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了!

熱心網友

鐵制農具防銹法  冬閑季節,農家的一些鐵制農具,如犁耙、鐵鍬、鋤頭、鐮刀等,大都閑著不用了。若保管不善就很容易生銹。這里給大家介紹幾種鐵制農具的防銹辦法:  1、按500克硫酸銨、1000克清水的比例根據需用量進行配兌,把鐵制農具生銹的部位放到配好的硫酸銨溶液中,浸洗2至3個小時,就可以將銹全部除掉,然后再用布擦干,涂上少許桐油即可。  2、將鐵制農具洗凈晾干,取適量潤滑油或機油,用毛刷或抹布均勻抹遍鐵器農具表面,放置于通風干燥處,即可防銹。  3、將鐵制農具洗凈擦干,取無水凡士林加熱后用刷子或抹布均勻涂于鐵制農具表面,然后掛在通風干燥的室內。  4、將石蠟適量研成粉末,與少量煤油或柴油一并加熱,待石蠟溶化后,將其均勻地涂于洗凈擦干的鐵制農具上,防銹效果很好。(摘自《京郊日報》) 脫氯技術——鐵器文物的腐蝕與防腐1 研究鐵器文物脫氯技術的目的和意義 鐵器文物的腐蝕是一個復雜的電化學過程,其腐蝕形態主要是脫成分的選擇性局部腐蝕,氯離子是鐵器發生局部腐蝕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海底打撈出的鐵器文物或從潮濕的土壤環境出土的鐵器文物以及臨海的館藏鐵器文物不僅外表面殘留大量的氯化物,而且其內部也含有大量的氯離子,由于氯離子半徑小,所以它的穿透能力和電負性都很強,它能破壞或取代金屬的氧化物,形成可溶鹽,使文物表面不能形成致密的保護膜,從而使得局部腐蝕繼續進行,短時間內在鑄鐵中的腐蝕產物迅速膨脹造成永久破壞。并且由其形成的疏松的腐蝕產物具有一定的蓄水作用,在酸性或堿性和一定濕度的環境中條件下鐵器的腐蝕會周而復始地進行下去。所以出土或從海底打撈出的鐵器如果不及時脫氯或保存環境不好,即使是近代的鐵器,如上海地區出土的清代鐵炮,有的也已銹爛不堪,尤其是現代工業和旅游事業帶來的污染對鐵器文物的侵蝕更加嚴重[1],這些無價之寶都在經受著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害,鐵器文物面臨嚴重的侵害與腐蝕危機[2]。文物有不可再生的特性,這種特性使文物保護的研究工作既重要而又艱巨,因此鐵器文物脫氯技術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2 鐵器文物的脫氯機理 在各種脫氯方法中,把氯離子從鐵器文物中清洗出來的總的反應式可以象征性的表示為: Fe(OH)Cl(solid)+ X-(wash water) → Fe(OH)X(solid) + Cl-(wash water) 其中X-一般為OH-、HCO3-或CO3-2,X-擴散進入腐蝕產物層使腐蝕產物釋放出Cl-,然后Cl-擴散出腐蝕產物層進入清洗液。對不同脫氯方法的測試表明[3]:氯離子的排除速度幾乎完全是由氯離子通過腐蝕產物層的速度決定的。在使用溶液清洗的方法中,氯離子從器物中擴散出來的速度遵循擴散原理,在清洗的初始階段氯離子的擴散按下式進行:Q ∝ (Dt)1/2 其中Q為排除的氯的量,t為處理時間,D為氯離子在腐蝕產物中的擴散系數。 在清洗的后續階段,則變為:Q ∝ [1 — k1exp(-k2 Dt/d2) 其中k1和k2是取決于物體形狀的常數,d為腐蝕產物層的厚度。 從上兩式可以看出:這些式子中只有一個因素可以改變,即氯離子在腐蝕產物中的擴散系數D,而D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腐蝕產物的孔隙度,孔隙度越大,氯離子的擴散速度越大,所以增大腐蝕產物的孔隙度可以提高處理效果和縮短處理時間。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因素是腐蝕層厚度d,但它是不能改變的。 腐蝕產物的孔隙度的增大可通過把鐵的基體化合物還原成為更為致密的形態來實現,如堿性硫化物還原法[4-6]、電解[6-8]及氫氣高溫還原法[6]等。另一種提高氯離子擴散速度的方法是增大溶液中離子的遷移率,把器物放在熱溶液中或將器物于冷熱狀態中交替浸泡都可以達到這一目的,如煮沸法[6]及蒸氣浴法[6]等。3 國內外鐵器文物脫氯技術的現狀 目前在文物保護界鐵器文物的脫氯方法可歸納為溶液浸泡脫氯法、電解脫氯法及熱處理脫氯法三大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