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硬盤未來技術的看法

熱心網友

盡管硬盤也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進展,理應獲得更多的關注,但在高科技領域,只有處理器、操作系統、網絡游戲等有精美圖形的應用軟件才是“明星”。硬盤產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高科技的森林中,硬盤就象是袋貍。  硬盤誕生于1956年,自1991年以后,它的容量每年都增長60%以上,足可以與半導體產業媲美。從1997年至2001年年間,硬盤的存儲密度每年都會翻一番。  由于硬盤存儲容量大幅度增長,大量的數據可以存儲在臺式機上。今年早些時候,日立公司推出了存儲容量為400GB的硬盤,它可以存儲200部電影或者20年的每周一集的電視連續劇。  生成的數據量也在不斷增長。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多少信息”項目的研究顯示,2002年全世界共生成了5E字節(50億GB)的數據。如果安全被數字化,美國國會圖書館的1700萬本書的信息量為136TB,5EB的信息量相當于37000座與國會圖書館規模相當的圖書館的信息量。其中存儲在硬盤中的信息量為2EB。研究還發現,每年電子郵件的信息量為400000TB,即時通訊的信息量為274TB,“表面Web”━━人們能夠訪問的Web的信息量為約170TB。  硬盤廠商還利用存儲密度不斷提高的規律來生產尺寸較小的硬盤,并因此改變了家電產品。盡管不象大尺寸硬盤那樣能夠存儲更多的數據,但這些微型硬盤能夠被應用在更多的產品中。蘋果公司就首次在其iPod數字音樂播放機中使用了東芝公司1。8英寸的微型硬盤。此后,Cornice、日立以及其它廠商開始推廣面向家電產品的1英寸硬盤,未來數個月內,索尼、菲利浦和其它廠商計劃推出配置有微型硬盤的音樂播放機、數碼相機等產品。TiVo以及視頻點播產業內其它廠商能夠存在的很大部分上得益于廉價的硬盤。  硬盤產業唯一不如意的是利潤。通常情況下,硬盤廠商都賠錢或只能維持極低的利潤。1GB存儲容量的零售價格約為50-80美分,采購量大了價格會更低。在1980年代中期,全世界約有76家硬盤廠商,目前這一數字下降到了10家。  硬盤業的前景會有所改善嗎?不大可能會大幅度改善。IBM公司的研究人員斯圖亞特最近預測,近期生產的硬盤的存儲容量將能夠容納有史以來所有的數據。這也是IBM公司將其硬盤業務出售給日立公司的原因所在。在當今的硬盤市場,鬧得轟轟烈烈的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性技術,而是硬盤的保修縮水風波。但今年可謂是硬盤技術走向實用的一年。ATA133,Serial ATA都實實在在的站在了人們面前。IBM AFC技術(俗稱'仙塵')真正走向實用,也令我們對以后的硬盤容量充滿無限的遐想。   如今容量為60GB 7200轉2M緩存的主流硬盤價格已經跌到了750元以下,這個價位太具有誘惑力了。硬盤價格的持續走低也直接引動了購買需求,硬盤市場的發展前景令人看好。我們從一下三個方面分析硬盤技術發展趨勢  (1)容量:隨著今年IBM AFC技術(俗稱'仙塵')真正走向實用,最近10年內硬盤容量的發展都不再有什么大的技術瓶頸。在硬盤容量高速發展的今天,硬盤容量增長的速度,總是超乎我們的想像。我想以后這一點,恐怕也不會有什么改變。  (2)轉速,未來一段時期,桌面硬盤將以7200RPM作為'普及型'標準,從市場銷售情況來看,7200RPM的各系列硬盤呈上漲趨勢,而5400RPM銷量逐年遞減。并且從硬件測試效果看,7200RPM硬盤要比5400RPM在PC應用的整體性能上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可以肯定的說7200RPM將成為桌面硬盤的主流。而移動硬盤方面,4200RPM也將逐步升級至5400RPM成為普及。服務器硬盤的標準在將來很長時間內仍將以10K RPM作為主流,而15K RPM的使用率還會較少。   (3)接口趨勢,Ultra 320將是下一代服務器硬盤接口技術的趨勢,而且支持這種接口的RAID和控制卡已經在市場供應。桌面硬盤方面,ATA133接口由于芯片組問題,其使用率很低,因此很難取得主流的位置。而新的Serial ATA接口有著先天的優勢,再加上Intel一直在大力推崇著-erial ATA(串行ATA),并且在新產品中所有的芯片組中對應支持Serial ATA規范。估計在明年Serial ATA接口可望成為主流。但低廉的價格將使ATA100仍然是不少消費者的首選。 。

熱心網友

那相比較而言,移動硬盤的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好,只要他能夠再體積與抗震、抗磨損性能上接近或與U盤(閃存)相同就好,接口的傳輸速度加快,轉速加倍,基本上能解決容量大、速度快、又攜帶方便、安全使用的目的。

熱心網友

硬盤或許會被U盤(閃存取代)。目前U盤的問題是容量還不夠大,還不能取代硬盤。

熱心網友

永遠別趕時髦,吃虧的總是你

熱心網友

還是黑黑說的對。

熱心網友

對硬盤未來技術的看法   站在新世紀的門檻,敏感的電腦用戶可能已經越來越感覺到技術的飛速換代。從CPU到芯片組,從主板、內存到顯示卡,幾乎每天、每周都會有新的產品、新的技術登臺亮相。硬盤作為一臺計算機中最重要的核心設備之一,其技術換代與發展速度更是突飛猛進,一日千里。隨著廣大用戶對硬盤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聲音更小、散熱更佳、價格更低的不斷要求,各大硬盤生產企業在跨入2001的最后兩個多月里更是卯足了勁頭兒在各自的產品上大做文章。對于硬盤的未來,最起碼有一點可以肯定:容量更大、速度更快、Cache更多、噪音更小、數據保存更安全、單位價格更便宜仍將是未來硬盤發展中恒久不變的規律。這里我們不妨一起來聽聽硬盤廠商和技術人員們的心聲!   并購,給硬盤以新生   對于硬盤市場而言,2000年最震奮人心的消息莫過于昆騰公司與Maxtor公司的合并方案了。剛剛進入2000年第三季度,Maxtor公司便一鳴驚人地購買下了同是硬盤制造大戶的Quantum公司價值13億美元的股票。如此一來,Maxtor公司一躍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硬盤制造商。據Maxtor公司的權威人士透露,合并后的新公司每年將為個人PC機生產多達5千萬塊硬盤,并且將提供更廣闊的服務空間和電子產品。這不禁使人聯想起不久之前,還有傳聞講有公司要出價23億美元收購Maxtor公司,這次Maxtor倒是先下手為強了。也難怪,自從現代電子于96年購并Maxtor后,Maxtor長期虧損的局面至2000年第二季已經徹底改觀,并在近幾個月出現連續獲利。  據迪訊(Dataquest)統計與預測,2000年全球儲存裝置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而按照IDC的預估,到2003年這個市場更可望達到400億美元的規模。在這種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合并Quantum公司后的Maxtor透露,將在未來的18到24個月之間,實現純利潤12億$到20億$之間。當然,對于那些曾經非Quantum硬盤不娶的玩家而言,這次的并購也絕非壞消息,畢竟這兩年來,Maxtor在IDE領域的發展確實比Quantum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金鉆四代40G的大容量、鉆石十代率先支持ATA/100標準到星鉆系列80個G的硬盤容量新高,Maxtor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每個月都在成長。  而反觀Quantum近幾年卻少有生機活力。除了幾款低價位靜音硬盤在一些領域有所見樹外,其它平平。無論是容量、轉速、安全性能等方面都受治于人。合并后的Quantum公司并全力投入自己擅長的SCSI、磁帶機領域。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昆騰公司與Maxtor公司的合并方案其實也是一種資源互補型的重新配置,集中優勢力量打硬仗。對于硬盤廠商而言,市場份額(占有率)就是第一生命,與其臨淵慕魚,倒不如退而結網,技術與實力的整合,合并是為上策。   更大,硬盤發展總趨勢   IBM的技術人員一語道破硬盤發展的天機:“大點兒、大點兒、再大點兒”是市場對未來硬盤容量的強烈要求。可以這樣講,電腦用戶對硬盤存儲容量的要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過。現在的電腦用戶早已經不像數年前那樣只滿足于用文字處理工具編輯一下文檔或表格,玩玩簡單的小游戲等。隨著網絡的日漸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電腦用戶對存儲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  而且隨著各國通訊網絡平臺規模的不斷擴大,DDN、ADSL以及衛星鏈路技術的更廣范應用,下載速度達到30~40MB/s已經指日可待。如此一來,上百兆甚至G級以上的網絡資源,如各種軟件、圖片、音頻、視頻、甚至電腦游戲等,只要10幾秒鐘甚至幾分鐘就可以全部下載到用戶的硬盤中。試想一下,一部剛剛上演的好萊塢電影,你只要支付極少的費用便可以把它下載到自己的電腦里好好觀賞。這些幾百MB、幾十GB的多媒體影音資料從網上下載回來后何處安身呢?硬盤,惟有硬盤才是其安身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容量硬盤已經是2001年以后的必然趨勢。   從2000年硬盤市場分析,20GB以上的硬盤已經基本成為主流,隨著許多相對低價的單碟大容量硬盤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大容量硬盤。比較有代表性的如IBM生產的UltraStar 72ZX 73G玻璃硬盤,該硬盤擁有73。4GB的超級容量和16MB緩存,轉速高達萬轉且支持Ultra160 SCSI界面;   另外,Maxtor(邁拓)也推出了單碟容量為20。2GB,存儲容量高達80GB的星鉆硬盤。單碟容量越大,也就意味著單位成本的下降以及內部傳輸率的提高。如果我們回憶一下,1999年以來,主流硬盤的單碟容量大多在4。3GB~8GB之間徘徊,而自從Maxtor的Diamond Max 40驅動器開始,硬盤的單碟容量一下子就突破了10GB大關(10。2GB),總體容量也飆升至40。9GB。在一段時間內滿足用戶對于存儲密集型應用的要求,這將是未來硬盤的發展總趨勢。   速度,硬盤的生命   談起硬盤的速度,美國希捷公司似乎更有經驗。從技術的角度分析,影響硬盤速度的主要原因是傳輸模式、轉速和平均尋道時間等幾個指標。硬盤的傳輸模式主要包括PIO傳輸模式和DMA傳輸模式兩種。在PIO模式下,Mode的數值越大硬盤速度則越快。而目前市場上主流硬盤基本都是DMA傳輸模式。   由于這種方式經由IDE控制器直接發出指令并由硬盤調用資料,通過系統芯片直接寫入內存,不需等待CPU,因此采用DMA方式的硬盤只會占用極少的硬件系統資源。從99年開始,主流硬盤的傳輸模式正由Ultra DMA/33 (數據傳輸率為33MB/s)向Ultra DMA/66(數據傳輸率為66MB/s)過渡。經過一年多的發展,Ultra DMA/66傳輸模式已經日漸成熟。2000年以來支持ATA/100的硬盤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   最新出品的硬盤幾乎100%地開始支持ATA/100。雖然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來看,未來幾個月內全面使用10000rpm以上的IDE硬盤還需要進一步探討,但7200rpm硬盤的價格會降到現在5400rpm硬盤的價位上卻肯定會是不爭的事實。   更靜、更安全,新生代硬盤  沒有噪聲。這個要求可能會是每位用戶對自己采購的硬盤提出的共同希望。可能很多讀者都曾經用過多款硬盤,容量大的、容量小的、高速的、低速的……耳聞的硬盤噪聲也是千奇百怪。有如電鋸聲的,有如鍋爐般轟鳴的,還有的干脆就是沒完沒了的高分貝噪音,讓用者不忍卒聞。   在此方面,曾經在昆騰公司擔任技術人員,現加入Maxtor的JOHN先生講,硬盤的噪聲問題早在幾年前其實就已經引起了技術人員的廣泛關注,也積極地采取了很多辦法,如昆騰公司就曾經研制出世界上最安靜的硬盤驅動器技術,即采用了“Quiet Drive Technology(QDT)”安靜驅動器技術(這項技術應用在7200rpm Atlas V和Atlas 10000rpm系列硬盤上,應用此種技術的昆騰硬盤發出的噪聲均比其它同類產品低)。   不過盡管如此硬盤工作時的噪聲問題仍辦法得到根本解決。相信隨著兩大硬盤廠商的合并,2001年里硬盤研發的這個重點課題定會取得突破性進展。對于硬盤的安全性能方面,曾經開發出數據衛士的WD公司的市場負責人稱,在確保容量、速度的前提下,新一代硬盤必須要具備的良好素質之一,就是存儲數據的安全性。   目前市場上,幾乎所有硬盤廠商都在自己的產品中采用了硬盤故障分析和數據保護技術。比如Maxtor的ShockBlock、MaxSafeI/II技術、IBM公司的DFT(Drive Fitness Test)技術、原昆騰公司的DPS(Data Protection System)和SPS(Shock Protection System)技術、希捷的Seashield、DST(Drive Self Test)技術等。就象西部數據(WD)公司的數據衛士能夠在硬盤工作的空余時間里,每8個小時便自動執行硬盤掃描、檢測、修復盤片的各扇區等步驟一次。以上操作完全是自動運行,無需用戶干預與控制,特別是對初級用戶與不懂硬盤維護的用戶十分適用。   現在我們正在開發其下一代技術并醞釀推出新一代的數據保護系統、防震技術,甚至是數據自動恢復系統、自動整理系統等給硬盤“加保險”的新技術,以此來為越來越快、越轉越熱(散熱問題)的高速硬盤提供全面的數據保護。除此之外,希捷公司的3D數據保護技術也正在醞釀推陳出新,如增強型的Drive Defense(磁盤保護)功能,包括了增強型G-Force防護,可幫助硬盤承受業內最高的非工作狀態下的防震水平,即在2ms內震動力即使達到350G,也不會使硬盤損壞;SeaShield 保護,提供ESD及安全處理,特別是對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板。   SeaShell保護,這是一種可以替換原有ESD(Elestro-Static Discharge)的硬盤工具包,通過這一保護系統可為硬盤提供更多的保護;改進型的Data Defense(數據保護)技術。通過減小硬盤的旋轉振動來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硬盤的損壞。對硬盤數據恢復提供最大限度firmware(固件)檢正。當硬盤斷電及重新來電后,利用Safe SaringII技術可以確保數據不丟失等。End-to-End Path Protection,確保數據在主機與磁盤之間傳輸的完整性等。   對于硬盤,可能如筆者一樣的很多用戶都會有太多太多的希望,聽了上述專家們的談論,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一個底數,更大、更快、更安全、附加性能更多將會是未來硬盤發展的總趨勢和大方向。不過,有一點各大廠商的技術和市場人員都沒有提及,這里小弟不妨道破天機,那就是硬盤的價格也會更加便宜,這就是技術競爭帶給用戶的最大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