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很多電視節目中把"七月流火"形容天氣炎熱,我記得好象意思是相反的,不知道對不對
熱心網友
7月12日,人大校長紀寶成在歡迎新黨主席郁慕明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發表演講時說的一段話,成了紀校長不懂詩經的笑料。他的原話是這樣的:“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今天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師生以火一般的熱情在這里歡迎郁慕明先生一行。” 七月流火,最早見于詩經幽風的一首詩《七月》,這是一首有名的詩。據說幾百年前,“七月流火”的解釋是比喻天氣較熱的。但是大家知道周代時,陰歷七月,相當于現在的陰歷八月,天氣應該不熱了。于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一名懂天文的歷史學家,作了新了解釋。說是“火”說的是指“大火星” 這“大火星”現在的學名叫“天蝎座α星”。它是一顆超巨星球,體積相當于太陽的3000萬倍。夏季,我們面向南方,在“天蝎座”里會看到一顆火紅的亮 星,那就是“大火星”,又叫“心宿二”,屬東方蒼龍七宿的心宿,用來確定季節的。古人早就注意到每當春耕時的傍晚“大火”都出現在東方的天空。傳說在 4000多年前顓頊時,就設立了一個叫“火正”的官職專門負責觀測這顆“大火”星,以確定季節。 這樣,七月流火有了新的解釋,隨著季節變化而星移斗轉,到了夏歷的七月,當大火星漸向西下的時候,該到秋涼了。 但是我認為這個解釋中的“流”的用法,還是值得懷疑的。比如在流星中“流”指沒有固定方向地移動。如果“火”指大火星,這個大火星可不是沒有固定方向的移動啊! 實際上,詩經的“七月流火”并沒有作為一個約成俗成的成語用于現代社會。而且用于現代社會,又面臨著是面對現實,還是束之高閣的問題。 如果按詩經,七月流火指天涼下來了,現實中毫無意義。初秋時節,己是陽歷九月了,用七月流火來容易,很不習慣。實際上,七月流火,作一新解,應用于現在的陽歷,倒是十分好解。陽歷七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空氣中就像有流動的火一樣,熱得讓人無處躲藏。而這樣的解釋,實際上己被大多數人接受。 紀校長不至于傻到7月12日是陰歷六月初七,硬要說成是陰歷七月吧。很顯然,紀校長也是贊成用陽歷來解“七月流火”的。 至于大陸這樣用了,就有一個頗有古典文學底韻的臺灣人能否接受了。所以,還是先在大陸統一一下用法吧。在兩岸交流時,還是復古的好。這種兩岸有爭議的詞,還是少用為宜。 詳細看 。
熱心網友
你是對的,要相信自己呀!
熱心網友
兩位答題者都對,“user飛翔”錯了
熱心網友
高!
熱心網友
“七月流火”正解每到夏日,總能見到一些報刊上形容酷熱的文字———“七月流火”或者由茲而來的“流火”。初次讀,因其誤用,頗覺怪異;再而三,習以為常,也就見怪不怪了。偶同一位朋友談起,這位朋友是一家大報的編審,便說,寫出來不是很有益處嗎?我問,“票”一回語文教師么?這是本文的一點由頭。 “七月流火”并非生典。即使寫文章的作者沒有讀過中文系,審文章的編輯也該有中文系或與之同等的學歷吧?大一的文學史不可能不講《詩經》,講《詩經》不可不講《豳風·七月》,而這首詩的第一句便是“七月流火”!倘或忘卻,無妨翻翻資料。《辭源》上說,“火,星名,或稱大火星,即心宿(讀xiu去聲———郭注)。夏歷五月黃昏,火見于正南方,方向最正而位置最高,夏歷七月的黃昏,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文選》晉潘安仁(岳)《秋興賦》:‘聽離鴻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辭海》則援引了孔穎達正義:“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將寒之漸。”余冠英在《詩經選譯》中譯為“七月火星向西沉”。這個火星,大火星,心宿,也稱商星,二十八宿之一,青龍七宿之第五宿,現代天文學稱作天蝎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