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能說說儺的歷史?

熱心網友

儺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宗教儀式,初司驅鬼逐疫之職。《詩經·衛風》與《呂氏春秋》均有記載。為了驅逐疫鬼而舉行的祭祀儀式,謂之儺儀。漢代以前,每年舉行3次,時在三月、八月、十二月,俱為天子所命。主角是方相氏,戴面具,蒙熊皮,執戈揚盾,口作儺儺之聲,邊歌邊舞。三國魏何晏等人所作《論語集解義疏》之《鄉黨》篇,已有詳細載錄。 儺儀由天子所命的莊嚴祭祀,漸變發展到民間,經歷了逐疫、酬神、世俗化3個階段:①隨著道教的興起和漢末佛教傳入中國,變驅鬼逐疫而為酬神納吉。②主角方相氏讓位于青龍、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剛、力士等護法神。③隨著宗教的世俗化,變酬神而為娛人,傳統的不可侵犯的神祗,一變而為儺公、儺母;再變則成灶公、灶母;至晚唐,連乞丐也加進了儺儀的行列。至宋,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漸淡化,而現實社會的習俗充塞儺祭儀式,自元旦至元宵,丐戶戴面具,穿紅衣,挈黨連群,通宵達旦,遍索酒食,場面十分壯觀。約在元明時,嬗變而成儺戲。而儺戲在元明時由古代儺儀發展而成,成為了中國戲曲劇種。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鐘馗形象在儺儀中出現,儺戲才應運而生。鐘馗打鬼的故 事始見于唐人傳奇志怪小說集《逸史》,戲曲里的鐘馗形象即從小說移植而來,演鐘馗3次進京應試,因權相楊國忠作梗,不中,憤而身亡。玉皇大帝憫其剛正不阿,敕封判官,統領天下鬼怪;青黃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鬧,被鐘馗降服。儺戲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名稱不一,如儺堂戲、端公戲、師道戲、僮子戲、地戲、關索戲等。內容多與宗教鬼神有關,亦有世情劇目,如《孟姜女》、《董永賣身》等。盡管儺戲名稱不一,但都有一個鮮明的藝術特點,即面具為其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角色不多,場面多伴以鑼鼓。今在貴州、廣西、四川、安徽、江蘇、山西等地民間仍有儺戲演出,但無專業劇團。

熱心網友

什么是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