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學年要去國外做1年的交換留學,很想把我們中國的文化啊,傳統啊,我們中國的有意思的風俗,習慣之類的,還有我們中國式的想法等等等等,總之,想讓外國人了解我們中國,更加了解我們中國人。可是,由于以前不注重這方面的知識的積累,對中國的這方面的東西很不熟悉,很后悔,真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大家可以推薦我一點好的介紹我們中國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中國人的思考方法等等這方面網站嗎?最好是可以激發外國人對我們中國興趣的話題。還有,我想了下面幾個話題,大家再幫我想想還有哪些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呢?1。福 為什么倒貼?2。中國人用遞煙表示好客。3。中國人喜歡的數字,6,8。4。潑水節的由來。
熱心網友
我們祖國五千年的歷史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無論是文化、習俗、民族、傳說、宗教、觀念、手工藝,還是生產、生活、政治、歷史,方方面面都有許多精彩的內容,都能極大地吸引外國人,你能出國交流非常榮幸,希望你多多向世界介紹我們中國。說到感興趣的話題,我也推薦幾個:炎黃子孫的由來;藏族雪頓節的由來;彝族火把節的由來;中秋節、端午節、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的由來;門神、媽祖、八仙、鐘馗、城隍、灶王、金剛的由來;守歲、拜年、貼春聯、放炮杖、鬧花燈、舞獅子、壓歲錢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叫“狗不理”包子?“夫妻肺片”、“臘八粥”、“水餃”、“過橋米線”、“東坡肉”、“佛跳墻”、“全聚德烤鴨”的來歷;中國印、筆墨紙硯、琴棋書畫、四大名著、中國功夫、天仙配、梁祝······,太多了。再推薦一本百科書《千萬個由來》,是海南出版社出的,很多有關中國的文化典故都有答案,帶上一本臨時抱佛腳都可以。呵呵!
熱心網友
建議你去看中國 古代古典著作,例如孫子兵法等,你可以向他們介紹這些,外國人很感興趣。最重要的是,萬一老外比你還了解,你就丟中國人的臉了。
熱心網友
把漢語向他們推廣一下,比啥都好!
熱心網友
你看看這個網吧,什么都有:
熱心網友
中國的戲曲啊(比如京劇)既有文化底蘊有一些功夫在里面
熱心網友
這些問題老外最清楚,他們問你的時候你可以跟他們說你感冒的事.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還有我們說一些,但是你也不知道.你可以說.中國很大,發生在你身邊的僅這一點.就如同我們很了解英語的結構,而老外卻不是很了解一樣.真的沒有必要,你只要多了解一點中國文化的常識就行了
熱心網友
太多了!隨便什么吧!
熱心網友
介紹你熟悉的,家鄉的小吃之類
熱心網友
你去哪個國家呀,看來不是亞洲國家吧?外國人感興趣的首先一些比較容易明白的,非常有特色的,比如京劇、剪紙、中國結、工藝品、中國人有屬相、用筷子吃飯、中國功夫等等。其次,像外國人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最好是大家一起活動,比如一起包餃子,給他們做幾道地道的中國菜,可以在有中國節日的時候舉辦活動邀請他們參加。唐詩宋詞什么的對我們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但是漢語水平不高的外國人很難理解(日韓除外)。其實,除了介紹傳統的中國文化,想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可以向他們介紹一下現代的中國,比如帶一本精美的旅游畫冊,或是各地風光的風景明信片;跟他們聊聊中國將在2008年舉辦奧運會,很多中國人對此非常自豪。中國現在是一個開放的現代國家,中國的經濟越來越好等等。至于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不用多說大家看你的一言一行就知道啦。祝你的留學生活愉快!
熱心網友
太多了,你見到什么說什么,筷子,春聯,餃子,唐裝,古董,京劇~~~數都數不過來。對于外國人來說,中國的一切都是新鮮的。
熱心網友
唐詩宋詞,只可意會,慢慢傳吧!
熱心網友
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字,中國古代的科技,中國的醫藥,中國的武術,中國的陶瓷。中國古代的家具,中國的建筑形式(比如中國的天壇的建造理念),中國的民俗(包括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象春節,端午,中秋等),中國的藝術(象中國的京劇,變臉)。還可以講一講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這要看你的功底了,呵呵。不好意思,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如果你想講這些,你還不知道,我在給你資料吧,可以切磋一下。最后說一句,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熱心網友
還有啊,旗袍之類的啊,我相信身材好的女的不會錯過啊 !當然還有中國地圖咯!我上次送給一個外國朋友他 就很喜歡啊!可以自己來中國旅游~不過好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你漫漫發現吧~
熱心網友
為什么見面要問吃了嗎。嘿嘿。相信外國人會十分感興趣。
熱心網友
多不勝數,例如端午節。
熱心網友
貼對聯、門神與福字,送灶主阿公上天,拜神,吃團年飯,守歲,燒鞭炮,舞龍,舞獅
熱心網友
中國古文化,中國民間風俗,這要依據你個人的知識面。就算今天很多人告訴你很多東西,難道你以后就介紹一個名字給外國人????你要 怎么詳細地告訴他們關于這些???加油吧,把中國發揚光大
熱心網友
做中國結啊,既漂亮有有中國特色,而且還可以讓然外國人動手參與,當然從最簡單的開始拉,他們應該很有興趣。
熱心網友
不能說中國的什么能介紹給外國人,這要看你所了解到的知識范圍了,中國國大物博,歷史這么悠久,你只需要把你熟悉的介紹給他們就可以了... ...
熱心網友
中國的功夫和少林寺,還有中國人的情人節,還可以象他們講些中國的歷史和我國的民俗習慣
熱心網友
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少林功夫,太多太多
熱心網友
1.福 倒貼是因為這樣有福到了的意思。2。這個因為我不吸煙所以我無法回答,抱歉。3。6 是取六六順,順利的意思,是在對于別人去辦事或者賭博時的祝詞。而8是取發的意思,象發財這樣的。4。潑水節是傣族的一種習俗,是希望潑出去的水帶走身上的晦氣,把自己擁有的好運也分給別人,是分享的意思。你可以帶麻將去,最初麻將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富翁教育他的子女,財富是一個一個銅板積起來,再一串串,到一萬萬。還可以帶毛筆啊,字畫啊,或者你當地的一些特產什么的。祝你到那學習愉快,六六順,把個漂亮mm回來。
熱心網友
春節的習俗---話習俗 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游子,都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這種心理,在我們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可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仿佛是打在每個人身上難以磨滅的烙印。這種團圓習俗在海內外中國人的頭都已扎下了深的根脈。 年夜飯(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云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從來傳說不一。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這種藥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后,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后,逐人飲少許。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勛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精神卻很樂觀,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 夕 夜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守 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以上便是傳說中除夕守歲的來歷。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貼 春 聯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 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 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 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萘,右郁壟,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茶、郁 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游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于:徑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廠夭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征為監斬官。徑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征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征下著下著, 打了一個脯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愿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于門上。后代人相沿下來,于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茶、郁壘或者兩員雄赳赳的戰將,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锏。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锏者是秦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