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愛好者都來寫寫長城吧,描述一下,然后再抒發抒發自己對長城的感情
熱心網友
昔日長城·今日南柯 年輕時曾經發過一個宏愿,便是背起背囊,從頭至尾走一次萬里長城。可是當時對萬里長城的認識其實極有限,只有一個籠統的概念,以為萬里長城是秦始皇修筑,東起遼寧與河北臨海交界的山海關,一直蜿蜒西走,直至甘肅河西走廊上酒泉附近的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公里。由於從前是以華里計算,合一萬二千多華里,所以便稱為萬里長城。也由於興起了這個念頭,事前必須對長城的歷史與途經的地理環境有所了解,便要收集有關資料,好在出發前充實自己,才可以訂出個行止的計劃。不料歷史一翻,人就變得糊涂了,首先知道,心目中所要走的長城,不是秦長城,而是明長城。原來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后,將蒙古人逐出塞外,為了防止蒙古人卷土重來,建朝后立刻修建各處殘破不全的舊長城。先后用了一百年時間,方才修成今日依然蔚為壯觀的長城。明代以前斷續修筑的長城,多是就地取材,使用土夯的方法,即用當地泥土混入沙石樹枝或草干然后壓實,成為一堵厚實的土城墻,土墻歷經歲月風雨之后大都崩壞,失卻防敵作用。明代修筑長城的建筑方法大為改進,主要使用磚石砌建,以石灰填入縫隙,使長城變得十分堅固。當時更把所修建的長城各段,分設有鎮城、路城、衛城、關城、堡城、城墻、敵臺與煙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防工事。我后來在嘉峪關所見到的一座梯形二層建筑的關城,城內寬敞得可以駐扎一千幾百軍兵,城頭上可以跑馬,站在城墻的敵臺上,放眼所見,恰如唐詩《古從軍行》中說的:「野云萬里無城廓,雨雪紛紛連大漠。」好一片邊塞的荒涼景色!大漠西南邊遙遠處,便是橫亙千里的祈連山脈,當中荒漠上有一列若斷若續的土垛,當時人家說那是古代長城的殘垣,我用心地看了又看還是不信,因為從來心中所想像的長城,都是巍峨高聳,運走如龍蛇,哪會只是一些黃土堆?不料近日便有長城考古學家新發現的消息,指出中國的萬里長城并不西止於嘉峪關,而是再往西去,途經玉門關,即唐人王之渙所吟詠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關之后,便進入新疆的塔里木盆地,沿著古絲綢之路,一直深入沙漠腹地的羅布泊。考古學家指出,這一大段蜿蜒在戈壁與沙漠上的古長城,由於十分殘破,向來都被人們所忽略,但是只要仔細考察,便會發現這段土夯的古長城,包括了城墻、烽燧等完整的防配套,當時的確可以起到防匈奴工事的作用。如果由嘉峪關量度至羅布泊,足有五百公里長,這便是說,萬里長城的總長度,應該多加五百公里。這消息當然令人振奮,可是問題又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對上面的說法有所質疑。質疑之處不是這一段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古長城」的存在,而是認為所提的「萬里長城」概念模糊。今日人們所熟悉的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達嘉峪關,是明代長城,而從嘉峪關延伸到羅布泊一段,應是漢代「長城」。而且,這一段「漢長城」的考察研究還要進一步深化,因為當中的「城墻」,是人工還是自然的,具體的走向、長度、結構等建造方法是否與漢長城相符?至於玉門關往西的烽燧線,也不一定可以說成是長城遺跡等等。問題至此,長城向西延伸五百公里的說法,還不能一槌定音。即使終有一天,進一步的考古研究證實,那五百公里長城遺跡果然是漢長城,哪麼,秦長城呢?秦代的勢力還不曾向大西域伸展,所筑的長城還不曾伸入甘肅,更遑論進入新疆的羅布泊了,而從羅布泊的考古發掘中,至今還不見秦物,出土的都是漢五銖。這是說,今日即使還有秦長城存在,也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土垛與土垣,比方今日山東境內齊長城的遺跡,只是游走在山丘上的一列低矮土脊,說那是長城誰也不會相信。長城的興建實在不是始自秦始皇,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東周勢力式微,各地諸侯各自稱王稱國,互相傾軋爭雄,最后馀下七國競逐。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疆土,紛紛修筑綿延的城墻,用以抵外敵來犯。公元前七百年,楚國在現今河南與湖北一帶首先修筑長城,稱為方城,其后才見齊、魏、秦、韓、燕與趙等國相繼興筑,大都是把自己的疆土作封閉式的長城修筑。因此當時的所謂長城,互相不連貫,而且橫七豎八,東西南北,各自有不同的走向,并不是我們今天所見的長城,基本上是東西走向。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吞并六國,完成統一中國的霸業,再由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向北驅逐匈奴后,便驅策民工,把原來分段建筑的長城認為有用的部分,仍舊用土夯的方法連接起來,另外又加以擴建。自秦以后直至明代末年,歷代為了抵外敵,把萬里長城不斷維修與擴充,先后歷時二千多年,可說是一宗曠世罕見的大工程。其實,光說長城,也不是東起山海關,更正確的說法,應是從山海關向東跨越遼河,輾轉向東南方的鴨綠江的出海口丹東,方才告終。這一大段長城直達與朝鮮相鄰的國界,作用至為明顯。從山海關至丹東這一段清代才建的長城,綿亙二千公里,建筑方法稍為簡陋了一些,只是用沿途采集到的土與石頭壘成,并且插上堅韌的柳條,這段長城因此又叫做柳條邊墻。這種不堅固的城墻當然不堪風雨,即使是其他用磚石與石灰砌筑的長城段,明代以后也不再有防作用,經自然與人為的破壞,大都毀壞不堪,只有很少的段落,如山海關、八達嶺、居庸關、金山與嘉峪關等依然壯觀如昔,加上近幾十年來新中國的悉心保護與維修,才得以恢復了一些舊貌。回頭再說,當時青春年少,要興起一個縱貫萬里長城的念頭是多麼容易,其實,光是了解長城已經很不容易。及至如今全盤了解了,是該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長城遺跡,還是尋找漢代長城直至沙漠深處的羅布泊?簡便一些去走明代長城吧,那麼,是不是應該連東至鴨綠江邊的、早已破敗湮沒的二千公里也走完呢?便是這般左想右算,正合一句元人的感慨:「光景蹉跎,人物消磨。」轉眼間,已經年紀老大,只好坐著興嘆:昔日長城,今日南柯! 。
熱心網友
長城是煉獄。千百年來,我善良窮勞的中華民族在這烈火中隉般永生。-----------------長城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