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外幣嫁接人民幣 夾縫中生存的雙幣理財 【2005。09。19 08:24】每日經濟新聞 --------------------------------------------------------------------------------   眾所周知:中國人熱愛儲蓄,這種理財 習慣如果在金融環境不是很發達的過去,也許還是個好的傳統;但是在如今金融市場不斷豐富的環境中就有些不合時宜了。但投資者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尷尬局面:可以選擇的金融產品的確越來越豐富,但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卻很不完善;即使不想儲蓄,但最后也得把錢存進銀行。銀行的儲蓄 產品雖然收益低,但很穩定;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的產品雖然收益高,但產品復雜不易理解,風險又高。正在大家舉棋不定時,銀行推出的類儲蓄理財產品確實迎合了市場的需求,也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   外幣嫁接人民幣  目前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以幣種劃分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一種是外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主要針對手中有一定外幣的儲蓄客戶,既想獲得比銀行存款更高的收益,又不愿承擔過高風險的儲蓄客戶。外幣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主要是國際的外匯買賣及衍生品市場。外幣產品保持了持續的熱銷,但受到市場總體規模的限制,其市場的潛力有限。另一種為人民幣理財產品,主要的投資方向是國內的債券和票據市場,與外匯理財產品熱銷不同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命運卻是曇花一現,在人們的熱情期盼中突然杳無音訊。   究其原因主要是2005年3月17日,央行將超額準備金率從1。62%下調到0。99%。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主要投向--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等品種的利率水平都不同幅度降低了,直接導致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下降。目前一年期央行票據的年利率為2。2%左右,與定期儲蓄和國債相比,對投資者就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推出冷清了許多。從近期陸續仍在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年預期收益率來看,大多維持在2。5%以下。   一邊是老百姓存在銀行的大量人民幣缺少投資途徑,而另一邊是外匯理財產品的市場存量有限,在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商機呢?光大銀行繼首家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之后,再次成為首家將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進行組合的創新者,推出了以人民幣投資,獲得美元收益的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之后陸續又有招商銀行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推出了類似的雙幣理財產品。(插入附表一) 三種產品的收益測算   陽光 理財B+A計劃   投入本金10000元人民幣,投資期限為1年。   投資期滿后,收回本金為10000元人民幣,在預期的收益方面,如采取固定收益的,則為28。64美元(10000/8。2765*2。37%),如采取浮動收益的,則為3。02美元-48。33美元(10000/8。2765*0。25%--10000/8。2765*4%)   外匯通理財計劃鉆石2號   投入本金50000元人民幣+600美元,投資期限為3年。   投資期滿后,收回本金為54965。90元人民幣(50000+600*8。2765),在預期的收益方面,則為0美元-1593。89美元[(50000/8。2765+600)*0%*3--(50000/8。2765+600)*8%*3]。   匯理財   投入本金10000元人民幣+1000美元,投資期限為0。5年。   投資期滿后,收回本金為10000元人民幣+1000美元,在預期的收益方面,為了計算簡單,將美元折算成人民幣進行計算(10000+1000*8。2765=18276。5),則整體上為136。16元人民幣-674。4元人民幣(18276。5*1。49%*0。5--18276。5*7。38%*0。5)。 三類嫁接模式  目前推出的雙幣 理財產品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光大銀行的模式,以人民幣作為投資本金,將人民幣在產品投資期內應當產生的存款利息兌換成美元,然后將此美元作為投資本金以外幣理財產品的運作模式進行操作。美元產生的收益和本金以美元作為雙幣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的形式進行返還。   第二種模式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模式,投資本金由兩種貨幣組成,包括人民幣和美元,然后人民幣和美元仍然以原有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的模式分別運作,到期后分別以原來的幣種支付投資本金和收益。   第三種模式是招商銀行模式,投資本金由兩種貨幣組成,包括人民幣和美元,首先將美元部分的資金以起息日當天的匯率折合成人民幣,以此作為投資的本金,到期后以人民幣的形式返還,然后將人民幣部分的資金在產品投資期內應當產生的存款利息兌換成美元,然后和美元部分的資金一起作為投資本金以外幣理財產品的運作模式進行操作,到期后的產品的整體收益以美元的形式支付。   從運作模式可以看出,雙幣理財產品實際上是現有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的簡單結合。在關鍵的預期收益率上,目前突出的特點是劃定了一個收益的浮動空間。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投資都是比較穩健的,因此投資本金都具有很強的保障。在收益上,最低的收益可能是0,最高的收益可能達到8%,平均的收益水平也是高于目前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其原因就是外幣理財的部分,投資外幣理財的部分越多,其可能取得高收益就越多。   可見,雙幣理財產品更像是外幣理財產品嫁接到了人民幣理財產品之上,由于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和投資收益上限是可以預期的,要想提高自身的收益率就必須引進外援,引入外幣理財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創新。但這兩者之間的溝通還是受到限制的,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人民幣的限制流通,外幣可以自由的兌換成人民幣,而人民幣要兌換成外幣則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即要出示相關的證明,如留學、旅游等。因此從受到監管層批準的雙幣理財產品特點來看,也只是允許將人民幣在投資期內的產生的儲蓄利息兌換成外幣,以進入國際的外匯投資市場進行運作,不允許直接將人民幣本金全部兌換成外幣,那樣是與現有的外匯政策相違背的。 謹防匯率風險   雙幣理財 產品雖然在投資的預期收益上,比現有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有所提升,不可否認是給人民幣理財產品帶來了曙光。但是其的致命弱點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那就是市場上的外匯資金畢竟有限,除了光大銀行的產品,其他銀行的產品還是要捆綁上外幣的,這樣就限制了手中只有人民幣的客戶的參與。對于光大銀行的產品,雖然不捆綁外幣,但只是將人民幣產生的利息收入兌換成美元進行投資,其帶來的超額(相對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收益是很有限的。   在理財產品的行使終止權問題上,與目前市場上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不同的是,雙幣理財產品實行的是封閉式運作,因此在投資期內,投資者和銀行雙方都沒有權利行使提前終止權。這與投資運作的模式有關,在投資的初期,人民幣部分的資金還不會產生所謂的利息收入,實際上是采取了預提的方式,將固定一段時間后才會產生的利息收入提前予以使用,這樣就要求投資的期限要固定下來,因此也就不會涉及到提前終止的問題。   雙幣理財產品的出現確實給沉悶的人民幣理財市場帶來了一線生機,但是在欣喜之余,也不能忽視此產品在設計上的一些短板,最主要的就是其隱含的匯率風險。這類型的產品一般都是在投資運作開始時,按照起息日當日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人民幣本金或者預提的利息兌換成美元,或者是按照投資初期的匯率水平固定下投資的收益水平。   由于在投資期內,銀行和投資者都沒有權利提前終止產品,這樣就將產品的匯率風險完全暴露出來,如果人民幣升值,則對投資者是不利的,如果人民幣貶值,對投資者有利。在當前的形勢下,人民幣相對于美元面臨著升值的壓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是投資者一方承擔了大部分的匯率風險,這點需要引起投資者充分重視。   由于雙幣理財產品推出的時間不長,產品設計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并且其目標的客戶群很有限,遠遠不能滿足手中只有人民幣的絕大部分客戶的需求。但可以預期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通過嫁接可以拓展自身的投資渠道,從而使自身的生命力得到了增強。。

熱心網友

 目前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以幣種劃分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一種是外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主要針對手中有一定外幣的儲蓄客戶,既想獲得比銀行存款更高的收益,又不愿承擔過高風險的儲蓄客戶。外幣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主要是國際的外匯買賣及衍生品市場。外幣產品保持了持續的熱銷,但受到市場總體規模的限制,其市場的潛力有限。另一種為人民幣理財產品,主要的投資方向是國內的債券和票據市場,與外匯理財產品熱銷不同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命運卻是"曇花一現",在人們的熱情期盼中突然"杳無音訊"。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外幣嫁接人民幣 夾縫中生存的雙幣理財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

外幣“嫁接”人民幣 “夾縫”中生存的雙幣理財 來源:綜合 責編:杜偉強 2005-08-10 11:57   眾所周知:中國人熱愛儲蓄,這種理財習慣如果在金融環境不是很發達的過去,也許還是個好的傳統;但是在如今金融市場不斷豐富的環境中就有些不合時宜了。但投資者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尷尬局面:可以選擇的金融產品的確越來越豐富,但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卻很不完善;即使不想儲蓄,但最后也得把錢存進銀行。銀行的儲蓄產品雖然收益低,但很穩定;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的產品雖然收益高,但產品復雜不易理解,風險又高。正在大家舉棋不定時,銀行推出的"類儲蓄"理財產品確實迎合了市場的需求,也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  外幣"嫁接"人民幣  目前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以幣種劃分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一種是外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主要針對手中有一定外幣的儲蓄客戶,既想獲得比銀行存款更高的收益,又不愿承擔過高風險的儲蓄客戶。外幣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主要是國際的外匯買賣及衍生品市場。外幣產品保持了持續的熱銷,但受到市場總體規模的限制,其市場的潛力有限。另一種為人民幣理財產品,主要的投資方向是國內的債券和票據市場,與外匯理財產品熱銷不同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命運卻是"曇花一現",在人們的熱情期盼中突然"杳無音訊"。  究其原因主要是2005年3月17日,央行將超額準備金率從1。62%下調到0。99%。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主要投向--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等品種的利率水平都不同幅度降低了,直接導致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下降。目前一年期央行票據的年利率為2。2%左右,與定期儲蓄和國債相比,對投資者就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推出冷清了許多。從近期陸續仍在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年預期收益率來看,大多維持在2。5%以下。  一邊是老百姓存在銀行的大量人民幣缺少投資途徑,而另一邊是外匯理財產品的市場存量有限,在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商機呢?光大銀行繼首家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之后,再次成為首家將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進行組合的創新者,推出了以人民幣投資,獲得美元收益的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之后陸續又有招商銀行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推出了類似的雙幣理財產品。(插入附表一)  三種產品的收益測算  "陽光理財B+A計劃"  投入本金10000元人民幣,投資期限為1年。  投資期滿后,收回本金為10000元人民幣,在預期的收益方面,如采取固定收益的,則為28。64美元(10000/8。2765*2。37%),如采取浮動收益的,則為3。02美元-48。33美元(10000/8。2765*0。25%--10000/8。2765*4%)  外匯通理財計劃鉆石2號  投入本金50000元人民幣+600美元,投資期限為3年。  投資期滿后,收回本金為54965。90元人民幣(50000+600*8。2765),在預期的收益方面,則為0美元-1593。89美元[(50000/8。2765+600)*0%*3--(50000/8。2765+600)*8%*3]。  匯理財  投入本金10000元人民幣+1000美元,投資期限為0。5年。  投資期滿后,收回本金為10000元人民幣+1000美元,在預期的收益方面,為了計算簡單,將美元折算成人民幣進行計算(10000+1000*8。2765=18276。5),則整體上為136。16元人民幣-674。4元人民幣(18276。5*1。49%*0。5--18276。5*7。38%*0。5)。  三類"嫁接"模式  目前推出的雙幣理財產品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光大銀行的模式,以人民幣作為投資本金,將人民幣在產品投資期內應當產生的存款利息兌換成美元,然后將此美元作為投資本金以外幣理財產品的運作模式進行操作。美元產生的收益和本金以美元作為雙幣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的形式進行返還。  第二種模式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模式,投資本金由兩種貨幣組成,包括人民幣和美元,然后人民幣和美元仍然以原有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的模式分別運作,到期后分別以原來的幣種支付投資本金和收益。  第三種模式是招商銀行模式,投資本金由兩種貨幣組成,包括人民幣和美元,首先將美元部分的資金以起息日當天的匯率折合成人民幣,以此作為投資的本金,到期后以人民幣的形式返還,然后將人民幣部分的資金在產品投資期內應當產生的存款利息兌換成美元,然后和美元部分的資金一起作為投資本金以外幣理財產品的運作模式進行操作,到期后的產品的整體收益以美元的形式支付。  從運作模式可以看出,雙幣理財產品實際上是現有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的簡單結合。在關鍵的預期收益率上,目前突出的特點是劃定了一個收益的浮動空間。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投資都是比較穩健的,因此投資本金都具有很強的保障。在收益上,最低的收益可能是0,最高的收益可能達到8%,平均的收益水平也是高于目前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其原因就是外幣理財的部分,投資外幣理財的部分越多,其可能取得高收益就越多。  可見,雙幣理財產品更像是外幣理財產品"嫁接"到了人民幣理財產品之上,由于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和投資收益上限是可以預期的,要想提高自身的收益率就必須"引進外援",引入外幣理財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創新。但這兩者之間的"溝通"還是受到限制的,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人民幣的限制流通,外幣可以自由的兌換成人民幣,而人民幣要兌換成外幣則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即要出示相關的證明,如留學、旅游等。因此從受到監管層批準的雙幣理財產品特點來看,也只是允許將人民幣在投資期內的產生的儲蓄利息兌換成外幣,以進入國際的外匯投資市場進行運作,不允許直接將人民幣本金全部兌換成外幣,那樣是與現有的外匯政策相違背的。  謹防匯率風險  雙幣理財產品雖然在投資的預期收益上,比現有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有所提升,不可否認是給人民幣理財產品帶來了"曙光"。但是其的"致命弱點"仍然沒有得到解決,那就是市場上的外匯資金畢竟有限,除了光大銀行的產品,其他銀行的產品還是要"捆綁"上外幣的,這樣就限制了手中只有人民幣的客戶的參與。對于光大銀行的產品,雖然不"捆綁"外幣,但只是將人民幣產生的利息收入兌換成美元進行投資,其帶來的"超額"(相對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收益是很有限的。  在理財產品的"行使終止權"問題上,與目前市場上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不同的是,雙幣理財產品實行的是封閉式運作,因此在投資期內,投資者和銀行雙方都沒有權利行使提前終止權。這與投資運作的模式有關,在投資的初期,人民幣部分的資金還不會產生所謂的"利息"收入,實際上是采取了"預提"的方式,將固定一段時間后才會產生的利息收入"提前"予以使用,這樣就要求投資的期限要固定下來,因此也就不會涉及到"提前終止"的問題。  雙幣理財產品的出現確實給沉悶的人民幣理財市場帶來了"一線生機",但是在欣喜之余,也不能忽視此產品在設計上的一些"短板",最主要的就是其隱含的匯率風險。這類型的產品一般都是在投資運作開始時,按照起息日當日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人民幣本金或者"預提"的利息兌換成美元,或者是按照投資初期的匯率水平固定下投資的收益水平。  由于在投資期內,銀行和投資者都沒有權利提前終止產品,這樣就將產品的匯率風險完全暴露出來,如果人民幣升值,則對投資者是不利的,如果人民幣貶值,對投資者有利。在當前的形勢下,人民幣相對于美元面臨著升值的壓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是投資者一方承擔了大部分的匯率風險,這點需要引起投資者充分重視。  由于雙幣理財產品推出的時間不長,產品設計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并且其目標的客戶群很有限,遠遠不能滿足手中只有人民幣的絕大部分客戶的需求。但可以預期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通過"嫁接"可以拓展自身的投資渠道,從而使自身的"生命力"得到了增強。(瑞巖) 。

熱心網友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