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左權、羅炳輝、彭雪楓、葉挺不犧牲,55年他們能授什么軍銜?因為他們都是八路軍新四軍的著名戰將

熱心網友

葉挺將軍如果不是在出獄后在飛往延安途中飛機失事殉國,55年授銜時能評元帥軍銜,他是北伐名將,當年的“ 鐵軍”名震天下。他的資歷和威望讓國民黨軍隊很多資深將領很是欽佩,并且和葉挺私交不錯。但葉挺將軍在廣州起義失敗后曾長期脫黨,抗戰全面爆發組建“新四軍”時,葉挺雖然是軍長,但那時他還是黨外人士,如果他不是因為飛機失事而英年早逝的話,憑他的軍事才華和深厚的資歷及軍中威望,評元帥是沒問題的。左權將軍19歲離開家鄉,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在黃埔期間結識陳賡大將經周恩來介紹加入共產黨。畢業后先后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軍事,并和劉伯承元帥因志趣相同結下深厚友誼。在我軍的高級將領中受過中、俄兩國高級軍事院校教育的左權是為數不多中的一個。1930年回國后回到中央蘇區先后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新12軍軍長、第5軍團第15軍軍長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第一局局長,林彪的紅一軍團任參謀長。協助林彪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始終戰斗在第一線,參加長征走過雪山草地抵達延安。抗日戰爭爆發后,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當時的參謀長是葉劍英,但左權的軍事才華無疑要高于葉劍英,左權任副參謀長的內在原因是,他被延安的“肅反”專家,大王八蛋康生以“莫須有”的罪名定下一個背著留黨察看處分的“托派嫌疑分子”!因為左權在留蘇期間,成績優異,為人正派高尚,因看不慣王明的工作路線引起王明的極端不滿。30年左權回國到蘇區后招致了王明于1931年在黨內取得大權后的舊帳清算,左權成為當時蘇區肅反擴大化首當其沖的受害者,1932年被撤銷紅15軍軍長兼政委之職,并被給予留黨察看的處分。此后雖經左權多次申訴,王明始終沒有撤銷給他的處分。抗戰爆發后,左權因為這些原因只有屈尊為副參謀長。他殉國的情況是這樣的:1942年5月25日。天剛亮,數萬名日軍精銳部隊將八路軍總部包圍于遼縣麻田以東的南艾鋪一帶。被圍的還有:野戰政治部、后勤部等機關數千人。彭德懷和左權立即召開了一個簡短會議,果斷決定分路突圍、各自為戰。左權堅決要求由自己擔任掩護和斷后,以及帶領總直機關、北方局機關及北方局黨校突圍的重任。  三次放棄生的機會  撤退時,總部警衛連要護送左權先走,被他一口回絕。  “左參謀長和我們在一起”的消息迅速在突圍人員中傳開,沒有作戰經驗的機關干部們信心倍增。在左權的指揮下,突圍的速度快了許多。  在通過第三道封鎖線時,已完成護衛彭總突圍任務的總部直屬部隊連長唐萬成率部返回專程接應左權。但左權一口回絕,并嚴令他原路返回保護好總部首長,唐只好遵命。  其時左權正為幾件事焦急:一是清點人員時發現,挑文件的同志沒有到,他已令貼身衛士郭樹保去尋找,尚無消息;二是機要科的部分同志還沒有沖出去,丟了文件就是丟了總部的機密,有一個機要員落入敵手,我方密碼就有可能被日軍破譯;三是敵包圍圈內尚有一些北方局機關、黨校、新華社等單位的同志。  左權率最后一批同志沖到距十字嶺頂峰十幾米處時,一顆炮彈在他身旁爆炸,飛濺的泥土劈頭蓋臉揚了他一身。他連腰都沒彎一下,站在高地上一直大聲喊著指揮突圍,完全將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第二顆炮彈又向他射來,他的喊聲戛然而止。硝煙過后,山口處他的身影不見了!而他當時所帶領的同志都因他的囑咐而安全突圍。  山河失色大地舉哀  發現和處理左權遺體的是3名北方局黨校的青年學生。他們在突圍時看見了犧牲的左權將軍,極為驚異悲憤。左權的左額、胸部、腿部都為日軍彈片擊中,鮮血涂地。他上身穿灰斜紋布軍夏裝,前胸有兩個口袋,腰束寬皮帶,打著整齊的綁腿,腳上是布鞋,右手緊握著一把左輪手槍。他們將左權的手槍取下,將遺體抬至一處荊棘叢中,拿一床軍被蓋好,又遮蓋一些樹枝。他們突出去后在一個村子里找到彭總,告之左參謀長已壯烈犧牲,并呈上跟隨左權多年的左輪手槍,彭總難過得沒有轉身更沒有接槍……  敵人退出后,總部警衛連指導員帶戰士登上十字嶺,買了附近老鄉的棺木,找到了將軍的遺體并就地掩埋。沒曾想敵人又回來了,他們截獲到我方“左權失蹤”的電報,在十字嶺到處挖、找,終于挖出了左權的棺木,打開后給遺體照了像,登在了敵偽報紙上。敵人的暴行一時間讓山河失色,大地舉哀,復仇的呼聲響徹華北。在8年抗戰中,左權將軍是八路軍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55年授軍銜時,以左權的軍事才能和資歷應該授大將軍銜。彭雪楓出生于鎮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里。家庭的貧困和當時中國“散兵土匪交會之所,貪污土劣競勝之場”的悲慘境地,造就了他強烈的愛國思想,磨煉了他不畏強暴、勇于反抗的優秀品質。1918年,開始在鎮平縣高等小學讀書,因經濟困窘,1922年秋小學畢業即被迫失學。他背井離鄉,投奔遠在天津教書的伯父彭延慶,開始在南開中學讀書。1923年,幸獲當時在馮玉祥部任職的族叔彭禹廷的鐘愛,每月供給他三元五角錢的飯費,才得以離津赴京,就讀于陸軍第十六混成旅軍官子弟學校。他一面放哨,一面偷偷讀書。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央紅軍進行的歷次戰斗中,他無役不從,每次都披堅執銳,身先士卒,且多次擔任先鋒部隊的指揮員。1936年秋被派往太原等地,做團結各界愛國人士、聯合閻錫山抗日的統一戰線工作。  1938年6月,彭雪楓同志受黨中央之命,于年初由山西臨汾來到了河南確山縣的竹溝鎮,從各方面積極地展開建立抗日武裝和挺進豫東敵后的準備工作。  彭雪楓同志到達竹溝后,在當時駐武漢的周恩來副主席和河南省委的直接領導下,參加籌劃中原敵后的抗日工作。他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就把軍事工作和統戰工作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遵照中央指示,彭雪楓同志將竹溝八團留守處重新進行編組。9月30日,新四軍游擊支隊在彭雪楓同志的率領下,踏上了向敵后進軍的征途。進抵竇樓時,駐淮陽東北戴集的日軍騎兵突然發動進攻。彭雪楓鎮定自若地指揮部隊分三路向敵人迂回包圍,敵見勢不妙,乘馬拖尸狼狽逃竄,指揮官林津少尉被擊斃。  11月24日,游擊支隊一夜行軍百余里,突然進入杞縣,到達板木集,出敵意料地接連突襲杞縣邢口、姜樓、大魏店、祁樓等據點,消滅敵人一部,繳獲長短槍數百支。同時,又揮師襲擊了盤踞在睢縣西陵寺的偽軍馬培善部,并在睢縣西北于廂鋪地區全殲第一區偽軍300余人。  1939年元旦,日軍突然占領了鹿邑城,另一部敵人數千人向亳縣進犯,并把觸角伸到了亳縣以北的蘆家廟。彭雪楓當機立斷,命令滕海清同志率二大隊三個連,主動出擊,一舉攻克蘆家廟,將敵先頭部隊偽豫東“剿共”軍第一支隊崔華山部五百余人全部消滅,迫使進犯鹿邑之敵倉皇撤回商丘。張愛萍同志帶領一部分干部,也在這里加強原西北軍退伍軍官、國民黨鹿邑縣縣長魏鳳樓的工作,建立了十分融洽的統戰關系。  1941年1月6日,國民黨制造了皖南事變。14日中央電令:“蘇北、山東迅即準備,待命殲滅韓德勤、沈宏烈,華北各部須遵前令,提前準備機動部隊,準備對付最嚴重的事變。”  1941年1月20日,中央軍委宣布新四軍領導干部的任務,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同志任師長兼政委。從1938年10月到1941年4月,在兩年半時間里,彭雪楓同其他領導同志一起,經過艱苦努力和無數次的戰斗,在豫東皖北的敵人后方,拯救了人民,收復了失地,創建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  彭雪楓決定成立一個騎兵團。他率先把自己的駿馬送去,并號召各級干部,把自己的坐騎也送去。騎兵團終于成立了。  1941年11月中旬,日軍在“掃蕩”山東根據地后,又將矛頭轉向我淮北抗日根據地。為了粉碎頑固派東西對進、合擊我軍之計劃,經軍部批準,由彭雪楓師長和鄧子恢政委統一指揮四師及二師、三師各一部,于3月17日發起對山子頭的攻擊,經一夜激戰,于18日上午結束戰斗。此役全殲頑軍韓德勤總指揮部及獨立第六旅、保安第三縱隊全部,生俘韓德勤以下官兵千余人,擊斃專員王光夏、旅長李仲寰以下數百人,嚇得已經越過津浦路妄圖夾擊我軍的王仲廉會同八十九軍倉皇竄回路西。  1944年春,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河南。夏邑和永城之間的八里莊,為土頑二十八支隊李光明部所駐守。李匪早就勾結敵偽,作惡多端,為根據地人民所切齒痛恨。我軍西進以來,他為了阻止我軍前進,重新修筑了圍寨和碉堡,加固了防御設施。為了消滅該敵,拔除這個毒瘤,打好這關鍵性一仗,彭雪楓同志在戰前作了周密部署,并親自作了動員。9月10日夜,主攻部隊二十五團將八里莊包圍,在炮火和機槍火力掩護下,迅速突入圩寨,將大圩子全部占領,殘敵竄入小圩頑抗。拂曉時守敵突圍,被我預伏之騎兵團將敵全部消滅在八里莊和小樓子之間的開闊地帶內。司令李光明被俘虜。此時,彭師長站在圍寨上觀察與指揮戰斗,突然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  1945年2月,延安舉行彭雪楓追悼大會,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等參加了追悼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挽聯是:  為民族,為群眾,二十年奮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國;  打日本,打漢奸,千百萬同胞自由平等,澤被長淮。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彭德懷、陳毅共挽的挽聯是:  二十年艱難事業,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貞,是共產黨人好榜樣;千萬里破碎河山,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悼英雄。  斯人斯事 彭雪楓的“三寶”  有一首歌謠唱的是:“彭師長有‘三寶’,拂曉劇團、騎兵團,還有一張《拂曉報》。”  先說騎兵團。1941年,彭雪楓率部在肖縣、永城一帶抗敵。他的部隊遇到日軍在商丘的一個騎兵團,損失不小。于是彭雪楓決定在新四軍中建立騎兵團。他本人首先獻出自己的坐騎——“白青馬”,成為騎兵團的第一匹戰馬,此后又到各地征集戰馬。經過四個月的組建,一支威武的騎兵隊伍在洪澤縣成立了。一次攻打日偽軍據點,睡夢中的偽軍聽到騎兵的沖鋒號聲,連褲子都來不及穿便忙于逃命。  第二件“寶”是《拂曉報》。從1938年創刊到1945年抗戰勝利,這張報紙與新四軍一起經歷了血的洗禮。彭雪楓在發刊詞中寫道:“為什么要取名為《拂曉報》呢,因為拂曉代表朝氣、希望、革命、勇進、有為。軍人們要在拂曉出發,志士們拂曉奮起,要聞雞起舞了。”毛澤東在一次給新四軍軍部的復信中說:“《拂曉報》看了幾期,報紙辦得好。祝同志們繼續努力、作出更好的成績。”  拂曉劇團也是彭雪楓鐘愛的一“寶”,是當年淮北抗日前線的一枝花,它名揚新四軍內外。劇團經常宣傳抗日軍民的英雄事跡。1939年劉少奇和徐海東來淮北,拂曉劇團突擊排演了一出“徐大將軍粉碎日寇掃蕩”的京劇。扮演徐海東的小演員,一身八路軍打扮,戰刀拖地,三蹦兩蹦,高揚童聲,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念白道:“我乃徐海東是也,湖北人氏,窯工出身……”惹得臺下笑聲一片,徐海東自己也笑得前俯后仰。雪楓將軍是一位才華出眾的軍事將才,周恩來早在延安時期曾說過比較喜歡兩位知識分子將領,一個是陳賡,另一個就是彭雪楓,彭雪楓將軍不但在紅軍時期就展露出出眾的軍事才華,而到新四軍后更是把這樣的才華發揮到極致,他在皖和豫創建的根據地達到25個縣,是華東的新四軍和八路軍創建根據地和建立抗日武裝最多的,可惜的是彭雪楓將軍壯志未酬身先死。如果評軍銜的話,他應該是大將。最次也要是上將。羅炳輝將軍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1897年12月22日誕生在云南鎮雄(今屬彝良縣),早年參加討袁護國之役,后追隨孫中山,參加北伐戰爭,以戰功顯赫和操守極嚴馳譽行伍之中。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領導吉安起義,歷任紅軍獨立團團長、旅長、紅十二軍軍長兼福建軍區司令員、紅九軍團軍團長,參與指揮了中央革命根據地五次反“圍剿”,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中,他歷任八路軍副參謀長、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第五支隊司令員、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第五支隊司令員、第二師副師長、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杰出的歷史貢獻。  參與籌劃華中抗戰,開展軍事統戰工作  1937年12月,羅炳輝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到駐武漢辦事處,協助周恩來和葉劍英做軍事工作和統戰工作。他們夜以繼日地對全國和華中戰場作精細研討,協調處理與國民黨軍政當局相關事宜,指導新四軍在敵后的部署和展開。  羅炳輝久歷戎行,在軍界有很大影響。1938年2月,蔣介石調由云南部隊改編的第六十軍戍衛武漢。羅炳輝成功地進行了對軍長盧漢、一八四師師長張沖及團長潘朔端等中下級軍官的統戰工作。蔣介石召見盧漢,說:“聽說共產黨有人在你們部隊活動,是真的嗎?他們是有政治中心的,這很危險!”不久,蔣突然宣布改調該軍去前線作戰,連陳誠都感到為難。蔣介石的狹隘和奸險,使六十軍將士受到了深刻教育。后來,潘朔端和盧漢先后率部起義,張沖去延安參加了革命。  在武漢,羅炳輝總是一身灰布軍裝,打著綁腿,與國民黨高官的奢靡之風,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一次集會上,一個國民黨將軍語含譏諷地說:“羅將軍堂堂紅軍軍團長、八路軍副參謀長,怎么穿得如此寒酸?”羅炳輝正色答道:“淪陷區父老水深火熱,前敵將士缺衣少餉,我這一身夠闊氣了!我們共產黨可不準吞兵餉、喝兵血啊!”他在許多場合,都以共產黨人的艱苦樸素和凜然正氣,擴大了黨的影響。  羅炳輝和董必武主持了在中南地區為延安抗大、陜北公學招生工作,逐人面試談話考察。一批批進步青年懷揣由董、羅簽名的介紹信,奔赴延安。  指揮攻勢作戰,改變茅山戰局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后,羅炳輝調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是陳毅),1939年1月抵達江蘇茅山。茅山地區處京(南京)、滬、杭三角地帶,城鎮密布,交通發達。在此之前,日偽軍密筑據點,將該地區分割成零星的棋盤狀小塊,以“攻防并用”戰術,逼迫新四軍退出京鎮地區。一支隊回旋空間狹窄,被迫南移。  羅炳輝和陳毅這一對在紅軍時代就配合默契的老搭檔,經周密謀劃,成功地指揮了東灣、延陵戰斗和對淳化、高資的襲擊,摧毀了一大批敵據點。迫使日軍放棄延陵、茅麓、導墅橋等重要據點,向鐵路和公路線上收縮。茅山戰局大為改觀。至4月,又分兵控制了揚中和江北大橋地區,為新四軍向蘇北發展創造了條件。  點然抗日烽火,打開皖東局面  為貫徹周恩來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的“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在陣地”戰略方針,羅炳輝隨葉挺軍長北渡長江。7月1日,新四軍第五支隊在定遠縣藕塘安子集成立,羅炳輝任司令員。第五支隊是中共獨立自主建立的武裝,不但得不到國民黨當局承認,沒有絲毫軍械薪餉補給,還被誣指為“匪”、“逆”。它從成立之日起,就面臨著同時與日、偽、國民黨反共頑固派三方作戰的嚴峻態勢。  津浦路東揚州、儀征、天長、高郵、盱眙、嘉山、來安、六合8縣市,跨蘇皖兩省,扼津浦鐵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羅炳輝指揮各部在廣大區域里勇猛穿插,打擊日偽,宣傳中共主張,發動民眾抗日。路東與日軍盤踞的南京僅一江之隔,第五支隊在敵寇的“臥榻之側”點燃起抗日烽火。  日軍為確保津浦鐵路,以重兵占領來安城,向路東插進了一個巨大的楔子。羅炳輝9月3日指揮攻打來安,激戰三晝夜,收復該城。日軍不甘失敗,11月21日再占來安。羅炳輝指揮二打來安,派小部隊乘黑夜拆城墻入城,內外夾攻,日軍不支,狼狽逃回滁縣。來安再次收復,萬眾歡騰,皖東局面由是打開。  指揮路西反頑,馳援半塔保衛戰,創建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  第一次反共高潮掀起后,1940年2月,國民黨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部桂系向皖東津浦路西發動大規模進攻。羅炳輝率主力西征,3月11日夜強攻滁縣施集,全殲頑敵。然后向西橫掃,在大橋重創頑敵,并乘勝襲取定遠城。  羅炳輝在路西作戰,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乘路東空虛,驅10個團1萬余兵力向路東中心區半塔進犯。支隊留守人員在鄧子恢、周駿鳴等指揮下,激戰七晝夜,守住了半塔。羅炳輝率部星夜兼程東援。韓德勤恐遭覆滅,下令后撤,但為時已晚。羅炳輝指揮4路追擊,予韓頑以重創。陳毅評價此役的戰略意義說:“在華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黃橋。”  4月上旬,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移駐半塔地區。淮南抗日根據地建設蓬勃開展,蘇皖13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先后成立。5月下旬,日偽軍再占來安城。5月30日羅炳輝指揮三打來安,午夜突入城內,敵據守高屋和據點頑強抵抗。羅炳輝組織火攻,日偽軍被燒得狼奔豕突。次日,日軍從滁縣大批增兵來安,進城后閉城門不出,入夜鳴槍炮壯膽。羅炳輝卻揮師遠舉,分兵多路,猛撲滁縣城和津浦鐵路線上的烏衣鎮、擔子街、沙河集、張八嶺、嘉山集等日偽軍據點,百里鐵路線上徹夜槍炮聲不斷,火光綿延,新四軍軍威大振。  北出三河,開辟淮寶地區  為徹底粉碎韓德勤和李品仙東西夾擊皖東根據地的圖謀,羅炳輝率部開辟淮寶。該地區北倚淮陰,南控三河,為“蘇北糧倉”。封建迷信兼自衛組織小刀會,有十數萬之眾,被韓德勤收買控制。8月2日,羅炳輝指揮夜渡三河,占領新集,立足未穩,小刀會數千人在吞服“神咒”、“佛沙”等麻醉品后,個個袒胸露腹,腰系寫滿咒語的紅兜肚,斜挎黃色符帶,揮舞著大刀長矛,吶喊著“老祖保佑!刀槍不入!”以蠻猛猖狂之勢殺向新集。新四軍被迫反擊,小刀會傷亡數十,其余后逃。氣憤的機槍手還要追射,羅炳輝喝令:“停止射擊!不要傷害受騙群眾!”  羅炳輝派代表與小刀會首領談判,對方拒絕言和,并欺騙會眾說:“新四軍里有‘活佛’(劉少奇化名‘胡服’的諧音),又有‘羅漢’(指羅炳輝),神咒才一時失靈的。”氣焰仍極囂張。羅炳輝指揮大小戰斗十數次,至月底平息了小刀會。  開辟淮寶,是發展華中的一著妙棋。因為淮寶不僅是膏腴之地,而且還把淮北、淮南、淮海、蘇中、鹽阜幾塊抗日根據地聯系在了一起,改變了整個華中戰局。  津浦路東反“掃蕩”,游擊戰爭顯神威  日軍華中派遣軍早就策劃“掃蕩”路東,偵知羅炳輝北出淮寶,后方空虛,急調熊谷師團、巖松師團、鈴木部隊和偽軍共萬余人并飛機24架,以來安、六合、天長、高郵、明光、五河、張八嶺7個據點為依托,大舉進犯皖東。羅炳輝聞報,率主力火速返回皖東。日偽軍從9月6日起,在飛機配合下,分兵十幾路縱橫“掃蕩”,只要有一路發現新四軍,就能迅速合圍。日軍謀劃不可謂不嚴密,然而,在人民戰爭和游擊專家羅炳輝的面前,他們處處撲空,連新四軍的影子都找不到。  在根據地人民支持下,羅炳輝指揮部隊時分時合,時戰時走,在日偽密集的萬軍陣中迂回穿插,有時幾乎與日軍并肩而行,而敵渾然不覺。羅炳輝命令嚴懲漢奸,以堵塞敵人耳目;堅壁清野,以制造敵軍困難;小部出擊,以主力猛擊其側后;速戰速退,以避開敵人合圍;時而奔襲,時而隱伏,作戰75次,殲敵600余人。日本軍事專家精心設計為期一個月的大“掃蕩”,只勉強支撐12天便草草收場。  創建華中最穩固的根據地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在蘇北重建,全軍共9萬余人。由第四、第五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及地方武裝組建的第二師有2。5萬人。羅炳輝雄姿英發,指揮裕如,二師各部經1941年4月天(長)儀(征)揚(州)對敵偽連續作戰,6月謝家圩子戰斗,7月寶應縣林家碼頭伏擊戰,8月攻擊泗陽城,10月協同三師黃克誠部會攻陳道口,11月津浦路西反頑、戰大橋、戰新張家、戰赫郎廟,12月開辟江(浦)全(椒),建立與七師的5條秘密交通線;1942年1月定(遠)鳳(陽)懷(遠)地區反“掃蕩”,4月戰高莊、戰杞崗,7月破襲鐵路交通線,9月淮泗反“掃蕩”,10月戰藕塘,11月到12月路西反“掃蕩”;1943年3月配合四師彭雪楓部反頑作戰,6月攻克謝家集,收復揚州、儀征所屬20余鄉;8月襲擊日軍第六十一師團于八百橋和雷官,血戰六合桂子山等戰役戰斗,都打出了威風。  因為淮南根據地最為穩固,新四軍軍部和中共中央華中局于1943年1月從蘇北遷二師師部駐地盱眙縣黃花塘,直到抗戰勝利。  攻不破的“羅炳輝防線”  中共為改善國共兩黨關系作了多方努力。1942年12月,日軍進攻李品仙部和豫南湯恩伯部,新四軍主動出援:二師羅炳輝部和七師傅秋濤部在淮南鐵路擊日軍后路,五師李先念部發動平漢鐵路破襲戰,迫使日軍撤退。1943年2月,日軍圍攻韓德勤部,新四軍擊敵以援,羅炳輝部以奇襲攻入淮陰城,使日軍全線震撼。  但是,蔣介石卻再次發動反共高潮。10月29日桂頑主力進犯路西五尖山。羅炳輝命令示敵以弱。桂頑見新四軍槍聲稀落,愈加猖狂,輪番猛沖。羅炳輝手舉望遠鏡靜穆觀察,一個多小時不言不動,如一尊石像一般。當他看到敵后方開始運傷員時,炸雷似地斷喝一聲:“敵人要跑!”下令總反攻。桂頑連做夢也沒想到新四軍有這樣多的兵力和這樣強大的火器配置!全線潰逃。此后,桂頑軍中談羅色變,稱五尖山一帶是“羅炳輝防線”。其實“羅炳輝防線”豈止這一處!在此后1944年11月占雞崗戰斗,1945年4月黃疃廟戰斗,7月白龍廠、林家廟戰斗中,桂頑的每一次軍事進攻,都在二師兼淮南軍區軍民聯防的銅墻鐵壁面前,撞得粉碎。  培養優秀軍政人才  羅炳輝治軍極嚴。他常說:“戰場乃立尸之地。平時寬容,戰時就要付出血的代價。”他提出:“要練得眼珠子淌汗!(指累得流淚)”他因地制宜制訂練兵方法,野外操練設置“五大障礙”:獨木橋、短墻、鐵絲網、水溝、壕塹。個人必須掌握“五大技術”:射擊、投彈、拼刺、劈刀、土工作業。羅炳輝是著名的神槍手,槍響鳥落是他的一手絕技。他經常組織大比武、大會操。他要求指揮員善于謀略,熟練掌握麻雀戰、回旋打圈、狙擊技術、化零為整和化整為零、改造地形、埋伏、摸哨、誘敵、打援等游擊戰術。要求靈活掌握,講求實效,絕不允許搞花架子。  羅炳輝撰寫的《指揮員熟用手冊》、《碉堡作戰》、《村落作戰》、《民兵戰術》、《關于三角式據點構筑和守備之要領》、《幾打幾不打》,豐富了無產階級軍事理論寶庫。  每次新任命基層指揮員,羅炳輝都要把他們帶在身邊,言傳身教。黑夜行軍走出幾十里,他會突然考問:“過了幾條河?幾座橋?經過哪些村莊?現在在什么位置?這里敵情、民情、地方政權情形如何?如果遇敵伏擊,給你一個營,你怎么打?給你一個連,你怎么打?怎樣利用地形?怎樣配置火力?怎樣安全撤出戰斗?”由于他要求極為嚴格,在新四軍中,“二師出干部”是出名的。  愛民、愛兵的典范  每逢農忙季節、水旱災荒或冬天大雪封門,羅炳輝就集合指戰員,說:“大家知道,人民群眾是革命軍隊的母親。現在,母親有了困難,需要我們的幫助。我請同志們立刻到母親那里去,去盡孝道。”他經常檢查部隊紀律,了解地方干部作風,堅決打擊歪風邪氣。人民衷心愛戴他,稱他“羅青天”。一個堪稱經典的場景是:他每到一處,群眾就奔走相告“羅司令來了!”他的身上扒滿了兒童。令日偽頑聞風喪膽的怒目金剛,此刻,成了笑呵呵的彌勒佛。  羅炳輝關心戰士的飲食、冷暖、戰時安危,熟知每一個勇敢戰士的家庭情況和本人特點。他常說:“一將成名萬骨枯。真正偉大的,是戰士!”戰士們都說:“打起仗來,前方有羅師長,后方有宮部長(指衛生部部長宮乃泉),我們什么都不怕!”軍中知識分子干部大都是他的好朋友。  將星殞落,豐碑永存  1945年10月羅炳輝率部北上山東,轉戰魯南,1946年6月21日病逝,終年49歲。29日蘇皖邊區政府發布政令,將安徽省天長縣改名為“炳輝縣”。1950年,陳毅主持在山東臨沂為羅炳輝重建陵墓,朱德題辭:“炳輝同志紀念,革命到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萬古長存”。劉少奇題辭:“炳輝同志千古,志在革命,功在人民”。周恩來題辭:“人民的功臣羅炳輝同志不朽”。1997年羅炳輝誕辰100周年,江澤民題辭:“人民功臣羅炳輝將軍80年代初我國拍攝的故事片《從奴隸到將軍》就是描寫羅炳輝將軍的成長經歷,但羅炳輝將軍因病早逝,如果評軍銜的話,應該是上將軍銜。

熱心網友

葉挺、左權評軍銜的話,應該是元帥;彭雪楓、羅炳輝應該是大將。

熱心網友

葉挺評軍銜的話.應該是元帥,左權.彭雪楓應該是大將.羅炳輝是上將

熱心網友

元帥,大將。。。但不一定啊,如果人太多的話只能給將軍了

熱心網友

我也認為葉挺和左權可能會是元帥。

熱心網友

也不一定是好事,還是犧牲了好.不會被整死或弄個篡襠奪權的罪名.

熱心網友

元帥一級有得爭。

熱心網友

左權和葉挺弄個元帥是絕對不成問題的..而中間那2位就不了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