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研究什么?社會學家有什么用?
熱心網友
社會學(sociology)是現代社會科學中從某種特有的角度,或側重對社會,或側重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或側重對社會和人的關系,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獨特的對象和方法的學科。社會學不僅在現代科學知識體系中占據獨特的地位,而且成為一門包含眾多分支、具有獨立知識結構的社會科學。“社會學”在語源學上的意義是關于社會的學問,由拉丁文societas(社會)或socius(社會中的個人)和logos(詞、學說、學問)兩個部分組成。絕大多數社會學家認為社會學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A。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的。據考察,這部共6卷著作,從第1卷至第3卷沒有出現過社會學這個詞,使用的都是“社會物理學”這個術語。因此,根據第3、4兩卷發表的時間間隔推算,“‘社會學’這個名詞,大概是1835~1838年之間用的”。也有個別社會學家認為社會學這個術語是由比利時社會統計學家L。A。凱特萊于1835年首先提出的。社會學的對象“社會學是什么?”一直是社會學家力圖明確回答而又不容易回答清楚的問題。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個人強調的重點各異,回答也各不相同。社會學在1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就積累了為數眾多的定義。孫本文在《社會學原理》一書中曾系統介紹過從19世紀中葉起到20世紀30年代初為止的9種關于社會學的定義:①以社會學為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持此說的有孔德、美國的E。A。羅斯等;②以社會學為研究社會形式的科學,其代表是德國的G。齊美爾;③以社會學為研究社會組織的科學,美國的E。梅堯―斯密和W。I。托馬斯主此說;④以社會學為研究人類成績或文化的科學,其代表是美國的L。F。沃德;⑤以社會學為研究社會進步的科學,美國T。N。卡維爾和蒲希持此說;⑥美國的J。賴特和C。W。哈特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關系的科學;⑦美國的A。W。斯莫爾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過程的科學;⑧P。A。索羅金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現象間的關系的科學;⑨美國的R。E。帕克、E。C。林德曼以及德國的L。von維澤等主張社會學是研究社會行為的科學。美國社會學家H。巴利和B。穆爾指出,在1951~1971年中由美國出版的16種普通社會學教科書中關于社會學對象的提法就有8種,即社會互動、社會關系、集團結構、社會行為、社會生活、社會過程、社會現象、社會中的人。這眾多的定義概括起來,主要分屬于三大類型:第一類側重以社會整體為研究對象。這類觀點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賓塞、。迪爾凱姆'"class=link。迪爾凱姆等人。其中孔德、斯賓塞在研究整體社會時,強調的是一般社會現象,而迪爾凱姆則強調特殊的社會現象,即“社會事實”。這種觀點形成社會學中的實證主義路線。第二類側重以個人及其社會行動為研究對象。這類觀點的主要代表是M。韋伯等人,形成社會學中的反實證主義路線。這兩類觀點對后世影響至深,后世的許多看法多為這兩類觀點的變形或混成。馬克思主義派的社會學者中,既有主張第一種類型的觀點的,也有贊成第二種類型的。但他們都是以社會和個人的統一為指導的,都贊成馬克思的下述觀點:個人是社會的存在物,應當避免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反之,社會又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各個人借以生產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至于不屬于這兩大類的其他社會學定義可以看作是第三大類,其中有些觀點影響不小,但都沒有成為社會學發展的主流。按上述分類,中國社會學界對社會學的定義,大體有以下幾種看法。⒈側重以作為有機整體的社會本身為研究對象。其代表性觀點有:①認為社會學是用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的治和亂、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會由以達到“治”的方法和規律的學問。這是嚴復首先提出的。他在《群學肄言》的序言中解釋說:“群學何?用科學之律令,察民群之變端,以明既往、測方來也。肄言何?發專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群學者,將以明治亂,盛衰之由,而于三者之事操其本耳”。嚴復這樣給社會學下定義,既符合孔德、斯賓塞關于社會學的見解,又具有中國特色。80年代在中國的社會學者中,有人提出社會學是研究現代社會運行和發展的規律性,特別是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規律性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這一定義可以說是沿著嚴復的思路發展的。②認為社會學與歷史唯物論一樣是研究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1949年以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者李大釗、瞿秋白、李達、陳翰笙等人,與俄國的普列漢諾夫、布哈林等人一樣,堅持這種觀點。他們對社會學所下的定義大體相仿:“社會學是一種科學,研究社會上各種現象及其原則與一切社會制度的學問,且用科學的方法,考察社會是何物,發明一種法則,以支配人間的行動”;“社會學者,社會科學之一,其研究之目的在探求社會進化之原理;其研究之方法,在追溯過去以說明現在,更由現在以逆測將來”;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之構造,社會構造之存在、發展、變革及其相互聯系,分析構成人類社會生活的諸要素,及諸要素的性質、諸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探求社會變革的因果關系和法則,以推知社會進行的方法,預測將來的一種學問”。③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整體及其規律性的。由費孝通主持和指導的中國社會學重建后出版的第一本社會學概論,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下定義:“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的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臺灣省的一些社會學者也持有類似的看法:“社會學是使用科學方法,持守科學態度,以研究人類社會;主要論及社會之構造要素,其起源、發展、成熟與變遷;論述諸社會事象如社會制度、社會系統、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社會運作程序、社會團體等;并想在諸社會事象中尋求或建立普遍性公律、原則、原理等的科學”。⒉側重以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及其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主張這種觀點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主要以孫本文為代表。他深受芝加哥互動學派心理行為理論的影響,認為社會學的各種定義雖沒有什么錯誤,“但或失之抽象,或失之廣泛,或失之含糊,或失之狹隘,似均不能認為適當的定義。比較在目前可認為適當的定義,即是:以社會學研究社會行為的科學”。龍冠海對社會學對象的定義也屬于這一類,認為社會學的主要旨趣“是在社會互動或社會關系中的人及其由此所造成的社會體系,社會團體,與社會組織,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情形”。1979年以后,一些中國社會學學者師承了孫本文和龍冠海關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有的論證說:“社會學是研究人們的社會性行為規律的科學……。因為社會學是綜合地研究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一切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而這些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都是由人們的社會性行為造成的”。因此,“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從本質上說就是關于人們各種社會行為規律的理論”。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學應該著重研究人的社會活動的固定化過程和固定化形式。具體說來,就是要研究個人一定的行為怎樣形成一定的關系,一定的關系怎樣形成一定的制度”。⒊第三種類型的觀點,有代表性的意見有剩余說”、“學科說”、“調查說”、“問題說”和“未定說”等5種。①認為社會學是一門“剩余社會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其他社會科學不研究的“剩余領域”。費孝通在1948出版的《鄉土中國》一書的后記中對“剩余說”作過一番概括:在孔德和斯賓塞這些社會學的早期代表人物那里,所謂社會學不過是“社會現象的總論,把社會學降為和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等社會科學并列的一門學問,并非創立這名稱的早年學者所意想得到的”?,F在的社會學“只是個沒有長成的社會科學的老家。一旦長成了,羽毛豐滿,就可以鬧分家,獨立門戶了”。因此,“譏笑社會學的朋友曾為它造下了個‘剩余社會科學’的綽號……。政治學、經濟學既已獨立,留在‘社會學’領域里的只剩下了些不太受人問津的、雖則并非不重要的社會制度,好像包括家庭婚姻、教育等的生育制度,以及宗教制度等等”?!斑@樣它還是守不住這老家的,沒有長成的還是會長成的。在最近十多年來,這‘剩余領域’又開始分化了”。②認為社會學是“科學群”。于光遠給社會學下了一個兼有“學群說”和“問題說”的界說。他說,社會學是“以研究社會問題為中心的一個科學群。它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群科學,一個科學群”。關于這個科學群的范圍,他認為,除總論外,至少有7個方面是應歸社會學研究的,如: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但有一定影響的因素的研究;從人的分類對社會問題的研究;尚未被其他學科作為對象的某些社會關系的研究;社會生活;社會風尚;社會病理與社會病態;地域性的社會問題等等。此外,可能還有對于許多社會科學都有用的關于社會學的研究方法。③認為社會學是關于社會調查研究的學科。由于社會學是以經驗研究為基礎的,離開社會調查研究便沒有社會學,有的學者抓住這個學科特征,把社會學界定為調查研究的學科。④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問題的。1979年中國學者在重建社會學、論證社會學的必要性時,有一點共識,就是社會主義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因此需要社會學。上面的“剩余說”、“學群說”、“調查說”各種觀點中也多少包含有“問題說”。⑤認為社會學對象現在沒有確定。有的學者認為社會學是一門在發展中尚未成熟的學科,不宜過早地給它劃定研究范圍。上述關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種種不同觀點,都是由于研究者對社會的觀察角度不同造成的。從上述種種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社會,就構成種種不同的社會學理論。社會學的性質科學性孔德認為社會學是一門科學,而且是科學之首,是“科學的皇后”??椎掳焉鐣W看作是“社會物理學”,他認為建立一門“社會的自然科學”是完全可能的。在他看來,社會學的科學性,就是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性和精確性。美國社會學家J。H。特納認為社會學研究應該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客觀的、價值中立的科學活動。持這種統一科學觀的學者認為,社會學要成為一門科學就必須在社會研究中從經驗事實出發,一切理論、命題和概念必須能經受事實的檢驗,而研究過程中則須把事實與價值區別開來,使社會學日臻成熟、更加接近于自然科學的精確科學。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社會學知識的普遍性被認為是當然的,即使目前還未達到此種程度,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終究會得到關于社會的普遍性解釋,以至最終把握社會現象的規律。另外一些人主張社會學是一門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不是“社會的自然科學”。孫本文從“科學是有系統組織而可驗證的正確知識”出發,論證了社會學是一種關于社會行為的有系統組織而可驗證的知識,論證了社會學與自然科學的兩點區分:不能完全采用自然科學的實驗法;不能完全適用統計法。他認為,以數量的精密分析為社會學的標準是不盡正確的。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社會學的科學性,最根本的是能夠在把握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前提下,結合不同民族和地域在文化和歷史上的連續性和特殊性,用科學的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對象的特殊規律性。為了保證社會學的科學性,社會學者越來越認識到必須把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缺乏經驗研究的社會學是空洞、思辨的;而缺乏理論研究的社會學則是盲目、表面的。經過最近數十年的努力,社會學在科學性上,已取得了較大進展?!敖y計控制法”和“模擬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對所研究對象涉及的多個變項的控制等等。價值性社會學能否成為一種價值中立的學科?社會學家應扮演純粹客觀的研究者、還是積極參與者的角色?這也是社會學必須回答的問題??椎聟^分了社會學的理論目標和應用目標。理論目標就是用“純粹理論的態度”或“嚴格的科學態度”去研究社會現象,發現社會現象的自然規律,預測社會現象的發生。這時社會學是價值中立的,社會學者是純研究者。應用目標則是將所得到的預測現象發生的原則應用于社會,指導社會活動。這時社會學則是與價值相關的,社會學家也成為社會的醫生、參謀、策劃者或指導者等等的積極參與者。孫本文持與孔德相同的觀點,也區分了社會學的“純理目標”和“實用目標”。第一種目標即純理的研究,就是“取純粹客觀的科學態度,用純粹客觀的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的社會行為”;第二種目標則“在研究與了解現實生活的利點弊點,而后應用社會學上的原理原則,設法興利除弊”??椎轮?,在西方社會學中主張價值中立的觀點逐漸強化,終于成為社會學的主流。迪爾凱姆主張科學理論的價值只在于能說明或解釋社會組織,而不在于改造社會;V。帕雷托提醒社會學者不要因為個人的宗教、道德、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感情,不去報導“是什么”,而去報導“應當是什么”;韋伯則明確提出了“價值中立”的觀點,強調社會學面對社會現象時應保持價值中立性,但他把“價值中立”限制在認識的領域,在實踐選擇的領域則是與“價值相關”的?!皟r值中立”在韋伯那里大體有兩層含義:①指科學研究的一種規范性原則,即科學家在研究工作中應以科學家的角色,而不以事件參與者的身份出現。這意味著研究社會現象首先作出客觀的因果性考察,即區別事實世界與價值世界、事實描述與價值判斷、“是什么”與“應該是什么”,并把事實作為科學認識的基礎。②作為科學的一種構成性原則,當人們說明社會現象的原因時,必須追溯導致社會現象生成的人的行動動機,亦即需要理解人賦予行動的主觀“意義”,而理解主觀意義就必須借助人們的價值關系。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學研究又是與價值相關的。韋伯的“價值中立”概念與那些主張道德科學有科學基礎的觀點發生尖銳對立,加之這一概念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理解上的分歧,在社會學界內部曾引起曠日持久的激烈爭論。在中國社會學界,有人贊成“價值中立”的提法;有人則主張“實事求是”的提法,認為這種提法既保留了“價值中立”包含的客觀性的要求,又能避免“價值中立”在理解上的分歧和矛盾。綜合性深入認識社會學研究的綜合性,是正確理解這門學科的性質及其在科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的關鍵。社會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說明社會學的綜合性。一些社會學者主張社會學是從人的行動及其互動來研究人類社會的構成和變遷,認為社會行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綜合。社會是人群以特定方式的組合,一切社會現象及其過程都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社會行動即人際互動是溝通的中介,它既涉及作為行動主體的人和群體的主觀方面(生理、心理、意識、情感、動機、愿望、價值觀念等),又涉及行動者所處的客觀環境(自然環境、文化和歷史氛圍等)。這些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不僅為人的實踐行動提供了條件,又對行動的規模和范圍構成了限制。正是在這些社會行動的基礎上,出現了各種紛繁復雜和變動不居的社會現象及其過程。社會學通過社會行動研究社會的構成和變遷,對象本身就決定了這一研究必須集主觀―客觀、靜態―動態、微觀―宏觀考察于一身的多維綜合的特點。一些社會學者側重從社會學兼有多種學科的特點、涉及廣泛的范圍上來看待社會學的綜合性。他們認為社會學不同于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法學等單科性社會科學,它全面廣泛地涉及表現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層次上的各種人際互動關系,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方面都以不同方式發生聯系。因此,它要借助各門社會科學的知識內容,但又不像它們那樣,只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研究社會系統的某個領域、方面。相對于其他各門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和知識內容而言,社會學研究具有綜合性。社會學研究社會現象時,總是聯系多種相關的社會因素、聯系社會的整體進行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考察。社會學的框架社會學的框架是指社會學的總體框架和理論框架,弄清楚這兩個框架,也就掌握了社會學的大體的范圍和內容。總體框架社會學自誕生以來,關于總體框架的看法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混合法等,最基本的是二分法,其他的分類都是二分法的變形或發展??椎略凇秾嵶C哲學教程》中,首先將社會學區分為靜態社會學(研究社會秩序)和動態社會學(研究社會進步)兩部分。沃德在20世紀初出版的《純理社會學》中,將社會學分為純理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純理社會學吸取了孔德的思想,把靜的社會現象問題和動的社會現象問題與社會勢力問題擺在一起;應用社會學則研究社會改進的現象問題。索羅金在30年代把社會學劃分為普通社會學和特殊社會學,前者研究社會現象的共同性與共同關系,后者研究社會現象與社會現象間的特殊性和特殊關系。特殊社會學實際上是分科社會學。有的社會學家則把社會學分為宏觀社會學和微觀社會學,前者側重研究社會整體結構功能,后者研究個人、小群體及行動。維澤在《系統社會學》一書中把社會學分成三部分:歷史社會學(研究社會生活的歷史進程);哲學社會學(研究由社會養成的內心勢力的最后意義,及意識的力量);系統社會學(根據實際與實驗,作社會現象的系統研究)。影響較大的是孔德、沃德和索羅金的三種二分法,后世學者大多是在他們的分類方法基礎上加以修正和補充的。具體方式有下述幾種。分層法以三種二分法中的一種為基礎,依次排為若干層。孫本文的總體框架就屬此種。⒈純理社會學:研究社會學理。①普通社會學:Ⅰ。社會靜學,Ⅱ。社會動學。②特殊社會學:Ⅰ。地理社會學;Ⅱ。生物社會學;Ⅲ。心理社會學;Ⅳ。文化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又包括:a。政治社會學;b。經濟社會學;c。宗教社會學;d。法理社會學;e。藝術社會學等)。⒉應用社會學:研究社會學理應用于社會各部分,以期改進。①農村社會學;②都市社會學;③教育社會學;④犯罪社會學;⑤社會工作,等等。⒊歷史社會學:研究過去社會生活的陳跡。⒋社會學方法論:討論如何研究社會行為現象的方法。中國社會學重建后提出的一種三分法是:第一個層次,研究社會整體結構的基礎理論;第二個層次,研究社會分體結構的分支社會學;第三個層次,對具體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并列法將上述三種中的幾種或全部并列起來。龍冠海的分類就采用上述方法。第一種,以社會學所探究的現象的性質為根據,劃為社會靜學和社會動學兩部門;第二種,以社會學研究的目的為根據,分為理論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兩部門;第三種,以社會學的研究主題為根據,分為普通社會學和特殊社會學。有的中國社會學者還提出4類劃分方法:①根據研究現象的狀態,分為靜態和動態社會學;②根據研究現象的規模,分為宏觀和微觀社會學;③根據研究的層次,分為一般和部門社會學;④根據研究的目的,分為理論和應用社會學。擇一法從上述三種二分法中選擇一種作為主要理論框架。有選擇“普通社會學”和“特殊社會學”的,也有選擇“理論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的,但對每部分所包含內容的解釋卻很不相同。理論框架社會學的理論框架主要指總體框架中理論社會學或普通社會學的體系。孫本文采用社會學史上傳統的動靜二分法,并以社會行為為基本出發點和主線,構成一個較合邏輯的社會學理論體系。其中,靜的方面的研究包括:①社會行為的要素問題:地理要素;生理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②社會行為的過程問題:接觸與互動;暗示與模仿;競爭與沖突;順應與同化;合作與互助。③社會行為的組織問題:行為規則、制度、組織;社會解組。④社會行為的控制問題:有計劃控制;無計劃控制。動的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關于社會行為的變遷問題:異常變遷;非常變遷;變遷障礙;社會進步。美國社會學家A。英克爾斯依據美國社會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列出如下一種三分的框架:⒈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①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②個人的人格;③人群(包括民族和階級);④社區,即城市的和農村的;⑤社團和組織;⑥人口;⑦社會。⒉社會基本制度:①家庭和親屬;②經濟的;③政治的和法律的;④宗教的;⑤教育的和科學的;⑥娛樂和福利;⑦美學的和表現的。⒊基本的社會過程:①分化和分層;②合作,調解,同化;③社會沖突(包括革命和戰爭);④聯絡(包括意見的形成、表達和變化);⑤社會化和教育;⑥社會評價;⑦社會控制;⑧社會過失(犯罪、自殺,等等);⑨社會整合;⑩社會變遷。英國社會學家T。B。博特莫爾將理論社會學分為:⒈人口和社會群體:①人口與社會;②社會群體的類型。⒉社會制度:①社會結構,社會和文明;②經濟制度;③政治制度;④家庭和親屬;⑤社會分層。⒊行為規范:①社會生活中的勢力;②習俗和輿論;③宗教和道德;④法律;⑤教育。⒋社會變遷:①變遷,發展,進步;②社會變遷的要素。此外,還有從不同視角構建這門學科的理論體系的。英國社會學家T。比爾頓等人按照社會生活不同的形式,將理論社會學分為9個組成部分:①不平等的類型;②服從的形式;③權力和政治;④家庭;⑤社會中的性的分化;⑥教育;⑦工作;⑧信仰系統;⑨偏離行為。中國社會學家大體用兩種方式來處理他們的社會學理論框架。第一種是并列式,即將社會學歷史地形成的內容加以并列。例如,有的學者將社會學理論分為14個方面:社會學的對象;社會及其發展的條件;人的社會化;初級社會群體;社會組織;階級與階層;社會制度;社會控制;社區;社會變遷;社會現代化;社會問題;社會工作;社會學研究方法。第二種是分塊式。①二塊式。有的學者以社會關系為中心概念,把社會學理論分成社會學論和社會論。前者回答社會學是什么,包括社會學的性質和對象;后者回答社會是什么及怎樣發展,包括社會構成、社會系統、社會變遷與發展。②三塊式。有的學者以社會行為為基礎,把社會學理論分為三部分:社會結構(社會、社會中的個人、家庭、基本群體、社會組織、社會階級和社會分層、社區);社會行為(社會行為規范、社會行為方式、離軌與犯罪);社會變遷(包括社會計劃與社會指標)。有的學者則把社會學理論框架分為三論:社會元素論;社會組合論;社會系統論。③四塊式。有的學者以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規律性為主線,把社會學理論分成四部分:社會運行的基本類型;對社會良性運行規律性作正向研究的內容(人的社會化、社會角色、社會互動、基本群體、社會組織、社會階級和社會分層、社會制度、社區、社會變遷);對社會良性運行規律性作反向研究的內容(社會問題、越軌行為、社會控制等);探討社會運行的方法和手段(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指標及其體系)。④五塊式。有的學者把社會學理論分成五部分:社會的本質和結構;社會的運轉和變遷機理;個人、群體和社會;社會生活及其方式;社會管理。社會學的功能社會學是人類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強有力工具。有的社會學者把社會學的功能概括為3個方面:①描述功能。這是指社會學使用科學的方法,客觀而忠實地記錄、搜集和整理關于社會現象及其過程的信息,為深入地認識和有效地管理社會提供可靠的感性經驗資料。雖然其他社會科學都以不同的形式傳輸各種專門的社會信息,但社會學學科特征決定了它向人們傳輸的社會信息是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具體說,社會學在描述社會現象方面既有定性又有定量,它可以及時向人們提供相對說來真實可靠和有效的社會信息。②解釋功能。這是指社會學研究過程借助概念、范疇進行理論抽象,將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資料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對社會現象的形成、發展及其過程作出科學的解釋。它包括對社會現象進行客觀的因果性考察和人的社會行動動機的意義理解。如果說描述功能只是告訴人們“是什么”、“怎么樣”;那么解釋功能就是進一步告訴人們“為什么”。社會學的解釋功能是社會學理論綜合能力的表現。③預測功能。進行社會預測是前兩種功能的進一步運用。當社會學用經驗研究法把社會事實描述出來,再加以理論解釋以后,實際上就已經掌握了各變項之間的相關關系及相關程度。既然可以將需要了解的事物的規模、水平或速度精確地測量出來,當然就會知道受它影響的相關事物將如何變化。雖然這種預測還沒有達到自然科學的水平,但在社會科學中,社會學還是走在前面的。社會學的功能是向人類提供科學的社會知識,告訴人們社會和社會過程是什么、為什么、將要怎樣變化,使人們的社會行動更加自覺。它的目的是維護和改善現存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化。社會學研究的前提是從既成的社會事實出發,描述它的狀況,找出它的原因,預測未來的變化。它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對科學地管理社會和制訂正確的社會政策提供有根據的、經過論證的實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