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此刻閉門忙不了,酸香咽罷數花須。這首詩不錯,是誰寫的?
熱心網友
是金農(1687-1763),字壽門,號冬心、稽留山民等,浙江仁和(杭州)人寫的《梅花圖》
熱心網友
對啊
熱心網友
金農
熱心網友
不是我寫的啊。我沒寫過。嘻嘻
熱心網友
冬心《梅花圖》上題有(日)青木正兒吟誦不絕的一首七絕: 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 此刻閉門忘不了,酸香暗罷數華須。 時在乾隆乙酉清和月,寫于杭郡留香室,金農畫。這真正是一篇清新的白話詩,是先生的拿手之處。
熱心網友
金農
熱心網友
也不是我寫的
熱心網友
湖畔夜興 (日)青木正兒 我住在西湖的某天晚上,老酒微醺,為了消化腹中油水,出來隨意散步。湖畔之夜極其熱鬧,到處是不顧白天疲勞的游客在走動,我也忘記自己是遠來的異國游客,仿佛是他們的同胞一樣在散步。有兩個青年經過我的身旁,我聽到他們說我是東洋人,不禁涌起旅愁,隨即如癡如醉,融入了清唱的聲音里。 中國戲劇的鑼鼓鐃鈸對日本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但是在這熱鬧的夜晚的中國街頭,那種強烈更像畫水墨山水時施的焦墨,沒有聲音反而無味。沉醉于春夜的陽氣、春酒的和氣和周圍的人氣之中的我,受到強烈的金屬聲音的刺激,更加心神朦朧。我想起在京都的靜夜,壬生狂言的鐘聲,使春夜更加朦朧,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把我引到戲臺的前面。唱的什么曲子,是西皮還是二黃,我都聽不太懂,但是我仍然覺得高興、親切。我就像在幼年家鄉的節日時,天真地到處去聽戲時一樣,此時我也夾雜在散發著韭菜氣味的人群中,伸長了脖子聽得入了迷。 在人煙稀少的小巷,三弦的曲調使我流連忘返。那是亡國之音,三弦是否始于南宋,我沒有興趣進行學究的考證,我只斷定那是南宋臨安的夢華。靠在水泥的四條大橋的欄桿上,我總是喜歡想像文化、文政年間四條河原的喧鬧;走在燈光燦爛的西湖畔的街頭,便想像南宋臨安瓦子的繁華,《都城紀勝》《夢粱錄》足以滿足我的嗜好。瓦子是宋代兩都的游戲場,好比我國過去的四條河原,“河原”與“瓦”發音相通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三弦柔弱流暢,比日本的三味線胴體短小,蛇皮,聲音不好,而且是用指甲彈。但在二胡尖細的聲音占主導的現代中國音樂中,那幽靜古典的音色有著南曲幽雅的遺風,表達了追逐名利卻又恬靜淡泊的中國國民性的一面,三弦正是現代音樂中市井的隱遁者。 對瓦舍的追憶引誘我來到眼前一座叫做鳳舞臺的勾欄,好像是湖畔惟一的戲場,名字起得極好,遠勝于我國劇場名字之直白露骨。場內分為幾個部分,我首先進入第一部。只見藝妓交替各唱一段時曲或京調,當然唱的何曲我茫然不解,也不懂如何欣賞。女伶很漂亮,但芳齡幾何卻不得而知,只是那發型使我想起明治二十年前后良家婦女前額的劉海和戴著發網的發髻。我努力適應那尖細的聲音和旋律,卻終究徒勞。后來又看了一出壯士新劇,不但對白聽不懂,劇情之拙劣,令人無法忍受,我對南宋瓦子的憧憬漸漸地被破壞了,便起身怏怏離去。 但當我看了一出舊戲以后,我的空想又放出一點光彩。戲的詳情一概不知,好像是窮苦的讀書人為了家計之類的事情,正在夫妻吵架,幕布上象征性地畫著破灶和殘壁,我依靠這一點可憐的想像來推測劇情。而這出戲幸好是文戲,對外國人來說真是謝天謝地,武戲極其喧鬧,但文戲不用鑼鼓,非常安靜,足以邊看邊想像。曲子不是我一直想聽的明以來的傳統昆曲,而是清中葉以后勃興的京調。不過服飾保留著明代遺風,非常典雅,即使不說酷肖仇十洲的風俗畫,也酷肖改七的人物畫。演員好像是鄉下蹩腳演員,但足以成為我空想的對象。任何國家古代服飾都非常優美,那不僅是出于懷古情趣,冷靜觀察一下,確實勝于現代,繁忙的工作和辛苦的生活使文明人的服飾日益遠離優美。 走出劇場,我從古典的抒情詩回到了現代散文,菜館樓上恐怕是上海的精明生意人吧,到處擺著宴席,胡琴聲夾雜著猜拳聲和叫罵聲,令人不快。世界上沒有比滿身銅臭的家伙更令人厭惡的了,他們把庸俗的快樂當作至高無上,把世界的名勝西湖據為己物,以喧騷打擾這里的幽境。但是這也不錯,是的,這也是組成西湖之夜管弦樂的一部分。 西湖特產除了剪子還有竹筷、藕粉和龍井茶,如果在京都一帶就會有店家聒噪不休地推銷,而西湖的店家連“買不買”也不問,只是默默地把商品陳列出來。剪子大小齊全,大的有一尺,小的一二寸,十多種像大小不倒翁一樣按大小順序排列著。剪子的尖端非常細,好像受到了南宋詩人感傷氣氛的渲染,纖纖素手裁剪綾羅時是只有這種剪子才相宜的,不知不覺我已買了兩三把。竹制的圓筷好像南宋道學先生玩的空竹一樣束成一把,我感到乏味,我不能想像虢國夫人曾經用這種筷子吃著御廚八珍,而且在上海我已經買了一束象牙筷子,在此便作罷了。聽說藕粉是從西湖藕根提取的像淀粉一樣的東西,我便無意品嘗了。至于久仰大名的龍井名茶是要買上一罐的。 風栗不知為何物,便買來品嘗。用馬糞紙包著,那標簽我很中意,在撒金紙上寫著“浙省魏記棧風干珠栗”,風雅的名字使人認為一定是美味,回去一嘗才知道原來就是去皮干栗子。真不愧是文字大國,如此說來我們小時候也經常到山里撿過天然的“風干珠栗”吃了。 楊貴妃酷愛的大名鼎鼎的荔枝,雖然不是鮮的,也果然十分美味。外觀比龍眼肉稍大,果肉比葡萄干顏色稍紅,味道則遠勝于葡萄干。如果是鮮果,應該更加讓人垂涎,所以楊貴妃怎能不讓玄宗皇帝命飛馬千里迢迢、勞民傷財地從嶺南運來呢! 我曾在日本的中國餐館見過希奇的西瓜仁和南瓜仁,但令我驚訝的是這里還有杏仁,品嘗一下非常好吃。而且居然還有桃核在賣,想來是東方朔的遺法了。我以為那一定比杏仁更勝一籌,不想堅硬得打不開,無奈翌日向公使館的翻譯詢問,才知那竟是核桃。 在點心鋪的街頭大人和小孩正在吵架,小孩十六七歲,大人是三十多歲的男人。小孩腋下夾著雨傘,拉開打拳的架勢,一邊比畫著,一邊不斷地罵著;大人在店頭一邊忙著什么,一邊不時呵斥著小孩。一會他的怒火好像終于爆發了,大步地走過來,打了小孩的頭部兩三下。小孩看起來沒有什么抵抗的能力,向后退了兩三步,但卻不肯逃去,擺出更強的架勢,邊哭邊更大聲地叫罵,我猜測他大概在喊著:“有本事你就殺了我!”雖然他的氣力抵不過大人,但他的氣勢與頑強卻明顯占了上風,那大人終于不再理他了,于是那個哭鼻子的水滸小英雄也聳聳肩悠然而去了,他大概是回他的梁山泊去吧。 我走進一條僻靜陰暗的小路,一個男人正在大聲叫嚷,前面散亂著一寸見方的卡片,旁邊堆著二三十個銅錢,好像是押寶。只見一個觀眾扔出一二枚銅板,撿起一張卡片翻過來,上面寫著一個字。那個男人便取出一塊白漆木板,提筆蘸墨寫下了一劃,然后就開始了高聲的饒舌。隨著他的喋喋不休,手中的筆不斷地在動,筆畫也在不斷地增加,最后他寫完了剛才那張卡片上的字樣,同時他的饒舌也戛然而止。他扔下筆,舉起木板向圍觀的群眾展示,大概這就是所謂的“拆字”吧。到處都在搞這個把戲,好像很興旺的樣子。 冷清的商攤上擺著拓本,都是些粗俗的板刷品,但看起來還有幾分古色古香,比岳廟前所售墨跡猶新的貨色略勝一籌。各種拓本隨便堆放在臺子上,湖風吹來,一片紙響。一位老者正捻著一張墨帖討價還價,然后就再也無人光顧。 我帶著幾分輕蔑,伸頭過去看個究竟,隨便翻了兩三張拓本,都是些俗物。終究不死心,再繼續翻尋,找出了一張梅花圖。我頓時覺得這決非凡人之筆,韻味高雅,急忙查看落款,是“金農”!也就是“金冬心”,正是我日思夜想的冬心先生! 冬心先生!我能領會南畫的妙處全靠先生的熏陶,我能體會北碑一派的韻味也全靠先生的影響,我開始憧憬乾隆時代的文藝也全是由于先生。對南畫本無興趣的我,因為接觸到先生才恍然醒悟,接著我發現了石濤,發現了陳老蓮,發現了徐青藤,甚至追溯到倪云林,現在我對四王、吳惲也有了相當的理解。我由于先生才開始談論南畫,我接受先生的大藝術時, 日本還不能真正懂得先生的價值,我終于不能沉默下去,于大正九年夏天出版了一本小冊子《金冬心的藝術》。當然它不能為世人所理解,也無人購買。但雖然不入俗耳,還是有二三畫友,與我共鳴,盛贊先生的藝術,我此次旅行時甚至也攜帶了數冊。現在在先生的故里杭州,我竟然在小攤上翻尋到先生藝術的片影!雖然是廉價的拓本,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如眼前,我不禁狂喜,大概至誠可以通天吧。 冬心先生!先生也曾在西湖湖畔的商攤冷眼旁觀嗎?是的,那時錢塘門外還有所謂“北關夜市”。現在涌金門外的夜市非常熱鬧,這里是新市場,那時北關夜市上西湖游客熙熙攘攘,現在錢塘門已經拆掉,周圍成為別墅,夜市已無影無蹤,這個新市場便喧賓奪主了。我雖想去參拜先生位于臨平黃鶴山的墓地,但形單影只,言語不通,只好作罷。即使勉為前往,那里也沒有先生的藝術,不如今晚懷抱這廉價的拓本安眠吧。 冬心《梅花圖》上題有我吟誦不絕的一首七絕: 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 此刻閉門忘不了,酸香暗罷數華須。 時在乾隆乙酉清和月,寫于杭郡留香室,金農畫。這真正是一篇清新的白話詩,是先生的拿手之處。 在旅館的樓上憑欄眺望,一切都被沉沉夜色所覆蓋,大概西湖的自然美在夜間把主權轉讓給了湖畔夜市的人工美,而它卻安然地入睡了。我雖然沒有欹枕遐思的古典式幽情,但孤客欹樓的一縷愁緒伴隨著湖面的夜幕悄悄地升起在心頭。
熱心網友
不錯,可以去欣賞欣賞
熱心網友
《梅花圖》
熱心網友
《梅花圖》
熱心網友
金農(1687-1763),字壽門,號冬心、稽留山民等,“揚州八怪”之首,浙江仁和(杭州)人。他的畫,吸收漢畫像之長,古樸稚拙,筆墨極不求形似,正是這樣笨拙的美,使金農的畫在似與不似之間,別成一家畫風。 青木正兒1922年春天來到中國,這位日本漢學家在西湖逛夜市時發現一幅金冬心《梅花圖》拓本。在冬心先生的故里杭州,青木在小攤上覓得冬心藝術的片影,青木說這就是至誠可以通神吧。他用膜拜的激情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江南春·竹頭木屑》)。這幅《梅花圖》,題有青木吟誦已久的七絕:“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此刻閉門忙不了,酸香咽罷數花須。”
熱心網友
梅花圖
熱心網友
孤陋寡聞` 不知道呀 ` 不過肯定不是那個日本什么青木寫的`要不然不會題在比他早生幾百年的金農的畫作上啊``
熱心網友
此詩是金冬心的七絕。題于其畫作《梅花圖》之上。
熱心網友
是青木吟誦已久的七訣《梅花圖》
熱心網友
金農提在《梅花圖》上的絕句
熱心網友
是《梅花圖》一首七絕: 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 此刻閉門忘不了,酸香暗罷數華須。
熱心網友
青木正兒1922年春天來到中國,這位日本漢學家在西湖逛夜市時發現一幅金冬心《梅花圖》拓本。在冬心先生的故里杭州,青木在小攤上覓得冬心藝術的片影,青木說這就是至誠可以通神吧。他用膜拜的激情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江南春·竹頭木屑》)。這幅《梅花圖》,題有青木吟誦已久的七絕:“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此刻閉門忙不了,酸香咽罷數花須。
熱心網友
以上回答都不正確吧(日)青木正兒 是經常吟誦而已金農 可能就是把本詩題寫在他的畫上而已可是 作者呢好象找不到呢
熱心網友
(日)青木正兒
熱心網友
到底是哪個寫的?
熱心網友
《梅花圖》 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 此刻閉門忙不了,酸香咽罷數花須。
熱心網友
這首詩是一位著名的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的吟誦之作。他酷愛中國文學和中華文化,從21歲進入京都大學學習中國文學開始,直至78歲上完最后一堂中國文學課為止,一生都在從事中國文學及中華文化的研究和弘揚工作。他早年謁見王國維,與胡適、魯訊、周作人等人相識。他曾兩次游學中國,游歷大江南北。他的研究著作諸如《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國文學思想史》、《清代文學評論史》很早就被譯成中文介紹到了我國。青木正兒1922年春天來到中國,這位日本漢學家在西湖逛夜市時發現一幅金冬心《梅花圖》拓本。在冬心先生的故里杭州,青木在小攤上覓得冬心藝術的片影,青木說這就是至誠可以通神吧。他用膜拜的激情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江南春•竹頭木屑》)。這幅《梅花圖》,題有青木吟誦已久的七絕:“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此刻閉門忙不了,酸香咽罷數花須。”
熱心網友
冬心《梅花圖》上題有我吟誦不絕的一首七絕: 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 此刻閉門忙不了,酸香咽罷數花須。 時在乾隆乙酉清和月,寫于杭郡留香室,金農畫。這真正是一篇清新的白話詩,是先生的拿手之處。——湖畔夜興 (日)青木正兒金農(1687-1763),字壽門,號冬心、稽留山民等,“揚州八怪”之首,浙江仁和(杭州)人。他的畫,吸收漢畫像之長,古樸稚拙,筆墨極不求形似,正是這樣笨拙的美,使金農的畫在似與不似之間,別成一家畫風。 ;Y 青木正兒1922年春天來到中國,這位日本漢學家在西湖逛夜市時發現一幅金冬心《梅花圖》拓本。在冬心先生的故里杭州,青木在小攤上覓得冬心藝術的片影,青木說這就是至誠可以通神吧。他用膜拜的激情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江南春·竹頭木屑》)。這幅《梅花圖》,題有青木吟誦已久的七絕:“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此刻閉門忙不了,酸香咽罷數花須。” 關于金冬心,汪曾祺的短篇小說《金冬心》很好看,因為金冬心著名的“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詩句,鹽商程雪門送了一千兩酬金。而金冬心這幅《梅花圖》,齊白石一筆一筆臨摹,用白描勾勒,十分有名。
熱心網友
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
熱心網友
王維
熱心網友
是青木吟誦已久的七絕
熱心網友
此詩是金冬心的七絕。題于其畫作《梅花圖》之上。金農(1687-1763),字壽門,號冬心、稽留山民等,浙江仁和(杭州)人。揚州八怪之一。他的畫,吸收漢畫像之長,古樸稚拙,筆墨極不求形似,正是這樣笨拙的美,使金農的畫在似與不似之間,別成一家畫風。
熱心網友
野梅瘦得影如無,多謝山僧分一株。 此刻閉門忘不了,酸香暗罷數華須。 時在乾隆乙酉清和,寫于杭郡留香室,金農畫。金農
熱心網友
不是我寫的!
熱心網友
(日)青木正兒
熱心網友
詩歌的名字叫〈惜梅〉,是一個愛梅的人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