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匆匆從我們身邊流過,但是時間是連續的還由有無窮小的瞬間組成?

熱心網友

從量子物理的角度而言,是不連續的。

熱心網友

以光現象來分析時間,時間也可以中斷的,比如黑洞附近.時間更是可以彎曲的.也可以說沒有絕對的時間.嚴格來講,離地面近的時間與離地面遠的地方,原子鐘的顯示也是不一樣的,雖然相差很小,在太空旅游時的時間與地球上的時間也不一樣.

熱心網友

愛菲斯哲人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再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有一個與人類一樣古老的問題──時間是什么?“時間”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伽利略為提高記時工具的精確性做出了很大貢獻。 從古人類到愛因斯坦,我們試圖描述人類時間觀的演化過程。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歲月匆匆,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令人生發出無限感慨。我們面對著一個古老而又始終新奇的話題:時間是什么?時間是什么?它從往昔流向未來,從不曾逆轉,也不曾停頓;發生過的同一事件便不可再現;當人身心愉悅的時候,時間轉瞬即逝;當人百無聊賴的時候,便感到度日如年。時間對現代物理學來說也是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我們可以舉出許多試圖解釋時間的活躍議論,像“黑洞時間”、“虛數時間”、“時空旅行”、“時間粒子”等等,可謂奇想篇,不勝枚舉。這些議論的共同特征就是相信終有一天人類會實現在時間長河中的任意遨游。超時空旅行是人類無數世代的夢想,古今亦然。1895年,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威爾斯在他的《時間機器》這部小說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夢想化為一部形象的文字。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乘著時間機器前往公元80萬2701年的未來探尋了一番。在威爾斯之后若干年,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從理論上證實這種超時空旅行是可能的。在一部名為《背向未來》的膾炙人口的科幻電影中,主人公實現了前往已逝歲月的旅行。這種旅行可能性一直困擾著包括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內的不少科學家,他們尚未對此做出是否可能的回答。對這種可能性有人斥之以異端邪說無稽之談,如果哪個人真的實現了回返往昔的時空旅行,就必得否定父母,請問他自己是如何來到世上的呢?時間是什么?它是人類具有“時間”這一概念以來,世世代代經年累月尋求其答案的最深不可測的謎。我們不妨試著描述一下從往古人類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人類時間觀的演化過程。 時間:周而復始之物 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埃及人發現,當東方既白出現大犬座的天狼星,這便是尼羅河將要泛濫的前兆。據此,他們把一年分成了泛濫期、土地恢復期、干期三部分,沿尼羅河創立了農耕業。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都是以農耕業為中心的文明,所以詳細了解一年中季節的轉換是必要的。可以想見,他們會認真觀察形形色色的星辰、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努力理解時間推移的含義。經過長時間觀測和經驗的積累,他們發現,太陽在天空規則地改變著位置,經過一定時間后,月亮在天空的移動也有一定的周期。擁有了這樣的知識,古代人類當然很快就明白了,這些天文現象與自己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久而久之,古代人類知道了天文現象各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具有了歷法和時間的概念。在古埃及遺留下來的卡爾納克神廟中,就有能夠正確判斷夏至日日沒、冬至日日出方向的回廊。古埃及人通過觀測太陽在天空經過的“路徑”,了解了一年的長短,據此制訂了“太陽歷”。通過詳細的天文觀測,他們發現一年之長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天狼星拂曉前升上東天的周期是1460年。根據天文現象計算時間推移的不光是埃及人。英國有一座巨石陣,其中有一條被稱為“大街”的平坦道路。它指向可以看到夏至日日出的方向,這里還可以觀測冬至日日出的方向,一年里月亮在天空的移動情況,形狀各異的巨石被安排得各有其位。古代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通過觀測裝點著夜空的星群,發現一年之長差不多是365天,還找到了與之對應的36個星座,通過星座的移動,了解一年中四季的變換。在這些星座中,他們把位于太陽運行“路徑”上的12個星座稱為“獸帶座”,一直保留至今。他們根據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把表示月亮在每天晚上位置的星座劃分為28個星宿,通過觀測這些星宿來判斷時間。其實,月亮在天空運行一周的時間是二十七又三分之一天左右,28個星宿的劃分并不正確,可是古代人類并沒有分數和小數的概念,他們只能想象月亮停留在28個星宿上。迄今為止,我們劃分時間的方法都是周期性的,可以想到,古代人類會覺得一天也好一年也好都是循環往復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憑著時間周而復始的想象,制訂了歷法。 古人的達觀和對時間的追求 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60天與5天之和,把5天加在一年的末尾,并用“360”將天空分割開,作為測量角度的基準。測量角度的“六十進制”正是基于這一實踐被發明的。古埃及人把天空劃分為36個星座,觀測這些星座在一年時間里橫貫天空,從而利用星座計算時間。夏夜大約有8個小時,而在這段時間里有12個星座橫過天空,于是古埃及人把夜晚確定為12個小時,同樣,白晝也被確定為12小時,由此看來,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一年中的時間是可以伸縮的。由于晝夜每小時的長短在一年中是“靈活”的,依今天的眼光來看實在是太別扭了。古人如此滿不在乎時間的精確性,真是過于達觀了。每天24小時,午前、午后各12小時,這是我們能夠追溯到的時間劃分。為了在一天內把握時間的進程,古人研究出了計算時間的機械,這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沙漏和水時計。在古埃及,人們把木板裝訂成“T”字形,豎板前端彎成90度,這樣就可以根據橫板在豎板上投下的影子來判斷時間。這種工具看上去很像今天的剃須刀。在古人具有的時間概念中,每天、每年都是循環往復的,沒有必要把握準確的時間。不過,古人萌發了這樣的思考:固然無須把握循環往復的時間,然而接踵發生的事件卻是不會重復的,時間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前進不會倒流和停頓。信仰古代猶太教的古代猶太人就對這種“直線性”的時間有過思考。人們認為,他們所信仰的神會讓特定的歷史事件只發生一次,歷史是神為達到目的而創造出來的。所以,那種以為歷史事件是周期性重復的想法是對神的褻瀆。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最中心的事件是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因此同樣的事件會周期性重復的看法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知,這種來自宗教教義的見解成就了這種思考,即沿著直線前進的時間也就是直線性的時間。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對于時間和日期似乎并不怎么上心,如果時間是循環往復的,那么日期差不多也沒什么意義了。然而慢慢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正確計算時間是必要的。進入14世紀后,有人研制了具有機械結構的記時工具,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延伸成為人們的共識。 時間之子———伽利略與愛因斯坦 為提高記時工具精度做出很大貢獻的是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有一樁廣為人知的軼事:伽利略通過觀察意大利港口小城比薩某座寺院天井下搖擺的油燈,發現了振子的等時性。所謂等時性也就是振子的振動周期,僅由振子的長度決定,而與重量無關。應用這種振子的等時性原理,有人研究成功了鐘表的調整裝置。把它變成現實的是荷蘭物理學家克里斯琴安·惠更斯,那是在伽利略辭世14年后1656年的事。計算一定周期運動的次數的方式,直到今天在精密的原子鐘上仍在使用。時間的測算方法從那時至今沒有什么變化。伽利略還有這樣的見解:時間的步伐不依人們的主觀愿望所轉移,時間在這個宇宙的任何角落都在以同樣的方式在流逝。他計算了在自由落體運動中速度和距離與時間的關系,發現距離與物體從下落開始后的時間的平方成正比。伽利略根據在船上所做的實驗確認,這種自由落體運動的模式,在沿地表以等速運動的情況下也沒有什么兩樣。1632年,伽利略觀察了一個密封船艙中發生的現象,他寫道:在這里(只要船的運動是等速的),你在一切現象中都觀察不出絲毫改變,也無法根據任何現象來判斷船在運動還是停在原地———當你在船板上跳躍時,你跳過的距離和你在靜止的船上跳過的距離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當你向船尾跳去時,并不會———由于船在很快地運動———比向船頭跳去時跳得更遠,雖然當你跳起在空中時,你下面的船板正在向著相反的方向奔馳;而且,你若要把一件東西拋給你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靠近船頭而你靠近船尾,你也不必比你倆調換位置后費更大的力氣;從掛在天花板上的裝水杯子中灑出的水滴,會豎直地落在船板上,而沒有任何一滴水偏向船尾,雖然水滴尚在空中時船正向前進。蒼蠅繼續飛來飛去,在各個方向毫無不同;它們絕不會聚向船尾,為追逐疾駛的船而疲于奔命。伽利略發現的是一個相對原理: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不論進行怎樣的力學實驗,都不能判斷一個慣性系統是處于靜止狀態或是在作等速直線運動。根據這一結果可知,相對于靜止的某參照系,以等速向著某確定方向運動的參照系也是與時間同步前進的。這一參照系被稱為“慣性參照系”。時間的進程不受慣性參照系的任何影響。如果時間的推移在任何慣性參照系中都同步前進的話,那么是不是可以設想,存在超脫于這類參照系的共同的時間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把這種時間稱為“絕對時間”。然而這個“絕對時間”由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登上科學舞臺而分崩離析了。愛因斯坦以實驗事實出發,對空間、時間的概念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從而建立了新的時空觀念,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是彼此密切聯系的統一體,空間距離是相對的,時間也是相對的,在相對于尺和鐘做勻速運動的慣性參照系中的觀察者看來,尺變短了鐘變慢了。在這個意義上,尺的長短,時間的長短都是相對的。可以肯定的是,人類對于時間的認識仍然在深化,在逐漸逼近那個真理──時間是什么? 面對如此多的宇宙年齡答案,人們已經有點不耐煩了。于是,開始有人大聲提問:“誰來告訴我‘時間’是什么?”這個問題問得有水平,沒人問時大家都明白時間是什么,這一問,大家才明白,我們不知道時間是什么。宇宙由小到大地膨脹著,星系、星球、生物包括人類,都在光陰流逝的“時間”大道上行進著。對于冷熱酸甜,我們的意識可以感覺,但是對于時間——?在我們清醒時,我們可以感受時間的流動,而當我們安然入睡后,它就躲了起來,不讓我們感覺到。一個叫普里戈津的俄籍比利時科學家提出了“內部時間”的概念。他提出,我們意識到的時間,是人體生理上的新陳代謝的反應。我們孩提時代學會的游泳、騎自行車等技能,即使長期不用,也很快能夠找到感覺,這是人腦神經的一種不可逆的變化。而時間也與此類似,它也是人類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的一種感覺。如果你與普里戈津持相同的觀點,你就不會對宇宙的年齡無法準確定下而心急了;你也不會面對天文學家提到的“從宇宙誕生后的1/1000000秒到1/1000秒時,夸克、反夸克和膠子開始大量毀滅”等話語感到不可思議了。他們所說的時間,也都是人的感覺罷了。  不過對于整天為柴米油鹽奔波的普通人來說,宇宙的年齡是100億歲還是200億歲,同自己并沒有什么關系,在天文學家竭心殆慮地得出宇宙的年齡的最新數據,然后興沖沖地跑過來對你說:“嗨,老弟,你知道嗎,宇宙的年齡是170億年”。你會聳一聳肩膀,略帶拖腔地說:“噢,就算是吧。”  時間是什么?富蘭克林的回答是:“時間就是金錢。”一直以來,這句話與“知識就是力量”一樣,被看做是勵志的格言。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它字面上的含義卻更加突顯,時間具有了與石油和昂貴金屬一樣的價值,現代經濟的基礎單位就是以每秒兆元計,難怪人們對時間分秒必爭,錙銖必較。  時間越來越值錢  英國經濟學教授華克做出一個公式,一位普通的英國人在刷牙上花費的3分鐘可以與45美分等價。如果用這3分鐘去工作,那么在扣去所得稅與社會保險金后,他將賺到45美分。時間確實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時間可以定義為一種連續的事件流,所有的故事都在其中不斷地承前啟后,無論是一年還是一納秒,其間都有數量無限的事件發生。葛雷克曾在《毫秒必爭》中寫道,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聯邦快遞服務的創立使迅捷的信息交換成為可能。那時,也只有聯邦快遞的客戶才能享受到這樣的便利。但當更多的人知道了這種服務后,整個世界對郵遞速度的期望都更高了。互聯網的出現無疑再次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的感受,時間基本上已經超越了空間的束縛。通過網絡,紐約和塞內加爾的人可以在同一時刻得知最新的消息。  計時越來越精確  真正的時間革命是13世紀機械鐘表的出現。它的出現使人類從大自然手中奪回了對時間的控制權。隨后,機械鐘表用游絲代替了笨拙的鐘擺,使計時器縮小成可以像珠寶一樣隨身攜帶的物品。  真正讓時間精度得到質的飛躍的是原子鐘。其納秒級(十億分之一秒)的精確度遠遠超過其他可觀測的物理學單位。  人類越來越困惑  “時間究竟是什么”仍難以回答,在討論什么叫“光陰似箭”的時候,物理學家們和哲學家們都沒有一個共識。人類對時間的困惑由來已久,因為它是包括過去、現在與將來三個部分的奇特存在,難以定義。古羅馬先哲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描述:“時間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如果沒有人問我,我就知道它的答案;要是有人讓我解釋的話,我就不知道了。”與哲學家相比,追求客觀的物理學家本應該有更樸實的回答,但他們在解釋“光陰似箭”時,只能含混地說,時間是以“每秒鐘一秒”的速度前進。很明顯,這種說法與玄學沒什么差別。更為有趣的是,現代理論物理學中最為熱門的主題竟然是:時間是否是一種幻象。看來,時間的本質確實是個極傷腦筋的問題。  對大多數人來說,時間不僅僅是單向度的真實存在,還是他們生活中的支配力量,他們時常地注意鐘表上的刻度,科學家也不知道這種行為是出于天性,還是后天訓練的結果。當然,也有許多人感到自己經常遇到似乎經歷過而實則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和環境,或者覺得自己陷入了反復呈現的自然韻律中,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不可知力量的存在,科學家將之解釋為人體內各種生物鐘運行的結果。也許,生物鐘也是時間的一種表現形式。 盡管時間如此難以琢磨,人類還是會照例慶祝各種節日和紀念日,同時,世界上將會出現越來越多諸如即時通訊、一小時快照沖洗服務、快速結賬柜臺、特快專遞等與時間賽跑的各種事物。這也許是唯一讓世界顯得合理有序的方式。艾敏  愛因斯坦的時間觀  據說,愛因斯坦在向普通人解釋相對論時,曾用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對一個男人來說,與美女共坐的一個小時只相當于一分鐘;但如果讓他坐在火爐上,那么他會覺得一分鐘相當于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杜撰嫌疑,但實際上確有其事。不久前,美國科學專欄作家米爾斯基在某個圖書館的故紙堆中意外發現,這個比喻其實是愛因斯坦一份短篇實驗報告的摘要中的一部分。這篇實驗報告發表于1938年的《熱科學與技術學報》(現已停刊)第一卷第九期。以下就是這則實驗報告的全文:  實驗報告:外在感受對時間膨脹的影響愛因斯坦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實驗摘要:對一個男人來說,與美女共坐的一個小時只相當于一分鐘;但如果讓他坐在火爐上,那么他會覺得一分鐘相當于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觀察者的坐標參照系和心理狀態都有可能影響其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以下我將對此進行實驗探討。  實驗方法:首先,我需要找到一個火爐和一名美女。可惜的是,我無法得到火爐,幫我煮飯的女士禁止我接近廚房一步。不過我搞到了一部1924年制造的松餅機,它能夠加熱到相當高的溫  度,實驗效果與火爐相當。接下來是如何接近一名美女,這也是個大問題。幸好,我認識卓別林,曾參 1931年影片《城市之光》的首映,而他妻子電影明星寶麗·戈達,擁有著美麗的面孔。于是,我請卓別林為我安排與他妻子見面。  討論:我坐火車到紐約與戈達小姐在中央車站的大蠔酒吧見面,她確實十分明艷。我馬上與她進行了交談,在我認為過了1分鐘的時候,我看了看手表,發現我們已經交談了57分鐘,四舍五入的話就是1個小時。回到家后,我插上松餅機的插頭,機器加熱后,我穿著長褲和白襯衫坐在它上面,1秒鐘后我就站了起來,我感覺這1秒鐘很長。為了保持敘述中的計量單位一致,我將這漫長的1秒鐘看作1分鐘。最后,我給醫生打了電話。結論:觀察者的心理狀態確實能影響其對時間流逝的感知。 從以上的實驗報告可以看出,愛因斯坦確實是個幽默感十足的人。他還曾對無線電報進行了一個頗為有名的形象解釋:“無線電報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一般的電報就像一只很大的貓,只要你拉一下它在紐約的尾巴,它在洛杉磯的頭就會發出喵喵的叫聲。無線電報也是一樣的,只是那只貓不存在了而已。”據說這段話讓物理學家薛丁格失眠了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