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氣象災害有哪些?臺風發生的季節?臺風災害是什么造成的?減輕臺風 災害的重要措施是什么?
熱心網友
氣象災害有20余種,主要有以下種類: (1)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 (2)雨澇:內澇、漬水; (3)干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 (4)干熱風:干旱風、焚風; (5)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作物逼熟; (6)熱帶氣旋:狂風、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強降溫和氣溫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樹受害; (8)凍害:霜凍,作物、牲畜凍害,水管、油管凍壞; (9)凍雨:電線、樹枝、路面結冰; (10)結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凍,雨雪后路面結冰; (11)雪害:暴風雪、積雪; (12)雹害:毀壞莊稼、破壞房屋; (13)風害:倒樹、倒房、翻車、翻船; (14)龍卷風:局部毀壞性災害; (15)雷電:雷擊傷亡; (16)連陰雨(淫雨):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糧食霉變等; (17)濃霧:人體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風切變:(飛機)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北半球臺風主要發生在7至10月。其它季節明顯減少。臺風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動路徑。以西北太平洋臺風為例:在冬春季節(11月至翌年5月),臺風主要在東徑130度以東的海面上轉向北上,在北緯16度以南往西進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陸越南南部,還有少數在東徑120-125度的近海轉向北上,少數臺風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陸廣東;在7-9月的盛夏季節,臺風路徑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國從廣西到遼寧的沿海省份在此季節都有可能遭受臺風侵襲;在6月和10月的過渡季節,臺風主要在東徑125度以東海面上轉向北上,西行路徑較偏北,在北緯15-20度之間,少數可登陸廣東和臺灣、福建、浙江。臺風形成: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從臺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一是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于海面水溫,臺風只能形成于海溫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于26℃-27℃;二是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三是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臺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并加強臺風暖中心結構;四是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于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兩極增大,臺風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臺風的破壞力主要由強風、暴雨和風暴潮三個因素引起。 1。強風臺風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其風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據測,當風力達到12級時,垂直于風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風壓可達230公斤。 2。暴雨臺風是非常強的降雨系統。一次臺風登陸,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達500-800毫米。臺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是最具危險性的災害。臺風暴雨強度大,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 3。風暴潮所謂風暴潮,就是當臺風移向陸地時,由于臺風的強風和低氣壓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強力堆積,潮位猛漲,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壓去。強臺風的風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風暴潮與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產生高頻率的潮位,導致潮水漫溢,海堤潰決,沖毀房屋和各類建筑設施,淹沒城鎮和農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風暴潮還會造成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鹽漬化等災害如何減輕臺風的災害影響 臺風給我國東南沿海各省市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和極大損失,其傷亡人數之多在十大自然災害中高居首位。我國又是世界上臺風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可見如何面對臺風的災害是一事關國家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問題。 目前的現狀怎樣?據了解僅限于加強臺風預報、提前防備、和事后救災。氣象科研部門曾開展過大規模的熱帶氣旋現場試驗,取得了寶貴的觀測資料,并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從而對臺風的運動突變、結構、強度變化和臺風暴雨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由此涌現出一些大氣科學的理論成果。對于如何減輕臺風的災害、征服臺風和消滅臺風的試驗等有待討論研究。 面對臺風的超大尺度和巨大能量所產生的極大破壞力,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繼續探討臺風災害的機理。尋找新的思路去研究臺風,為減輕災害作出貢獻。 1。為了減輕臺風的災害,可探討臺風發生前是否可以減弱臺風。即在臺風發生的早期用人工干預,使熱帶氣旋不能發展受到抑止。 2。熱帶海洋氣旋每年大多生成后不久就消失了,只有其中10%的氣旋能繼續發展形成臺風。熱帶海洋氣旋是如何減弱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掌握其減弱的條件與有關因素,為我們提供線索。 3。人們已經知曉熱帶氣旋發展成為臺風的必要條件有5-6個,其中之一就是海平面的溫度在27℃以上。若人為將其降低,是否可控制臺風不發生,還有其他等等。因此征服臺風的“切入點”還是有的,關鍵在于我們去如何運用它。。
熱心網友
1、寒潮標準 冷空氣活動時,日平均氣溫一次連續降溫≥10℃(在降溫過程中允許出現一次≤0。2℃的升溫);并在連續降溫的終日(或終日的次日),最低氣溫≤0℃(各季12~2月)或≤5℃(春季3~4月,秋季10~11月)2、強寒潮標準 A類:一天內日平均氣溫降溫≥10℃;B類:兩天內日平均氣溫降溫>13℃;C類:日平均氣溫一次連續降溫≥15℃,同時最低氣溫≤-8℃,春秋≤0℃;D類:日平均氣溫一次連續降溫>9℃,在降溫過程的終日(或終日的次日)極端最低氣溫≤-15℃,或者日平均氣溫一次連續降溫過程的終日(或終日的次日)極端最低氣溫≤-19℃,既作為寒潮又作為強寒潮。3、大風 風力大于等于8級(即瞬時風速不小于17米/秒)叫大風。大風是一種破壞威力很大的災害性天氣,它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的威脅和破壞。淮北、沿淮地區大風多發生在冬、春季節,且春季多于冬季,江淮之間的大風多發生在冬春和夏初,沿江江南地區的大風多發生在春、夏兩季,并以3~4月和7月居多。 大風對農作物的危害,主要是造成作物的機械損傷引起植株的莖桿折斷或倒伏,嚴重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對已近成熟的作物會引起大量籽粒脫落。4、冰雹 冰雹天氣是我省主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冰雹對作物的危害是很大的,可使農作物遭受機械損傷。冰雹的危害決定于雹塊大小、持續時間、作物種類及其發育階段,大的冰雹襲擊猛或下雹時間較長,農作物受害就重。豆類、棉花等雙子葉作物較禾本科作物受害重。處在開花期或成熟期的作物較處在幼苗期受害重,甚至能造成毀滅性的傷害。果樹林木遭到雹災,當年和以后的生長均受影響,受到創傷還易發生病蟲害。5、霜凍 所謂霜凍是指在春、秋季溫暖時期里,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溫度下降到足以引起作物受害或死亡的低溫。發生霜凍時的溫度如在0℃以下,就可能同時出現霜,如果溫度在0℃以上,就不可能有霜。發生在秋季的第一次霜叫初霜又叫早霜,晚春的最后一次霜叫終霜又稱晚霜,霜害主要是結霜時的低溫引起的農作物凍害。 霜凍對作物的影響不僅與霜凍強度及其持續時間有關,同時因作物種類品種及其發育期不同而有很大差別。霜凍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則危害亦越嚴重。我省主要是晚霜凍對小麥、油菜等越冬作物產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