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核聚變用在軍事上,在上世紀50年代就實現了,這就是氫彈。但和平利用核聚變,即實現可控核聚變,至今還是各國科學家在努力攻克的難關.原因是:核聚變條件是超高溫超高壓,氫彈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超高溫超高壓實現.和平利用核聚變卻不能用此方法.再就是核聚變一但發生,釋放的能量就產生更大的超高溫超高壓,從而使核聚變在一瞬間完,無法連續緩慢運行.

熱心網友

核聚變要的條件太苛刻了。人們還難以達到可以控制使用這種極限條件。

熱心網友

核聚變用在軍事上,在上世紀50年代就實現了,這就是氫彈。但和平利用核聚變,即實現可控核聚變,至今還是各國科學家在努力攻克的難關。  附:國際熱核試驗堆ITER計劃   1985年,在美、蘇首腦的倡議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簡稱IAEA)的贊同下,一項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國際熱核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簡稱ITER)”得以確立,其目標是要建造一個可自持燃燒(即“點火”)的托卡馬克聚變實驗堆,驗證聚變反應堆的工程可行性,聚變輸出功率可達1500兆瓦。ITER計劃獨立于IAEA之外,由俄、日、美、歐四方共同承建。由于國內聚變研究政策的調整,美國曾于1998年退出ITER。2003年2月18日,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召開的“ITER第八次政府間談判會”上,美國宣布重新加入ITER,中國也同時宣布作為全權獨立成員加入ITER計劃,目前ITER計劃的正式成員為:歐、日、俄、加、中、美、韓七方。ITER計劃是迄今為止耗資最為龐大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這一反應堆預計耗資100億歐元,歐盟承擔50%的費用,參與計劃的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和中國各負擔10%。今年,ITER的選址工作已基本達成協議,決定將在法國建造。ITER將集成當今國際受此約束控核聚變研究的主要科學和技術成果,第一次在地球上實現能與未來使用聚變堆規模相比擬的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堆,解決通向聚變電站的許多物理和工程問題。

熱心網友

氫彈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