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您說的是痛風吧?還是風濕性關節痛?如是前者,提供一篇文章,以供參考。 痛風 痛風,痛風,疼痛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疼痛來去如風,故名“痛風”。痛風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常被形容成“酒肉病”、“富貴病”、“帝王將相病”,越是生活條件優越者,越容易出現痛風。古今中外歷史上不少領袖、社會名流都飽受過痛風的折磨,如亞歷山大大帝,法國國王路易七世、路易十四世,美國總統富蘭克林,中國元始祖忽必烈皇帝,以及著名科學家牛頓、哈維等都曾患過痛風,而且男性比女性更易患病。為什么痛風更青睞這些人呢? 【病因】 痛風的病因已十分清楚:由于嘌呤代謝失調,導致其代謝產物———尿酸在體內濃度增高,或腎臟不能及時將尿酸排出,而過多的尿酸容易形成尿酸鈉結晶,并沉積于關節及附近軟組織部位,引起全身關節,特別是指、趾、腕、踝、膝關節紅腫疼痛 各種肉類食物、動物內臟、蝦、貝等海鮮中都含有很高的嘌呤。酒精攝入被認為可以引起嘌呤代謝失調,所以筵席酒肉不斷者,發病者占30%以上。此外,醫學研究還發現,對于酒精攝入者,攝入啤酒比烈性酒患上痛風的風險更大,而溫和的葡萄酒卻沒有增加患上痛風的風險。 臨床資料還顯示,肥胖、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等常與痛風一同出現。 【癥狀】 痛風患者大多40歲以上,男性占95%。有些患者盡管血液中的尿酸值超出正常,但可能一生都不出現任何癥狀,但也有些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通風。 急性痛風發作很快,如同急風閃電突然而來。病人常在午夜突然發病,因疼痛而驚醒。病人就寢前一切如常,午夜或凌晨足趾痛如刀割而驚醒,疼痛會逐漸加劇,甚至無法忍受。發作的足趾紅、腫、熱、痛。 開始時,發作的關節一般為單關節,不對稱。受累的部位主要是大腳趾關節,其次是足背、踝、膝、指、腕、肘等。有些病人在急性期很輕微,僅表現為“大拇趾碰傷或踝關節扭傷”,常不引起注意。 受寒、勞累、飲酒、感染、創傷、手術、食物過敏或吃嘌呤多的食物如心、肝、腎等,常誘發痛風。 尿酸鹽在軟骨、滑液膜、肌腱和軟組織等處沉積、結晶,形成痛風石。深處的痛風石不一看到,當位于皮下結締組織處如耳輪、對耳輪、跖趾、指間和掌指等處時,可看到黃白色的贅生物,如同石塊。痛風石破潰后,可排出白色的尿酸鹽的結晶,破潰處很難愈合,但也很少會引起感染。 尿酸鹽沉積在腎臟可形成腎結石,出現腎絞痛、血尿等,晚期還可發展為腎功能不全。【治療】 痛風急性發作時,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直到疼痛緩解72小時以后,才恢復活動。急性期的治療可首選秋水仙堿,劑量一般為0。5~1。0毫克,每兩小時服用一次,直至病情緩解或出現惡心、腹瀉等副作用。如果用到6毫克依然無效,則不宜再用。 也可將小劑量秋水仙堿與非甾體類抗炎藥,如消炎痛、布洛芬、扶他林、奇諾力、奈普生、芬必得等合用。 如已出現痛風石或腎結石,需服用降尿酸藥物。對腎功能不全者應選用抑制尿酸形成藥物,如別嘌呤。如腎功能正常,無痛風石、腎結石者,宜選用排尿酸藥物,如丙磺舒或苯溴馬龍。 糖皮質激素 能迅速緩解急性發作,但停藥后往往出現"反跳"現象(復發)。 【預防】 ◎ 調節飲食,防止發胖。 ◎ 少食或不食含高嘌呤的食物,如動物的心、肝、腎、腦、腸以及蝦、沙丁魚、貝類等海鮮,豆苗、黃豆芽、菜花、紫菜、香菇、雞?⑷?取6嗍乘卟耍鼓蛞罕3旨钚浴? ◎ 嚴格戒酒。 ◎ 多喝水,使小便量達到2,000毫升以上。 ◎ 使用促進排尿酸的藥物,常用的有丙磺舒、磺唑酮及苯溴酮等。以保持體內較低的血清尿酸鹽濃度,防止痛風再次發作。因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對于大部分痛風病人,如果血清尿酸水平能夠數年維持在不高于6毫克/100毫升(mg/dl)的水平,大部分痛風病人能夠耗盡他們膝關節液中尿酸鹽結晶的儲存,從而避免痛風的再次發作。 但應注意的是,在使用這些藥物時,不宜與水楊酸、噻嗪類利尿藥、利尿酸等抑制尿酸排泄的藥物同用。 ◎ 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主要有別嘌呤醇。。
熱心網友
是呀,我父親也痛風很難治就得飲食注意,動物內臟,海鮮,啤酒都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