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日本貨除了省油外也沒有啥,國產貨也不錯。
熱心網友
綜合戰(zhàn)斗力!F-2稍微好點!
熱心網友
差不多,都是第3代戰(zhàn)斗機,比幻2000好
熱心網友
我國軍用機的研制剛剛起步.所以不久的將來小日本不算什么.通過以上的分析兩種飛機性能差不多,但比尖端都差的遠.
熱心網友
兩種飛機都是沒有經過實戰(zhàn)考驗的
熱心網友
呵呵
熱心網友
支持國產貨
熱心網友
我認為還是國產的好
熱心網友
我們認為還是殲10具有更明顯的優(yōu)勢。
熱心網友
沒有什么可比的, 10是過渡產品, F-2也失敗, 都是垃圾
熱心網友
哎,如果F-2采用的是F-16的發(fā)動機的話,那么它的推重比無疑是比J-10好很多的。
熱心網友
單純的比技術水平F-2比咱們J-10確實要好些.論日本F-2戰(zhàn)斗力比殲-10強 這是航空信息網專業(yè)資料. 但是F-2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在同一購買力水平上一架F-2可以買5架J-10,這樣看來咱們還是有優(yōu)勢的.
熱心網友
ragepro是該死的、非人類的敗類!
熱心網友
日本的F-2是什么鳥玩意兒。F-2是世界上最貴的戰(zhàn)機,但F-2的實戰(zhàn)能力卻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熱心網友
殲十是垃圾F-2也不咋地
熱心網友
殲十略勝一籌
熱心網友
殲-10機?有院茫俁瓤臁2航電好,用途多。殲-10戰(zhàn)機采用了大量先進技術,可與西方當代戰(zhàn)機匹敵。作為中國空軍21世紀前期的主戰(zhàn)裝備之一,其任務將主要是配合中國空軍其他戰(zhàn)斗機,執(zhí)行制空和對地攻擊任務。西方專家還認為,殲-10應屬單發(fā)、單座的多用途輕型戰(zhàn)斗機,造型及材質新穎,空中隱蔽性好,可攜帶近、中、遠各型對空導彈及對地、對艦攻擊導彈。此外,殲-10還可作間歇性超音速巡航,具備第四代戰(zhàn)機的性能。美國《防務周刊》曾報道說,中國殲-10戰(zhàn)機的發(fā)動機具有很大的推力,不僅可以使飛機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而且還可以確保飛機在空中格斗狀態(tài)下的水平加速、爬升、盤旋等;同時,足夠的推力也使飛機的起飛滑行距離大大縮短。根據(jù)蘇霍伊設計局蘇-27、蘇-30的總設計師分析,殲-10飛機只用了一些以色列的機載設備,總體來說是中國自己研制的戰(zhàn)機,達到了相當?shù)南冗M程度。 日本《航空愛好者》稱殲-10受到20世紀80年代以色列發(fā)展的“幻獅”戰(zhàn)斗機的影響,其外形與許多歐洲國家為代表研制的所謂“三代半”戰(zhàn)斗機類似,都采用了較大面積的前翼,并且前翼和主翼相距很近,形成雙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所謂鴨式布局。其優(yōu)點是既能發(fā)揮三角翼飛機高空高速的優(yōu)勢,又通過前翼增加升力,保證中低空亞音速格斗的機動性并大幅縮短起降距離。殲-10極有可能同其他第三代戰(zhàn)機一樣,采用了當今最先進的四余度電傳操縱系統(tǒng)。根據(jù)英國《飛行國際》雜志去年9月1日刊登的圖片,殲-10的前翼及主翼外部的后掠角大約在40度~45度之間,而“幻獅”是54度,這些反映出殲-10更突出低中速機動性能,即強調近距格斗、突出爭奪制空權。在機體設計上,殲-10采用與美國F-16戰(zhàn)斗機近似的翼身融合設計,利于隱形和提高內部油箱的容量,進氣道位于機腹部,其中有一進氣錐,這種布局可以大大改善飛機的飛行性能。 據(jù)《簡氏防務周刊》報道,單發(fā)單座的殲-10A最大起飛重量為19噸左右,采用國產火控雷達,可邊跟蹤邊掃描20個目標,并同時攻擊其中4個目標。就作戰(zhàn)性能而言,殲-10A基本達到了第三代戰(zhàn)斗機的要求。而據(jù)美國的《國防新聞》周刊報道,殲-10吸引外國軍事觀察家的另一個特點是載彈量大。據(jù)他們推測,殲-10戰(zhàn)機最大起飛重量在18噸左右,載彈量7噸以上,相當于二戰(zhàn)中重型轟炸機B-29的載彈量。這一指標在輕型戰(zhàn)斗機中是很先進的,表明它可有效實施對地對海轟炸攻擊。 就作戰(zhàn)性能而言,J-10A基本達到了第三代戰(zhàn)斗機的要求:J-10A擁有11個外掛,可以配備國產PL12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和對地攻擊武器以及副油箱;座艙擁有三個大型中視多功能顯示器;從左到右可以提供武器控制、雷達告警、接受、導航及相關的雷達數(shù)據(jù)。J-10A將會提供中國空軍境外打擊的能力,以貫徹攻防兼?zhèn)涞淖鲬?zhàn)思想。 機長:14。57米 機高:4。78米 翼展:8。78米 最大起飛重量:19,277千克 發(fā)動機:1臺AL-31FN渦扇發(fā)動機或渦扇-10渦扇發(fā)動機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過載:7G(持續(xù))/10G(瞬時) 最大速度2。0馬赫 最大升限18000米 作戰(zhàn)半徑1100公里 最大航程2500公里 最大起飛重量19277公斤 載彈量7000公斤 日本防衛(wèi)廳技術研究總部自1973年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技術基礎研究,其中包括氣動外形、復合材料、高機動性、先進火控技術、航空計算機、慣性導航、隱形技術和整體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等。1984年12月6日防衛(wèi)廳參謀會議開始探討F-1后繼機,F(xiàn)S-X計劃初現(xiàn)原型。 第二年3月,三菱重工提出獨立自主開發(fā)、代名為JF-210的戰(zhàn)斗機方案,外型類似瑞典JAS-39“鷹獅”(Gripen)。但采用雙垂尾雙發(fā)布局,進氣口在座艙下方,兩具F404型發(fā)動機,起飛重量11。5噸,最大速度1。9馬赫,攜帶4枚反艦飛彈(ASM)時作戰(zhàn)半徑約930千米。可見日本人計劃時雄心壯志,可惜這一計劃未能實現(xiàn)。 隨后FS-X面臨三種選擇:一是獨立開發(fā)、二是改進現(xiàn)有戰(zhàn)斗機,三是購買外國先進戰(zhàn)斗機。美國政府為繼續(xù)控制日本軍事力量、滿足本國軍工公司需求,這時開始向日方施加壓力,當年12月提出了共同開發(fā)的方案。美國提出了一下理由:日本欠缺開發(fā)先進戰(zhàn)斗機的技術與經驗;獨立研制價格過高,風險過大;獨立研制與日本禁止武器輸出政策可能有沖突,并會造成美日貿易失衡。美國各軍工公司也不遺余力的游說國會、政府,并向日本政府企業(yè)推銷各種方案,包括改進F-16、F/A-18和F-15。日本各方雖然希望能自力更生,但是面對經費、技術上的風險,選擇改進現(xiàn)有飛機的辦法似乎是最好的選擇。美國在兩國國防部首長級會議上不斷施壓。1987年下半年,日本國內三大報:朝日、每日與讀賣新聞就不斷地報道FS-X戰(zhàn)斗機相關消息,關注對象不是飛機本身,而是美日兩國政府關于FS-X的談判過程。日本曾提出共同開發(fā),但在美國的壓力下,雙方達成協(xié)議,采用改進的F-15J或F-16C作為FS-X戰(zhàn)斗機。至此日本獨立研制新戰(zhàn)斗機的希望破滅了,但由于日本積累了較多技術儲備,在FS-X計劃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整體科研制造能力也有較大提高。總的來說FS-X計劃對日本政治、軍事的發(fā)展是很有好處的。接著日本防衛(wèi)廳對F-15J、F-16C和F/A-18C等三種機種進行了改進工作的深入評估,結論是性能上最理想的原型機是F-15,然后是F/A-18,最差的是F-16。防衛(wèi)廳得出了一下結論:·除了隱身性能無法滿足外,F(xiàn)-15方案性能最好,但是研制費用最高;·F-16方案航程和隱身性能不能令人滿意,但是研制技術和費用要求最低;·F/A-l8方案性能可以接受,但是制造和維護費用都比較高。防衛(wèi)廳初步傾向F/A-18方案,因為在費用上較符合要求,且是雙發(fā)戰(zhàn)斗機,性能比單發(fā)戰(zhàn)斗機上一個檔次。但1987年10月后,日美決定在F-15J和F-16之間選一種。防衛(wèi)廳最后由成本方面考慮決定了F-16。88年FS-X戰(zhàn)斗機計劃正式啟動。由于美國和日本利益上的沖突,F(xiàn)S-X一開始就陷入了困境。首先是雙方爭執(zhí)合作協(xié)議書(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的細節(jié),主要是雙方都想在研制制作過程中占多一些比重,另外美技術轉讓也是一大難題。日本想在國內研制,美國卻希望在美國進行以提高就業(yè)機會。技術移轉方面美國不愿意把關鍵技術給日本,怕日本學會了以后與之競爭。因此美國堅持拒絕轉讓線控技術源代碼,導致整個FS-X計劃拖延了二年。最終協(xié)議是將FS-X主承包商是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現(xiàn)改為洛克希德公司渥斯堡廠)和日本川崎重工、富士重工為合作廠商。整機由三菱重工組裝,并負責機身前段和左主翼;川崎重工負責機身中段、主起落架艙門和腹鰭;富士重工負責機頭、進氣口段與水平尾翼和垂尾;洛克希德渥斯堡廠負責機身后段和右翼。一架飛機兩個主翼竟然在太平洋兩岸制造,可謂絕無僅有。日本三菱電機公司負責火控雷達和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美國通用電子公司負責發(fā)動機。FS-X遇上的另外一個難題是費用問題。1987年度的經費預算是1650億日圓,到了1994年已用掉了3270億,幾乎是原來的兩倍。根源在于拖延簽約造成了損失;美國不肯轉讓關鍵技術,導致計劃有變;研制方式也有大的變化,例如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提出要履行合同,必須重新建造新的生產線。日本輿論對上述問題大為不滿,置疑當初選擇F-16和共同研制都是出于節(jié)約經費的考慮,最后卻落得如此下場。不過預算超支也是近年研制軍用飛機的常見問題,加上有美國插一手,日本也只能認命了。FS-X第一架原型機于1994年初開始組裝,1995年1月12日從三菱重工業(yè)公司的小牧南工廠出廠,同年10月第一次進行了38分鐘的試飛。首飛成功,穩(wěn)定性、機動性和操縱性均良好。第二架原型機于95年12月13日試飛,第三和第四架原型機分別于96年2月和4月上天,各機首飛均獲成功,沒有出現(xiàn)大的意外,這是各國戰(zhàn)斗機研究較少見的。另外,還有兩架原型機用于靜態(tài)試驗,其中結構和疲勞試驗達到約6000小時。1996年3月,日本政府決定:FS-X正式投入批量生產,飛機編號正式定為F-2,在1996財年將首批采購11架。這標志著,繼F-1之后,在日本研制生產的又一種先進戰(zhàn)斗機正式誕生。最終研制成功的F-2采用了單發(fā)、單垂尾、大邊條、翼身融合和腹部進氣道的總體布局,從外形上看幾乎與F-16沒有什么區(qū)別,兩者的尺寸也差別不大,只是F-2的翼展和機長稍大、機高稍小。F-2戰(zhàn)斗機以第40/42批生產的F-16C為基礎,其中新研制的部分約占50%。按照日本軍方的要求,F(xiàn)-2在設計上主要作了如下改動:·機身加長40厘米,以增加機載燃油量;·改變機頭形狀,以安裝新型雷達設備;·加大機翼和尾翼面積,以增大有效載荷和航程,減小翼面載荷;·機翼采用先進的一體成形復合材料技術,也就是說機翼是一整塊復合材料構成的,而不是象傳統(tǒng)的設計那樣由各種骨架和蒙皮構成;機身和機尾也采用了復合材料及較輕的結構設計;·采用更多的隨控布局技術,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操縱性和機動性;·換裝推力更大的Fl10-GE-129發(fā)動機;·換裝日本自行研制的先進火控雷達和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性能優(yōu)于美國產品;·采用新的座艙設備和兩片式的加固風擋;·能夠攜帶日本生產的AAM-3、AAM-4空空導彈和ASM-1、ASM-2反艦導彈;·在主翼前緣和其它部位使用了吸波材料,提高了隱身能力;·增設減速傘,以減小飛機的著陸距離。 總的來說,在氣動外形方面F-2相對F-16改動不大。為了得到更好的機動性,原本在機頭兩側會加裝一對鴨式前翼,以獲得直接升力、直接轉向、直接偏移等主動控制能力,這將會是第一種使用主動控制技術的戰(zhàn)斗機。但后來由于技術經費原因,這個設計被放棄了。在制造F-2飛機的機翼時,應用了“共同固化”的先進技術,即在自動調溫爐內將復合材料的成型和加工會在一起,一體完成復合材料機翼的制造。采用這一新工藝加工的機翼部件光滑無縫,有利于減小氣流干擾和阻力,改善飛機的氣動性能。這一技術進步有點象坦克裝甲由鉚接發(fā)展到焊接,再發(fā)展到鑄造的過程。該機翼展增加不多,但翼面積增加了25%,看來翼根弦長也有所加大,其前緣后掠角和根稍比隨之改變。F-2還采用了控制增穩(wěn)(CA)、放寬靜穩(wěn)定度(BSS)、機動載荷控制(MLC)、非藕合偏航(DY)、直接側力控制(DSC)、機動增強(ME)和直接升力控制 (DLC)等七種方式的隨控布局(CCV)技術,加上日本自行開發(fā)的四余度數(shù)字式電傳操縱系統(tǒng),從而為提高飛機的操穩(wěn)性能提供了技術保證。對于F-2的動力裝置,防衛(wèi)廳先選擇了兩家美國公司的產品,分別為通用電氣公司的F110-GB-129和普惠公司的F100-PW-229發(fā)動機,經過對比最后選中了前者,同時1990年13月第50批生產的F-16C飛機也使用了這種發(fā)動機。該發(fā)動機的全加力推力為131.6千牛(13400公斤力),推重比大于8。若按采購130架飛機計算,加上備用,共約需要200臺發(fā)動機。一開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提供了8臺F110-GE-129型發(fā)動機供原型機研制使用,以后將轉讓技術在日本石川島播磨公司仿制生產。與F-16相比,F(xiàn)-2的最大變化是在航空電子系統(tǒng)方面。該機采用的很多電子設備都是新研制的,其性能有不少優(yōu)于F-16飛機上的設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火控雷達。它采用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技術,大約由800個3瓦砷化鎊發(fā)射接收模塊組成。這種雷達的特點是每個天線都可單獨發(fā)射電磁波進行電子掃描,不需要機械轉動天線,搜索范圍大,處理速度快,可靠高。美國的F-22戰(zhàn)斗機裝的就是這種雷達。F-2的雷達由三菱電氣公司研制,1991年初已將4部樣機交付日本防衛(wèi)廳技術研究部,以用于地面試驗,適應性檢查,以及可靠性和電子干擾試驗。該雷達對于驅逐艦大小的目標,其作用距離為148至185千米。據(jù)介紹,日本生產的F-15J很可能將換裝這種雷達。 但近期據(jù)日本傳媒披露,F(xiàn)-2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首先是某些時候探測距離極端縮短,據(jù)傳目標機已進入視距在雷達上仍無顯示;目標突然在屏幕上消失;準備發(fā)射導彈時,在跟蹤模式下丟失目標。主要原因可能是機頭的空速管干擾雷達。 F-2在青森縣的三澤基地的第三飛行隊裝備了19架,正在進行"運用試驗"。計劃在"運用試驗"完成之后進入防空的"實戰(zhàn)配備"任務階段。由于F-2的雷達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第三飛行隊將暫時與裝備F-4EJ的第八飛行隊交接,由后者承擔防空戰(zhàn)備任務。 F-2的綜合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也由三菱電氣公司研制,它包括雷達告警接收機、電子干擾機、箔條曳光彈投放器等,由專用的計算機控制器綜合管理。F-2的激光慣性導航系統(tǒng)由日本航空電子公司研制,這種慣導系統(tǒng)有四個傳統(tǒng)的兩自由度陀螺儀作備份。 在座艙設計中,F(xiàn)-2充分利用了現(xiàn)代技術設計的座艙在某些方面具有相當先進的水平。象美國的F/A-18、中國臺灣的IDF以及其它許多改進型的戰(zhàn)斗機,盡管它們的座艙內都采用了兩三個陰極射線管(CRT)多功能顯示器(說白了,就是簡單的電視),但其主儀表扳上還要保傳統(tǒng)的模擬式儀表作備份,這主要是人們對CRT顯示器的可靠性還有疑慮。而F-2飛機采用的是日本島津公司和橫河公司研制的平顯儀和大型液晶顯示(LCD)多功能顯示器,兩者都安裝在正中間,平顯儀在上,顯示器在下。平顯儀的支座正好起到了遮光罩的作用,即使是在較強的光線條件下,飛行員也能看清ICD顯示器上的顯示。在平顯儀支座下還有兩個傳統(tǒng)式的多功能顯示器。除這些之外再沒有什么,可以說幾乎去掉了主儀表板上所有的儀表。他們之所以能這樣做,主要因為CRT和LCD顯示技術的可靠性大為提高,它比傳統(tǒng)的模擬式儀表已經超出了好幾個數(shù)量級,也就是說沒有必要拿低可靠性的儀表來為高可靠性的顯示器作備份。而LCD又比CRT先進得多。這就是F-2飛機座艙設計的先進之處。但是,在現(xiàn)代的許多飛機(包括剛出現(xiàn)的飛機)上,這種用儀表為顯示設備作備份的情況依然存在。由于傳統(tǒng)習慣的影響,要想使人們完全改變這一不合理做法,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另外,F(xiàn)-2的座艙采用了兩片式強型風擋玻璃,其抗鳥撞性能要比F-16采用的單片式風擋好得多,這大概是考慮到日本島國的特殊環(huán)境。 按照日本防衛(wèi)廳的要求,研制F-2戰(zhàn)斗機主要是為了打擊海上目標,以達到殲敵于海上的目的。這就決定了F-2在武器配備上要以反艦作戰(zhàn)為主,在性能上要突出航程和載荷能力,那么該機是否達到了這一要求呢?據(jù)介紹,F(xiàn)-2具有攜帶和使用多種武器裝備的能力。如在空對面武器方面,可帶ASM-1/ASM-2反艦導彈、340千克(750磅)炸彈、CBU-87集束炸彈,以及RL-4、AU-3A和RL-7火箭發(fā)射器,這三種火箭發(fā)射器分別可裝4枚137毫米火箭、19枚70毫米火箭和7枚7O毫米火箭。此外,F(xiàn)-2還可裝備兩種型號的CCS-1光學反艦制導炸彈,其中1型重227千克(500磅)、H型重340千克,這種制導炸彈完全可發(fā)射后不管。這些裝備使得F-2能在遠距離精確攻擊敵海上和灘頭目標。盡管F-2以對海作戰(zhàn)為主,但其空戰(zhàn)能力也不弱。它不僅保留了原F-16C飛機上的M61A1型20毫米六管加特林機炮,射速每分鐘6000發(fā),最大攜彈量511發(fā)。還裝備了先進的空空導彈,具有較好的近距格斗性能和超視距作戰(zhàn)能力。可攜帶的對空武器有:紅外制導的AAM-3和多種型別的AIM-9“響尾蛇”近距導彈、半主動雷達制導的AIM-7“麻雀”中距導彈、以及主動雷達制導的AAM-4先進中距導彈。其中AAM-3和AAM-4為日本研制。AAM-3是在“響尾蛇”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據(jù)說其尋的頭視角比AIM-9L導彈還要廣,敏捷性更高,彈頭威力更大,彈體前方四片翼鰭根部較細長,很像四支有把柄的鰭,確保了高速機動性。AAM-4與美國的AIM-120先進中距導彈相似,由三菱電氣公司研制,1995年10月在太平洋一個小島上進行過地面發(fā)射實驗,1996年開始交付日本航空自衛(wèi)隊使用。F-2戰(zhàn)斗機兩側翼下各有6個外接點,機身下1個,總共有外接點13個。在作戰(zhàn)中可同時使用11個外接點,比F-16C多兩個。從左翼翼尖到右翼翼尖的13個外接點,依次編號為1、2、3、4L、4、5、6、7、8、8R、9、10、11,其中4L和4、8和8R兩對外接點在一次使用中只能根據(jù)需要各選用一個,1和11號兩個翼尖接架現(xiàn)在只能攜帶近距紅外空空導彈。在對誨(地)作戰(zhàn)中,3-9號掛架可攜帶ASM-1、ASM-2反艦導彈,CBU-87、340千克或227千克炸彈,凡可攜帶CBU-87集束炸彈的桂架均可掛火箭發(fā)射器。在對空作戰(zhàn)中,除了中間三個掛架外,其余接點均可攜帶AIM-9、AIM-7或AAM-4近、中距空空導彈,也就是說該機最多可帶8枚空空導彈。中間三個接點,5和7號接點各可掛一個2271升副油箱,6號機身接架可掛一個1136升副油箱。 具有良好攻擊能力的戰(zhàn)斗機的必要條件是本身必須是優(yōu)秀的武器裝載發(fā)射平臺,可以彈性地攜帶各式各樣的武器。FS-X是以執(zhí)行空中阻隔作戰(zhàn)和陸海近接空中支援作戰(zhàn)為主,而應狀況需求兼以執(zhí)行防空作戰(zhàn),其外掛載武器也依上述之用途而可分為:·空中阻隔作戰(zhàn):ASM-1和ASM-2空射反艦導彈、227公斤激光制導炸彈; ·近距空中支援作戰(zhàn):227公斤激光炸彈、227公斤普通炸彈、CBU-87/B集束炸彈、JLAU3-A(70毫米)和RL-4(127毫米)火箭發(fā)射器;·防空作戰(zhàn):AIM-9L、AAM-3短程空對空飛彈和AlM-7F/M中程空對空飛彈。為能攜帶上述的武器,F(xiàn)S-X的兩翼及機身中線下,一共有13點可掛載武器。其中STA4-8和STA4L/8R等四點是不能同時掛載的,因此實際可用的只有11點。加掛的副油箱有1136升(300加侖)和2271升(600加侖)兩種。1136升副油箱是掛在機身中線下,而2271升的副油箱是掛于主翼下方,這是美國為FS-X所研發(fā)的新式大型副油箱。主翼下方的掛架每一點都可以使用三聯(lián)裝掛架掛載3枚227公斤炸彈,大幅增加炸彈攜帶量。F-2翼展10.8米(含翼尖導彈發(fā)射架時為11.13米),全長15.52米,機高4。96米,這些尺寸也都與F-16差別不大,只有翼面積大得比較多,達34.84平方米,這主要是弦長加大所致。F-2的正常起飛重量12噸,最大起飛重量可達到22.1噸,比F-16C重了近3噸。內部燃油為2602公斤,也比F-16多了的近500公斤。其高空最大平飛速度兩者相同,均為M2。0。據(jù)介紹,F(xiàn)-2在帶四枚反艦導彈、兩枚空空導彈和兩個副油箱的條件下,按高-低-低-高的模式作戰(zhàn),其作戰(zhàn)半徑可達到830千米。防衛(wèi)廳最初預計F-2總產量為130架。不過國際形勢變化,日本面對的威脅減少,再加上嚴重超支,有一種意見認為應該放棄批量生產F-2。但日本空自的F-104已經退役,F(xiàn)-1也正逐步退役。放棄已投入的三千多億日圓,改選其他機種取代F-2,會造成更大的浪費;而且從政治和經濟角度去考慮,生產F-2不僅給目前日本低迷的相關工業(yè)帶來了工作機會,也可以使得日軍工企業(yè)在F-15J戰(zhàn)斗機和P-3C反潛飛機結束生產后不致停產,維持必要的生產線。因此防衛(wèi)廳預計會生產75架F-2。但是裝備F-2也要面對一些新的問題。F-1飛行員可直接在T-2教練機上進行基礎訓練。F-2則需要更先進的教練機種來達到此目的,因此適當?shù)卦黾与p座型(右圖)是有其必要的,所以F-2的數(shù)量可能增加至80架左右。除了數(shù)量增減外,防衛(wèi)廳也必須考慮到美國強烈希望加入生產的要求。這一要求相當令人頭疼。目前F-2的單價和別的日本先進武器一樣,十分驚人。最初在1985年所估計的單價為五十幾億日圓,如今加上約10年的幣值變化,一架飛機的價格已接近70億日圓。如果算上研制經費,單價已達到100億日圓,而過高的單價將會限制生產架數(shù)。而且日本二戰(zhàn)后確立的和平憲法禁止日本向外出口武器,而出口是各國軍用飛機增加產量、降低單價的有效措施。F-2集先進性和爭議于一身。其先進性有事實作證,不容否認;但日美勾結加斗爭的關系又令它多了很多爭議,最難聽的說法是F-2是又一個美國強暴日本的私生子。和不管怎么說,F(xiàn)-2的成功研制和先進性能還是值得日本軍方和軍工企業(yè)高興的,也攪活了右派的軍國復活夢。據(jù)稱日本防衛(wèi)廳已經開始醞釀研制下一代戰(zhàn)斗機的問題,即與美國F-22相似的雙發(fā)重型隱形戰(zhàn)斗機。按照傳統(tǒng),日本即使不自行研制,也可以購買到F-22或JSF的生產線。這意味著日本將長時間的在亞太地區(qū)保持戰(zhàn)斗機質量上的優(yōu)勢,這值得我國各方面多多注意。隨著日本60年代研制的F-1戰(zhàn)斗機停產,F(xiàn)-2近距離空中支援戰(zhàn)斗機數(shù)量將在未來五年內增加一倍。2001年日本執(zhí)行戰(zhàn)備作戰(zhàn)任務的F-2戰(zhàn)斗機有32架,至2005年這一數(shù)量將增加到65架。到2004年航空自衛(wèi)隊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飛機的總量將達到377架,但隨著27架F-1戰(zhàn)斗機的退役,2005年總數(shù)會降到365架。此外到2005財年,航空自衛(wèi)隊F-15J/DJ戰(zhàn)斗機數(shù)量將從203架減至199架,103架F-4EJ中也將有兩架退役。為此F-2的生產將緩慢而穩(wěn)定的進行下去。 2002年4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署為日本三菱重工F-2戰(zhàn)斗機制造零部件的合同,總額2億美元。這是洛·馬得到的第六個F-2生產合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為12架F-2生產后機身、機翼前緣襟翼、外掛物管理系統(tǒng)、80%的左翼盒和其他航空電子部件。制造出的零部件運往日本三菱重工的名古屋小牧南工廠進行裝配。以前的5個合同包括為45架飛機生產零部件。截止目前,已有28架F-2戰(zhàn)斗機交付日本空軍。。
熱心網友
不能比 不是一個檔次的
熱心網友
日本的F—2戰(zhàn)機是以美國空軍的F—16C/D型戰(zhàn)斗型為藍本設計建造的,在飛機外形、動力設計、搭載武器等方面吸取了不少F—16的優(yōu)點和特長。但為了突出日本國土防空的特點,日美兩國又在幾個重要方面對F—2的設計做了改進:由于采用了先進的材料和構造技術,使F—2飛機機身前部加長,從而能夠搭載更多的航空電子設備;機翼大量采用吸波材料以降低雷達探測特征;配有全自動駕駛系統(tǒng)等。F—2戰(zhàn)機采用通用動力系統(tǒng)公司的F110—GE—129型渦輪發(fā)動機推動,能夠產生更大的推動力。根據(jù)使用場合不同,F(xiàn)—2戰(zhàn)機被設計為單座和雙座兩種型號。 為適應日本國土防空和綜合作戰(zhàn)的需要,F(xiàn)—2也仿效F—16被設計成多用途的戰(zhàn)斗機,既能進行空中格斗,又可對地實施攻擊或進行海上護航。同美軍的F—16相比,F(xiàn)—2更偏重于對地實施攻擊和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由于F—2戰(zhàn)機通常需要長時間滯空執(zhí)行任務,并要求能夠在短距離內起飛及降落,所以日本空中自衛(wèi)隊選擇了既堅固又輕巧的合成材料來制造機翼,而且F—2的機翼比F—16的機翼大25%,因而能夠增加燃油貯存量和裝備更多武器。F—2的機身長度為15.52米,寬11.13米,能夠在飛行中接受空中加油,其作戰(zhàn)半徑約810公里,續(xù)航里程在4000公里以上。F—2戰(zhàn)機能夠掛載的武器非常多,僅導彈和炸藥的外掛點就有11個,能夠裝備2枚AIM—9“響尾蛇”導彈或是三菱公司的AAM—3型空對空導彈,3枚反坦克制導炸彈以及4枚ASM—1型或ASM—2型反艦導彈。此外,F(xiàn)—2戰(zhàn)機還裝有一門20毫米的機關炮可用于近距離的火力支援。中國的J10是以F16為目標研制的,因為官方一直沒有公布其資料,從消息看,已經達到F16中期的水平,也就是說,和F2是一個檔次的。而且其機動性出色。但J10和F2不同之處在于,J10是長于空中纏斗,而F2似乎更優(yōu)于對地攻擊。所以如果僅從數(shù)據(jù)比較,J10應該略好于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