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陸游的生平經歷,后人的評價以及他的詩《書憤》的背景材料。還有一些可能我沒想到,反正差不多和陸游以及《書憤》有關的都行,謝謝大家了!

熱心網友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生于一個有文化傳統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時正值金人南侵,“兒時萬死避胡兵”,飽嘗顛沛流離之苦。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復試時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視察,并“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陸游在家閑居6年后,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于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他是一位創作特別豐富的詩人,集中存詩共約9300余首。或抒寫愛國激情,或描畫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也有不少詩作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其成就最高的,當屬始終貫串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他的翰墨里,最多貫注的是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金錯刀行》、《感憤》、《醉歌》、《書憤》、《訴衷情》等等足見出他的鐵血丹心,激情奔涌。為國雪恥,抗敵御辱,是他夢寐以求的愿望,也是他在詩詞中反復表現的主題。從早年的“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到中年的“報國計安出?滅胡心未休” (《枕上》)、“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直至老年的“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兒》),始終洋溢著永不衰竭的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雄渾豪邁,“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的悲壯郁悶,“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的悲愴憤慨,讀來尤令人蕩氣回腸,扼腕長嘆,讓我們也不禁激揚飛躍,要與他一起而歌而唱,呼嘯吶喊了,他的詩詞的確是那個時代的高亢的黃鐘大呂。  陸游還兼長寫詞。現存詞共有130首。他的詞也風格多樣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如有名的(釵頭鳳)。而有些詞常常抒發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如(卜算子)“驛外斷橋邊”、(雙頭蓮)“華鬢星星”等,或蒼涼曠遠,或寓意深刻,這類詞又和蘇軾比較接近。但是最能體現陸游的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還是他的那些寫得慷慨雄渾、蕩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如(漢宮春)“羽箭雕弓”、(謝池春)“壯歲從戎”、(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夜游宮)“雪曉清笳亂起”等,都是飽含著一片報國熱忱的雄健之作。這類詞又和辛棄疾比較接近。陸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如《靜鎮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等。 陸游的著作,據汲古閣刻《陸放翁全集》,計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詞2卷,《入蜀記》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訓》(見于《知不足齋叢書》)及《家世舊聞》等。中華書局于1976年排印《陸游集》5冊,書后附今人孔凡禮《陸游佚著輯存》。 《書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原詩如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國仇未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回看整首詩歌,但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抒憤情。。

熱心網友

太詳細了

熱心網友

陸游,這是一個不幸的人。雖出生于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一個有文化傳統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時正值金人南侵,“兒時萬死避胡兵”,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雖傾情于表妹唐婉,但終究難違母命而留下一曲《釵頭鳳》的愛情悲劇;雖自幼好學,“萬卷縱橫”,早有詩名,但因舉考名居秦檜孫秦塤之前,又“喜論恢復(中原)”,致觸怒秦檜而遭黜落;雖有“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殺敵報國之志,但“學劍四十年,虜血未染鍔”,“報國欲死無戰場”,一生力主抗金,卻屢遭罷官家居。無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雜老農間”“滿眼是桑麻”了,但詩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歲的老詩人,竟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與世長辭。“詩窮而后工”,詩人個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類的大幸。正是人生世相的喪亂給了陸游憂國憂民的思想,“手梟逆賊清舊京”、“直斬單于釁寶刀”的軒昂豪情,“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悶,……而陸游則將他“六十年間萬首詩”留給了中華民族,將他一段崇高的愛國精神留給了人類歷史,將他“不拘禮法”,自號“放翁”曠達的人格留給了后人。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鑒賞:這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國仇未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回看整首詩歌,但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熱心網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 ,北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其愛國情懷著實叫人感動。

熱心網友

你這個問題太大了,不容易答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