目標(由于具有推力矢量控制,該彈在速度過零時,其升力由推力矢量提供)。類似發射一般的紅外導彈那樣,導彈發射后,載機可以脫離。由于這種特性使得該彈具有很強的空戰靈活性,但是對發射架要求很高。用于后射導彈的發射架必須是可旋轉180°的發射架。它可以在起飛前旋轉裝好導彈,也可以在飛行中旋轉裝。 火控系統由后向目標探測器獲得目標的信息,當目標進入后射導彈發射區,滿足后射發射條件時,導彈即準備發射。在導彈發射前,火控系統為導彈裝訂必要的信息,導引頭在發射前鎖定目標,然后導彈發射,載機可以脫離。 實現后射的最大的難點是在后射過程中,導彈有一個速度先逐漸變小,過零,再逐漸變大的過程,簡稱速度過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導彈的升力先逐漸變小,再逐漸變大,這樣導彈在發射后就必然下落,從而可能會對導彈的攻擊產生不良影響。而更重要的是,一般的導彈的平衡是靠舵面操縱的,在速度過零過程中,導彈舵面操縱的力和力矩也有一個先逐漸變小,再逐漸變大的過程,稍有一點擾動,導彈就會不穩定,若在考慮導彈發射時載機流場對導彈的影響,導彈就更不容易控制了。所以,傳統的導彈是不能或很難進行后射的,具有后射能力的導彈必須具有推力矢量控制能力,同時為了使速度過零過程很快過去,最好給導彈加裝助推火箭。由此可見,具有后射能力的導彈與現在一般的導彈差別很大。實際上,R-73R就是這樣名副其實的具有后射能力的導彈。而據此推斷,AADRM很有可能是前射。 后射除了和前射一樣需要后視雷達傳感器外,還需要旋轉發射架及其輔助設備,所以對載機硬件設備的要求較高;在空戰靈活性上前射需要中制導,不能"發射后不管",而后射則可以完全地"發射后不管";戰術使用靈活性上前射導彈一旦發射后,可以攻擊前方、側方或后方等各個方向的目標,而后視導彈雖然可以攻擊前方、側方和后方等各個方向的目標,但是受發射架指向限制,一旦發射只能在攻擊前方、側方或者是后方的目標之間作出選擇;前射由于采用三段制導,射程遠,故前視超視距作戰效果好,后射導彈是格斗的變種,一般采用一段制導,當向前發射攻擊前方目視范圍內的目標時,自然效果要好些。雖然前射和后射導彈在上面的幾個方面各有千秋,但是,用它們攻擊尾后的目標都有很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