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石家莊的名字的由來?

熱心網友

因為取名時這個地區姓石的人最多。

熱心網友

石家莊的由來   石家莊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東、南、北三面為廣闊的華北平原,是京廣、石太、石德鐵路交匯處。石家莊市現轄6區(橋東、長安、橋西、新華、裕華、井陘礦)5市(鹿泉、辛集、藁城、晉州、新樂)12縣(井陘、欒城、正定、行唐、靈壽、深澤、高邑、無極、贊皇、元氏、趙縣、平山),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石家莊市交通方便,四通八達,素有“燕晉咽喉”之稱,西扼進出山西要道,東接山東,南連鄂豫,北通京津。 石家莊市的名稱來源于石家莊村。一百年前,石家莊是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面積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余戶,六百多人。從1902年起隨著京廣、石太、石德鐵路的興建,逐漸發展為現代都市。現在石家莊市面積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萬,成為“天下第一莊”。 石家莊村名最早見諸于明代。現在上京毗盧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記中,有石家莊村名。清光緒四年本《獲鹿縣志》記載:“石家莊,縣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當時石家莊村的位置和范圍,在今新華區東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橋路以北,北后街以南,北于家胡同以東。石家莊由何而得名,傳說頗多,有說因“石”姓而得名,有說由“十家莊”訛傳而得名,還有說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但都無史籍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 石家莊之所以從一個小村發展為大城市,關鍵是由于京漢(今京廣)鐵路與正太(今石太)鐵路交匯點的確定。1897年4月,津海關道兼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受清廷委派興建盧(溝橋)漢(口)鐵路。同時,山西巡撫胡聘之籌劃修建正太鐵路。幾經勘測,權衡利弊,決定將兩條鐵路交匯點選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鋪。因此,山西人將正太鐵路稱為“柳太鐵路”。1901年,在八國聯軍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將盧漢鐵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陽門,從此改稱京漢鐵路。1902年,京漢鐵路通至石家莊村東,并建站。因當時石家莊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鎮——振頭作為站名。這一站的設置,對石家莊的發展起了歷史性的決定作用。為了壓縮開支,就將正太鐵路東端起點由柳林鋪向南移至振頭站(今石家莊站)。正太鐵路,1904年動工興建,1907年全線竣工通車。從此,石家莊成了京漢、正太鐵路的交匯點,成為晉冀間物資轉運樞紐,有力的促進了石家莊的經濟發展,成為城市崛起的先導。 石門市是石家莊市的前身。在談石門市之前,有必要先說一下休門的情況。“休門”,在當地方言中讀作Qiu men。休門位于今橋東區中部,北臨中山東路,南臨四中路,西至南、北人子街東段,東臨建設大街。休門原是獲鹿縣的一個村鎮。據村民介紹,約于1939年在小站村東南地內,曾出土一塊古磚,上刻:“大隋大業七年石邑縣休門鄉趙氏”字樣。由此可見,隋朝已有此村。名嘉靖本《獲鹿縣志》也有“休門鄉”名。休門原為一較大集鎮,每逢舊歷四、九為集日。東西大街有店鋪,一些街巷名稱至今仍留下了集市的痕跡,今南、北、中花市街就是當年的棉花市。這個街市一直延續到解放后才逐漸消失。 由于京漢、正太鐵路通車,火車站建立,石家莊的工商業迅速發展。1925年初,石家莊商務會要求石家莊自治建市。同年6月24日,經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批準,籌建石家莊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由于人口不足等原因,臨時執政又于8月29日指令,將休門、栗村并入,取石家莊、休門首尾各一字,更名為石門市,同時建立了市政公所。“石門”之名,就始于此。1928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撤銷市政公所,籌建中的石門市遂告擱淺。1938年1月15日,經偽中華民國臨時執行委員會批準,成立偽“石門市政公署籌備處”,直屬偽河北省公署領導。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呈文偽華北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稱:“石門當地沖要,居京漢鐵路中樞,正太路起點,物產集中,工商會萃,人口不足三十萬,而政治、經濟具有特殊情形,擬請準予設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簽發《行政委員會指令》批準石門設市,并按照《普通市組織大綱》擬具市政公署辦事細則。11月13日,偽石門市政公署舉行成立慶祝大會。當時,石門市的行政區劃是: 東北至北宋、尖嶺;西至大馬村、大郭村、西王村、西談村、西崗頭;南至五里莊、塔談村、塔冢、東王村;北至大安舍、趙陵鋪、董家莊、西古城、東古城。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國民黨統治時期仍稱石門市。 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門。12月26日,《石家莊市政府通知》中說:“石門市自即日起改為石家莊市”。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石家莊。1978年3月11日,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1987年,石家莊市列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些都是石家莊發展的有利條件,但使石家莊成為大城市崛起的根基,則是修建了三條鐵路交匯點的石家莊火車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