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注意沒有:現今的中國,當官的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確實很有才華的人(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在位的時間也不會很長,估計占當官人數的0.001%左右);第二種就是溜須拍馬、百般獻媚、阿諛奉承的人!其中第二種人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無德無才之人;另一類是看似尚有一點點德才實則根本就不知什么叫德什么叫才的人!這些人之所以能坐上當官的交椅,據我身邊的人說,他們一般是運用這樣的伎倆:女的利用性賄賂、男的利用金錢或貴重財物去“感恩”身居要職的人!身居要職的人之前也是通過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才能坐上那寶座的!現在輪到他掌權了,他哪肯就這么便宜那些想當官的人呢?所以就通過“暗示”、“研究”、“考慮”等等模糊字眼來等待想當官的人給他送物送錢、甚至跟他上床云雨等等后才作出決定。有句話不是說嘛:褲頭一松,不用做工;要致富,先脫褲。……..我想,不論任何人,只要你硬著頭皮,膽子大一點、“獻身”精神多一點、送出的人民幣厚一點,總有一天你會坐上當官的交椅的!!!

熱心網友

是啊。

熱心網友

它們知道拍自己會價值高估,而拍別人會價值再發現!

熱心網友

想數千年來成官之道:一是戰場上建功立業,然后封官世襲;二是殺人放火受招安;三是受人舉薦。以上幾種形式一直延續到科舉考試。到了清朝出現了拿錢捐官的形式。清末廢除科舉后,還未改變,就帝制廢,民國興。共和了,當然得選舉官了。可惜還未實施,各省督軍通電獨立。為了當更大的官得更大的利,混戰開始。縱觀幾千年之官道,新朝伊始,先給開國有功之人封官,這些人大都是武夫及其幕僚。待到治理國家百廢待舉之時,這些人大部分不能勝任,只能找文人,即過去的讀過書的人,即現在的知識分子。因此就出現了舉薦,但舉薦面窄又有人情成份,真正的人才得到的有限,還不時的出些見不得人的事。為了全面,將被薦人叫來當面談談,試以下深淺,后來,為了給更多的人以公平的機灰會,慢慢地考試機制形成了。教人以考官,有了學校的雛形,學習為了考官,所謂學而優則仕。科舉到了后來,內容死板形式固定八股化,選賢以為官的本能已不復存在。加之考試中的舞弊越來越嚴重,考試得官的路堵死了。世襲不行,舉薦有失偏頗,科舉名聲很臭,選舉又難以實現。解放后的中國同樣面臨著選擇官員的問題。眾所周知,這些官都是組織部門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把關精選出來的。而這寫組織部門的人又是上面任命的,隨著層次的提高,決策人越來越少,圈子越來越小。想想看,那些想當官的人有什么最好的辦法入這些人的法眼?那就是作這些人的思想工作,而其方法就是以表揚為主。專說他們的優點,越說感情越深,越說越投機。得了,成功了。記住,表揚為主。不能叫拍馬屁。

熱心網友

是啊,大多數都是這樣的。

熱心網友

世道變了。

熱心網友

都是向和伸學的

熱心網友

樓上說的極是.道行不淺

熱心網友

在中國有中國的風土人情,中國人有別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沒有一個中國人專門去拍人家馬屁,也沒有一個中國人喜歡有人專門拍他馬屁,關鍵在于營造馬屁的味道。我們的祖先曾說:“小福由儉,大福由天”,“天”即眾人。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即形成了獨特的風俗,這個風俗便是,一個既不是純粹的馬屁,又不乏馬屁味道的群體,才是最和諧的群體。而在這個群體中,那些善于營造馬屁味道的人,往往是眾人推崇的對象,往往上有提拔與栽培,下有擁戴與推舉,這樣的人才是有“大福”的人。

熱心網友

拍馬屁也是能力,也是素質.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咱們當不了官說明這方面有欠缺,要努力學習,當官比炒股好多了.要自認不行,還是炒股吧,別人當官不該咱們的事.

熱心網友

說多了有弱智之嫌!

熱心網友

同意樓上觀點

熱心網友

有人問過這個問題,我的解釋是:根本原因是體制問題,長官意志高于一切。因為中國的官員不是通過選舉上來的,是上級領導直接任命的,不會拍馬屁討領導喜歡就會失去升官的機會.你說對嗎?

熱心網友

看來你深深懂得其中之道啊!恭喜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