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把自己看成“永遠的住院醫生”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李惠薪名牌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在全國有名的大醫院中工作,他(她)并不能因此成為名醫。雖說素日有“名師出高徒”的說法,但君也一定聽到過:“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老話。這都是自古以來代代相承的古訓。從表面上看,似乎兩種提法大相徑庭,實則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就是事物的辯證法。 我大概是恰恰應了后面的一句話,雖然就讀名牌醫學院,畢業后就分在...
熱心網友
把自己看成“永遠的住院醫生”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李惠薪名牌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在全國有名的大醫院中工作,他(她)并不能因此成為名醫。雖說素日有“名師出高徒”的說法,但君也一定聽到過:“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老話。這都是自古以來代代相承的古訓。從表面上看,似乎兩種提法大相徑庭,實則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就是事物的辯證法。 我大概是恰恰應了后面的一句話,雖然就讀名牌醫學院,畢業后就分在學院的附屬醫院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但靜下心來認真地對自己進行評析,我覺得自己不夠名醫,因為名醫要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中有所建樹,無論是在醫學理論上,還是在醫療實踐之中,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我不夠格兒!我是沿襲著前人走過的路,如履薄冰地前行。年輕時,由于經驗不足、粗心、責任心不強……也曾為患者和家屬帶來過痛苦和悲傷,至今那些病例的細節都歷歷在目。近日完成《百例醫療事故評析》一書,就是在耳邊長鳴的警鐘。愿與同道們共勉! 人們對良醫界定的條件是: 1.認真診療病人。 2.自己治不好的病人愿意請其他醫生診治。 時至今日我都恪守著這兩條標準。我將自己看成是“永遠的住院醫”。我會認真對待每個來看病的患者。“少數人可以先富起來”,而這少數人在我理解,不應包括解除患者疾苦的白衣天使們。 我常常用“馬蜂窩現象”講給病人及家屬聽,供他們在采取治療措施前選擇。 癌癥好比是在房檐下的一個大馬蜂窩,年紀輕,身強力壯的人,可以想方設法捅掉它;但對于耄耋老人,腿腳不靈活,用不著去動它,要與它“平和共處”,盡量避開,繞道而行,不要將它當成負擔,不排斥可以進行中藥治療。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這一方法還是可以選擇的,雖然沒有做過精確、科學的臨床統計,但采用保守治療的比積極進行手術、化療、放療的病人壽命并未明顯縮短,而最明顯、最重要的是病人省去了遭受治療的痛苦,經濟方面的花費暫不估算在內。 有時我也會受到很嚴厲的批評。一次,看完了定額的病人,院方已停止了掛號。一位患者匆匆跑來,要求加號,講了許多理由,但我堅持不再加號,他竟瞪圓眼睛,大聲喊:“你沒有醫德!”霎時間我愣住了,沒有做任何解釋,這算是對自己不足的警戒。 正因為將自己定位在良醫,我沒有去看特診(掛號費300元)。我覺得自己不值。300元在一般工薪階層家庭的收入中,是要占一定的比例的。而如果是下崗、待業的低收入家庭,將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目。靠政府救濟過活的人,這就是一個人全月的收入。這樣的人在北京到底有多少,不清楚!但在京城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家中沒有下崗、待業的,就算不得是老北京!問題的關鍵是患者花了300元的掛號費,而我卻不能一次治好患者的病,不要說治好,有時甚至兩三次都診斷不清,僅掛號費就花去近千元,于心不忍,將心比心嘛!為了讓自己不懷著愧疚的心情,還是14元的專家號更心安理得些。 我愿意做一名貨真價實的良醫,這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
熱心網友
我覺得應該是痛病人之痛,能切身體會患者處境,解除病人的痛苦,并給予關懷和生活的信心。首先醫術要精,其次是讓病人對你產生信任感,這樣病人才會放心把所有的痛苦說給你聽,再有就是明白病人的痛苦,解除病人的痛苦。為什么人們把醫護人員稱為“白衣天使”因為他們的心地善良,能解除人們身體和心里的痛苦。讓他們找回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