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現在河南開封),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他。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  蘇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父子三人合稱“三蘇”,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國滅亡的時代背景(幻燈)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 韓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溫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陽予秦  ②秦滅六國時間  前230年滅韓  前225年滅魏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滅趙、滅燕  前221年滅齊  ③六國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被趙將李牧擊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戰國時代由于生產方式的變化,各諸侯國都開始進行改革,眾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成功,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六國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漸衰落,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終至滅亡。后來秦國用了8年的時間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2)蘇洵所處的北宋的時代背景(幻燈)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北宋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十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專制集權,對外卑躬屈膝,內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投降,北宋為求茍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銳,茍洵針對這樣的現實寫作此文,用于諷喻宋王。六 國 論蘇 洵 教學目標:1、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課后思考 2、深化討論,使學生挖掘自己的新穎見解授課計劃:3課時授課過程:一、導語:以史論或《過秦論》導入(歷史背景)二、處理課后作業一,嚴格要求以原文回答三、處理文章疑難點四、作拓展練習閱讀下面三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題。[甲]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②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③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④曰:不賂者以賂者喪。⑤蓋失強援,不能獨完。⑥故曰弊在賂秦也。 (蘇洵《六國論》)[乙〕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蘇轍《六國論》)[丙]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末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國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也,視秦也無異也。兵連禍結,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李楨《六國論》)1.解釋三段文字中加點的詞語。①不能獨完( )②發憤西向( )③夫韓魏不能獨當秦( )④天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 )⑤齊楚燕趙之間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 )⑥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 )⑦東諸侯六國未有能愈于秦國也( )⑧視秦也無異也( )⑨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⑩惟其終不克為秦所為( )2。下列句中加點詞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為必有自安之計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④而四國休息于內 ⑤若此可以應夫無窮 ⑥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⑥  D。②③4。翻譯下面的句子。①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②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③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5。[乙]段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A。喻證法  B。例證法  C。對比法  D。引用6。[丙]段認為六國與秦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試加以簡析。相同之處: 不同之處:7。蘇洵、蘇轍、李楨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①蘇詢: ②蘇轍: ③李楨:五、討論:六國破滅,真的弊在賂秦嗎?《六國論》的內容是眾人所熟知的。蘇詢,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散文家,在這篇文章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文學才華。他所采用的借古諷今的創作手法,歷來為世人所樂道。然而,人們卻忽略了蘇詢在創作這篇文章時,所體現出來的對歷史的諸多誤解。難道“六國破滅”真的完全如蘇詢所說“弊在賂秦”嗎?   現在重讀《六國論》對蘇詢的許多見解不得不表示否定。其一,蘇詢認為韓、魏、楚亡國的原因為“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歷史上真的如嗎? 韓、魏與趙本為一家,三分晉國而成。晉國原為諸侯強國,晉文公重耳得周王寵信,“封晉侯為盟主,合諸侯修盟會之政。”可見晉國之盛。到晉頃公失政, “六卿樹黨爭權,自相魚肉。”最終分裂為魏、韓、趙三國。三國互相攻伐,國勢日衰。至公元前341年,魏軍攻打韓國,五次交鋒,韓軍損失殆盡,都城被圍。被齊國坐收漁翁之利,奇襲魏國。魏國回兵來救,中埋伏,主將龐涓被殺,統帥太子申被捉。而此時,秦國落井下石,以商鞅為大將攻打與之相鄰的魏國。魏軍戰敗,魏惠王“遷都大梁去訖,自稱梁國。”韓國亦無力抗秦。可見魏、韓之喪源于諸侯間的相互攻伐,而被秦國所乘。而楚國與秦國同為大國,但秦國有商鞅主持變法得以昌盛,楚國卻寵信奸臣子蘭與靳尚,遠離賢臣屈原。結果,楚懷王被拘留于秦國,死于它鄉,屈原抱石投汩羅江而死。頃襄王依舊寵信奸臣,貪于茍安,無報秦之志,將楚國的前程葬送。可見,楚之亡源于楚王近小人而遠賢臣。其二、蘇詢認為齊、燕、趙亡國,原因是“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而歷史并不完全如此。其中,齊國自齊桓公不計管仲一箭之仇,而使用他主持國政,得成霸業,享受見周王而無需下拜之禮。至田和  位,傳至孫齊威王田篡位,傳至孫齊威王田齊,拜騶忌為相,國勢鼎盛,“楚、魏、韓、趙、燕皆為齊下,推為盟主。”但此后,齊國便再無進取之心,后代自持國強,結交秦國,至齊王建在位,“四十四年,不被兵革,下安于無事,從不曾演習武藝。”至秦兵攻來,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齊王建迎降,齊亡。其中不乏不救五國,而失盟友的原因,但更多的則是驕傲自大,盲目自信的結果。而燕國深居北方,中間與秦隔有趙。秦要滅燕,必先亡趙。至于蘇詢“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理論,簡直可笑之極。至于趙國,正如蘇詢所說“惜用武不終也。”錯用主將而至亡國。作為身處北宋的蘇詢,也許這些見解對他過于苛刻。畢竟,他只想借此勸戒當時的統治者。但在今天,我們再讀這類文章應抱有懷疑的態度,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六、《過秦論》與《六國論》比較分析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段:戰國時期,天下處于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秦分而治之的局面。所謂“分久必合”,嬴政統一中國,成為威震殊俗的“秦始皇”。不過好景不長,由于秦國的暴政,秦朝統治很快被推翻,由劉邦的漢家王朝取而代之。《過秦論》和《六國論》都是以這段歷史為材料寫出來的文章,《過秦論》的作者賈誼出身于西漢,當時在位的皇帝是漢文帝,西漢王朝成立不久,百廢待興,于是賈誼寫了這篇《過秦論》,意在諷諫漢文帝不要重蹈秦始皇的覆轍。秦國早在秦孝公時,就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經歷六代,到了秦始皇,終于好夢得圓,統一了全中國,但是秦始皇并沒有把心思用在安撫人民,振興經濟上,為了嬴氏家族千秋萬代的帝王基業,他派蒙恬修筑了勞民傷財的萬里長城,掀起了“焚書坑儒”的運動,使得人民怨聲載道,終于六代基業,一朝覆滅。在文中,賈誼闡明了秦國滅亡的原因:施行暴政。清清楚楚地告訴了漢文帝——不施行仁政,只能做第二個秦始皇。蘇洵的《六國論》則與《過秦論》不同。蘇洵出生于北宋末年,當時遼兵大舉進犯中原,宋王朝沒有積極地出兵抵抗,而是派人扛了一箱箱的金銀珠寶送給遼國,宋朝皇帝則認遼國皇帝為“叔叔”,在這一情況下,蘇洵也想到了這段歷史,寫了《六國論》,它與《過秦論》的著眼點不同。《過秦論》的主角是秦始皇,而《六國論》的主角則是當時的六國。當時的六國,勢力比秦大,又有謀士、良將。面對秦軍的進攻,他們沒有聯合起來抵抗秦軍,而是去賄賂秦國,卻沒料到秦國的欲壑難填,終于賂者先喪,“不賂者以賂者喪”。蘇洵認為“六國互喪”的原因就在于賄賂秦國。這雖不免片面,但也告訴了宋王朝——只有積極迎戰,才能有一線生機。兩篇文章用意雖然不同,但作者都可謂:用心良苦。兩篇文章的效果,卻也大相徑庭。漢文帝看到秦王朝滅亡的舊事,施行仁政,廢除“肉刑”,成為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宋王朝沒有看到六國滅亡的舊事,繼續賄賂遼國,終致皇帝被俘,國家滅亡,成為人們的笑柄。 兩文三對比 一篇課文,要將【預習提示】、課文、【思考練習】結合起來學習,瞻前顧后方能深入理解,融會貫通。   《六國論》的【預習提示】明確地指出了論點:“弊在賂秦”,然后又分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課后練習又提出了“論點提出的方式”及“有什么好處”的問題,其實這是在指導學生學習本文的結構問題。文章的結構【預習提示】介紹得很清楚:先談“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一分論點,但僅依據【預習提示】記住這些,或回答出課后練習題一,并沒有完全達到學習目的,或者說這只是一種膚淺的學習。相反【預習提示】中說本文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我們應該去體會論點的鮮明性,與以前《單元知識與訓練》中的論點要鮮明、正確聯系起來,這樣就能真正體會到這樣提出論點的好處了。  蘇洵在論述“賂秦而力虧”的時候,抓住了秦與六國的實力轉化這一動態方程,將秦與六國的得與失相比較,這樣賈誼的《過秦論》與蘇洵的《六國論》是我國古代散文的精品。兩文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引用史實論述了強秦滅亡與六國破滅的原因。論證嚴謹,析理精微,縱模博辯,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兩篇佳作有許多共同之處,亦有不同點,通過對比閱讀,可收到一石多鳥的功效。 一、論點的提法不同   《過秦論》是在分析論述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之中總結出中心論點的。《六國論》則是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過秦論》采用欲抑先揚,欲推擒故縱手法,列舉史實極力渲染強秦的勢力,并用對比法比較陳涉義軍與九國眾師的強弱,結論是“不可同年而語矣”,然而結局卻截然相反。秦擊敗聲勢浩大的九國,卻敗于輕微的陳涉,“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論點鮮明有力,無可辯駁。《六國論》開篇明旨,簡捷明快。論證緊承論點,從“賂”與“不賂”兩方面選材,論據緊扣論點,論證高屋建瓴,縱橫捭闔,充分體現了論點的統帥作用。 二、論證方法不同   《過秦論》通篇采用對比法。作者先從宏觀角度,把逐漸強盛起來的秦國同一統天下鼎盛之極的秦朝進行縱向相比。在縱向對比中又極其鮮明地把秦國與九國進行橫向比較。兩處對比都為后文秦滅于陳涉張本。作者先敘史實,秦以區區之地威脅著山東諸國,諸候恐懼合謀弱秦,于是合縱結盟戮力拒秦。作者極力渲染九國合而攻秦的聲勢,結果卻是不戰而疲,戰而伏尸百萬,血流漂櫓,以此突出秦的勢力。始皇統一后更是堅不可摧,銳不可當,結果卻被阡陌出身的陳涉一舉而滅,結局出人意料,卻又在意料之中。接著,作者又從微觀角度把陳涉與九國進行多方比較,對比細膩生動,與前文相呼應,突出秦滅亡的必然性。本文處處用對比,縱橫交錯,鮮明、形象、有力地證明了“不施仁義”這一中心論點。   《六國論》則綜合運用了例證法,引證法和對比法。本文第二段緊承“賂秦而力虧”這一分論點,運用對比法分析論證,把秦戰與不戰得城數相比,又把諸侯不戰與戰敗失城數相比,有力地論證了“力虧”的觀點。接著引用古語揭示秦的徒勞無益,為賂秦者敲響了警鐘。對“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分論點,作者運用例證法,列舉齊、燕、趙三國不賂而后亡的史實證明了“蓋失損援,不能獨完”的道理。文章最后仍用對比,把六國與宋朝相比,諷諫宋王朝不要蹈六國滅亡的覆轍,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寫作意圖。 三、寫作意圖不同   兩文雖都本著“施之于今”的創作原則,但現實的針對性又有不同。   西漢初年,社會趨于安定、昌盛,但也存在土地荒蕪、人口流失等諸多問題。賈誼生活在西漢文帝時期,他于太平天盛世看到社會存在的危機,多次進諫“施仁政”,給百姓以喘息的機會,求得經濟發展中國家,社會安定。本文中,賈誼本著民本思想分析論述,希望漢文帝吸取秦亡的教訓,“施仁政”不要蹈秦的覆轍。   蘇洵的《六國論》是針對北宋的社會現實撰寫此文的。北宋時期,邊境常遭到遼和西夏侵襲,為求茍安,北宋王朝只好納幣輸娟于遼、西夏。蘇洵分析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對宋王朝怯敵退讓敲警鐘,對妥協政策進行諷刺。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為遼和西夏“積威之所劫”,要奮起抵御外侮以維護其統治。   以上內容是從三點對兩文進行粗線條比較,如果想更深入學習此文,可以作更細致的比較,同學們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