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食一定發生在“新月”,月食一定發生在“滿月”,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是不是每個“新月”時都會發生日是,每個“滿月”時都會發生月食?為什么?2.月食和月相有什么區別?請盡快回答,非常感謝!

熱心網友

日食一定發生在朔(農歷初一),月食一定發生在望(農歷十五或十六)。由于月球繞地球運轉的軌道平面(白道面)和地球繞太陽運轉的軌道平面(黃道面)不是重合在一起,而是有一個約5º9ˊ的交角,因此不會每個月都發生日食或月食。只有當朔(新月)或望(滿月)出現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時,才會發生日食或月食。月相 月球本身不會發光,它只能反射太陽的光輝。因此,在太陽光照耀下,月球永遠分為光明半球和黑暗半球。但是在地球上看來,月球有時光部分較多,有時黑暗部分較多;有時光陰部分在擴大,有時黑暗部分在擴大。月球明暗兩部分不斷變化的狀況叫做月相。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農歷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天是朔。朔之后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彎彎的蛾眉月,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以后,月球的位置相對于太陽逐漸向東移動,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擴展,五六天后,成了明暗各半(西半邊亮)的“上弦月”,日落時在觀測者的正南。再過七天(農歷十五前后),便到了滿月,日落時,太陽在西,滿月在東,隔著地球遙遙相望。滿月從傍晚東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滿月以后,月面西部日益虧缺,過了七天,又變成了明暗各半(東半邊亮)的“下弦月”。下弦月于半夜升起。下弦月后,月亮繼續虧缺,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殘月。殘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來愈接近太陽,明亮部分也愈來愈少,終于轉到和太陽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全部變黑了,朔又來臨。新月和滿月,上弦月和下弦月都是周期性出現的,由這一次新月(或滿月)到下一次新月(或滿月)的時間,就是月相變化周期,時間約29天半。這個周期叫做朔望周期,農歷就是根據朔望周期定為一個月的,這種月又叫做朔望月。。

熱心網友

哎呀,我看沒人回答,所以我就來答答看1.我中學學地理時好像沒有聽說日食一定會發生在"新月",月食一定會發生在"滿月",日食是月亮轉到了地球和太陽之間,擋住了太陽光,所以在月亮陰影的地方的人們會暫時看不到太陽,形成日食;月食是地球轉到了月亮和太陽之間,而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反射太陽的光,所以此時在地球上,背對太陽正對月亮的那一面就可以看到月食;而"新月""滿月"是因為地球自轉,他們之間沒有什么聯系把吧但是要說"每個新月都會有日食,每個滿月都會有月食"這是肯定錯誤的,要真有那么頻繁,日食月食還有什么稀罕的,而且每次發生日食月食的地點都會不同,所以應該沒有聯系吧2.月相就是所謂的朔,望,或者就是通常所說的新月,滿月,上弦月,下弦月吧,這都是跟地球自轉有關,地球轉到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月亮的形狀就不同,所以跟月食也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