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8日,國家郵政局將發行一套“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郵票。當年,鄭和下西洋船隊頗為壯觀,航程萬里,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給后人留下說不盡的話語。請以“鄭和下西洋”為題,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給點思路就行!!!
熱心網友
鄭和下西洋:永恒的輝煌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即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以強盛的綜合國力為后盾,明永樂帝作出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決策,鄭和統率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開始了偉大的航海活動。這支在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七下西洋,持續28年之久,“云帆高張,晝夜星馳”,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它標志著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達到了鼎盛,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發展到古代社會的巔峰,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600年后,中國政府將明朝宣布下西洋的7月11日定為航海日。這一世界航海史上最令人矚目的事件,自此在民族的記憶里成為永遠的豐碑。在今天這個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在這一海洋的世紀,鄭和下西洋所代表的中華古代文明的輝煌,意味著什么?眾所周知,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是人類從各自相對隔絕、相對閉塞的陸地走向海洋,最終融為一個整體世界的歷史。追本溯源,經濟全球化自海洋始,海洋的世紀自鄭和下西洋始。它與中國強盛的國力和極其輝煌地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水平相聯系,是中國人首次以史無前例的規模走出國門、走向海洋,與外部世界和平交往的壯舉,是中華民族的光榮與驕傲,是我們的先民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在人類文明史上,絲綢之路連接了東西方文明。古代文明間的交往互動,主要有賴于亞歐大陸上自古形成的陸上通道。漢代張騫通西域,其重大意義在于為陸路交通開辟了新時代。而在人類文明史上為海路交通開辟新時代的正是鄭和下西洋。人類歷史不是開始于一個整體的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世界,是人類文明史極大發展的結果。正是在15世紀出現的東西方向海洋不斷探索的進程,最終使人類匯合在一個整體世界之中。在15世紀初,史無前例的鄭和七下西洋,大批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從“西域”到“西洋”,標志中國對外交往發生從陸向海的重大轉折,也標志人類交往發生從陸上向海上的重大轉折,促成世界文明互動中心脫離了亞歐大陸,轉移到海上;一個海洋的時代宣告到來,也最終決定了世界的走向。到15世紀末,葡萄牙人航海東來,無獨有偶,登陸地正是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的印度古里,也即卡利卡特。隨后,葡萄牙人沿著鄭和的海上航線,追尋到馬六甲,東西方在海上匯合,一個整體的世界在海上形成。就此意義而言,鄭和遠航是古代傳統的一次歷史性總結,同時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紀念鄭和具有世界意義,還體現在人類文明史上存在不同的航海模式,有著不同的實現機制,也有著不同的結果。鄭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和平交往航海模式與西方的暴力掠奪航海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歷史可以作證,鄭和高揚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精神,使海道清寧,人民安業,在長達28年的航海活動中僅有3次戰事發生,沒有占據海外國家一寸土地,明代中國的世界形象,在七下西洋中樹立起來,得到了世界公認。鄭和所到的東南亞一些國家至今仍紀念鄭和。鄭和下西洋已經成為一個象征符號,它所體現的中國睦鄰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與實踐,為人類和諧相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與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適相吻合。總之,迄今為止人們對鄭和下西洋意義的認識,由于缺乏置于人類文明史進程長時段的考察,因此多少遠離了歷史真實,將一個整體世界形成的功績,主要記在了歐洲人的賬上。這是令人遺憾的。試想如果沒有中國人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走向海洋開通海道和商路,沒有人類交往從陸向海的重大轉折,沒有文明互動中心的空間轉換,也沒有繁盛了一個世紀的當時世界上最穩定、也是最繁榮的貿易網絡之一——亞洲國際貿易網絡的形成,準確地說,歐洲人的航海東來也將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