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是積極還是消極Why?

熱心網友

任何事物均有其正反兩面,特別是對于歷史事件,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評價洋務運動,這是洋務運動史研究中帶根本性的問題。40、50年代,范文瀾、胡繩等人認為洋務運動無進步意義可言。60年代,姜鐸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洋務派對早期民族資本的發生和發展,曾經進行過一定的扶持和保護”,“在客觀上從各方面替民族資本打開了道路”。(注:姜鐸:《試論洋務運動對早期民族資本的促進作用》,《文匯報》,1961年12月8日。)80年代后,隨著洋務運動研究的日益深入,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對評價洋務運動這樣的老話題仍然是史學論壇中爭論的熱門話題。關于這一問題,主要有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是否定說。持此說者以劉大年、方衡、高永生為代表。劉大年認為:洋務運動中“所辦的工業,絲毫沒有改變、沒有減輕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也絲毫沒有改變和減輕人民所遭受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相反地,是成了維持、加強那種壓迫、剝削的力量。”(注:劉大年:《當前歷史研究的時代使命問題》,《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方衡、高永生也認為:“中國近代沒有助長資本主義自由發展的任務,也不可能把發展資本主義任務與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務并列,所以洋務運動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注:方衡、高永生:《再論從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看洋務運動》,《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另一種是肯定說。持此說者以李時岳、胡濱、徐泰來、夏東元為代表。他們以是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標準研究洋務運動,得出了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進步意義運動的結論。李時岳、胡濱認為,洋務運動“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緩慢地逐步朝資本主義方向挪動,在暗地里或客觀上為中國的獨立和進步積累著物質力量。”(注:李時岳、胡濱:《論洋務運動》,《人民日報》,1981年3月21日。)徐泰來認為,洋務運動“首先開始創造新社會的物質條件,并且還開始為新生產力方式的建立開了一個頭”,“它為中國歷史提供了標志一個嶄新時代具備的幾乎所有的新事物,這就是它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注:徐泰來:《也評洋務運動》,《歷史研究》1980年第4期;《關于洋務運動研究的若干問題》,《社會科學家》,1987年第2期。)近年來,夏東元在《洋務運動尾聲論》中從歷史發展規律中考察洋務運動,指出:“不能不承認封建主義土壤里成長資本主義的第一個飛躍是洋務運動所促成的,是洋務運動縮短了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航程。這種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促進作用,就是洋務運動的莫大成功。”(注:夏東元:《洋務運動尾聲論》,《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持贊同意見的還有孔令仁、陳旭麓、吳雁南等人。近年來,學術界有關洋務運動的討論已是碩果累累,成績顯著。它不僅縱深著眼于研究中國近代史,而且多側面、多視角地波及其他邊緣學科的研究,對新課題的進一步開發和拓展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隨著洋務運動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思路不斷轉換、研究層次不斷提高,我們相信,洋務運動研究將永遠保持其獨具的魅力。。

熱心網友

既有積極也有消極的一面,中國教育老用標準答案也是如此,不過消極的多一點。

熱心網友

自然是積極的,評價一個事物的積極消極與否并不是由其結果成功與否決定的,只要它能對當時社會產生好的影響而又不阻礙社會發展就值得贊揚. 從甲午戰爭的結果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可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也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就連"洋務運動"本身這個名字都是時代的一種進步,中國人從此不在用"蠻夷"來稱呼洋人了,這是民族世界觀的一種進步. 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洋務運動不可能成功,但我們也不應否定它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熱心網友

積極的

熱心網友

積極的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一次主動尋求強大的方法,但是從洋務運動開始就注定了它的失敗,洋務運動根本不能改變也不想去改變中國腐敗的政治局面,所以最終的失敗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不能否定這次改革的積極面。對,洋務運動就是以林則徐那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實施的,但是他們起碼意識到“西學”的重要性了,他們開始了解到中西放存在的差距,并且是主動的想要縮小這差距,是“主動”。在洋務運動期間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帝國注意壟斷我國經濟的局面。難道這還不能說明這是積極的嗎?

熱心網友

出發點是積極的,實施上困難太多導致失敗

熱心網友

積極使中國開始世界從封閉走向世界,使中國有了第一批現代工業,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民族工業和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