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與犯罪:“原罪”意識的轉移自 192 6年 拍攝的《房客》(1926年,默片)開始,希區柯克找到了他最感興趣的題材:謀殺與犯罪,從此他的這類作品接連不斷,這除了他對這類題材的把握和天分之外,更是源自他對犯罪本身的癡迷。“‘犯罪事件始終令我著迷’希區柯克表示:‘我想,英國人特別容易有這個毛病。英國人對犯罪文學有種特殊的興趣,此種現象可以追溯至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開始。’”.他又進一步這樣表白:“殺人應該是一種藝術,雖然難登七大藝術之列。究竟還算是一種藝術,而這特權,只能保留給少數優越的個人”,他顯然是將自己列入了這個具有殺人特權的行列,盡管只是在銀幕上。希 區柯 克 對有關謀殺與犯罪的那種興趣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時期,在他年少時,他就顯示出對犯罪,尤其是一些變態犯罪的興趣,這樣的興趣出現在一個出身于嚴格的天主教家庭的少年身上看似不可思議,在希區柯克的家庭中,宗教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父母都是按規定長期做禮拜的虔誠的教徒,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天主教的教育的希區柯克,也必須經常向神父懺悔,在他幼小的頭腦中過多地輸入了“對”與“錯”,“罪”與“罰”的觀念,以致與到了他的晚年,當有人問他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什么字的時候,他半真半假地說:“這就是一個壞孩子的下場”。但是,他的少年時期卻經常做出讓人瞳目結舌的惡作劇,如在學校里,他就常到學生禁止進入的神父住宅的院子里偷雞蛋,然后砸向耶穌修士住所的窗戶,他還曾伙同另一個同學把一個男同學拖到學校的學生禁區,并把手腳綁住,把他的褲子拉下來,然后點燃綁在內衣上的鞭炮把那個可憐的男生嚇得渾身發抖;在他少年時期,還顯示出對變態犯罪的興趣,他經常光顧倫敦的惡性博物館,收集一些聳人聽聞的犯罪事件的資料,并且把一些罪犯視為英雄而津津樂道。甚至成年以后的希區柯克也沒有停止這一惡作劇的“嗜好”,在英國時期,他特別喜歡捉弄他的一個道具師“希區柯克以一周薪水為賭注,和這位小道具師打賭說,后者不敢獨自在空無一人的黑暗攝影棚里,和攝影機鎖在一起一整夜。“次日早晨,大家回到攝影棚,看到這位可憐的小道具師憤恨交加,又氣又累地不住哭泣。希區柯克在白蘭地里摻了強效瀉藥,受害者無可避免地把自己弄得渾身污垢,腿旁與攝影機旁也是一塌糊涂。”③ 在希區柯克的一生中,類似這樣的惡作劇真是舉不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