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社會上開始流行一些詞。這些詞也不知道是從哪冒出來的,是誰發明的,有什么根據?但很快被大家所鐘情并迅速流傳開來,成為很時尚的詞匯。甚至在央視的新聞聯播中也被使用了。 本來漢語是以表達細膩著稱的。但由于這些詞的泛濫,讓以前用于表達這些詞義的詞語和可以使這些詞義在表達上更豐富、細膩、準確的相關的近義詞都被從日常用語中徹底拋棄了。讓現在人們的日常表達變得粗俗而浮躁。 我從情感上,語感上等諸多方面對這些詞厭惡到了相當的程度。我認為使用這些詞是極度無知和丑陋的行為,是對漢語的重大褻瀆。 這些詞包括:量詞“款”,動詞“打造”,動詞“解讀”,流行語“吸引眼球”等等,好多一時也想不起來。 我上面說的并不是指全部新詞,而是一部分新出現的,讓人在語感等方面感覺很不舒服的流行詞。不知道有沒有朋友和我有同感? 或者你認為我說得不對。那請詳細些告訴我這些詞的出處,詞義和適用范圍。不勝感激~

熱心網友

新款手機,打造明星,解讀人生,(或者有其它的搭配)這此詞語被商家,媒體用得確實夠多的,說白了不就是新型手機,塑造明星,探討人生嗎?而“吸引眼球”是不是太搞怪了呢?用吸引視線,吸引注意力不是挺好嗎?昨天我在報紙上竟然看到了“眼球經濟”,不知何意,不過照此推理,陳逸飛先生生前所忠愛的“視覺藝術”就成了“眼球藝術”,順耳嗎?據報道,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增加了六千多條新詞語,同時也刪除了一些久已不用的詞語。推陳出新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語言當然不例外。新詞語的出現能豐富人們的語言,用以表達新生事物,但關鍵是新詞語的產生是否必要和恰當。如果為了產生而產生,為了使用而使用,那勢必會成為語言垃圾,遲早會被人們摒棄。

熱心網友

朋友,看開些吧。很多社會現象或許你我都不能接受,但它已是一種客觀存在,也許就有它的合理性。若說對漢語、漢字的褻瀆,我覺得時下的一些網絡語言更是過之而無不及,但網民們能接受,甚至推波助瀾,誰又能如之奈何?所以我們也只好慢慢去適應這些現象,若對新詞確實在情感上接受不了,那就自己不去用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