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國內外著名的電影節及其獎項?國際電影節的分級制度是什么?

熱心網友

奧斯卡電影節  這是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并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后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 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制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于1950年在德國去世。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  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采取宴會形式,以后改為發獎大會,后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1979年已是第五十一屆。  主要項目有: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  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余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后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后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 斯卡獎獲得者授獎。柏林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于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后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后,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于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制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臺、電視臺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于1946年,如今已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電影節之一。她旨在展示和提高將電影作為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戛納國際電影節通過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能立即介紹給世界觀眾,還提供了電影創作者與買主接觸交流的機會。  電影節的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影片評獎。  每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都要選出大約50部故事片和20多部短片,分為參賽影片、非參賽影片、短片、"某種關注"四類進行展映。  從1978年開始,設立"金攝影機獎"獎勵參加展映的最佳處女作。1998年又新增了"電影基金獎"和"職業:制片人"獎兩個獎項。 非參賽影片通常是曾經獲過戛納獎的導演的作品,他們不希望再參加競賽。非參賽影片還包括要求作特別安排如作午夜場放映的影片。  "某種關注"類屬于正式入圍的非競賽單元影片。在這個單元展映的處女作影片可以競爭"金攝影機獎"。 金棕櫚短片獎授予兩部15分鐘以內的優秀短片。  戛納國際電影節1998年開始推出名為"電影基石獎"的新獎項,旨在發現和鼓勵全球范圍的青年電影制作者。  "電影基石"單元  將推出大約20部學生電影作品(短片中等長度的虛構作品或動畫片),通過單獨的一個由5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來評獎,最后獎勵4部最佳影片。首次獲"電影基石獎"的獲獎者將有幸保送其第一部故事片參加戛納國際電影節。  199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推出了"職業:制片人"單元來表達對制片人的敬意。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中國香港的11位對電影藝術給予極大支持的制片人獲得褒獎。他們的30部電影在"職業:制片人"單元展映,影片的導演和演員也一并出席。  于1978年設立的"金攝影機獎"獎勵范圍包括參加戛納國際電影節所有展映的處女作影片,并由特設的"金攝影機"評委會選。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32年,貝尼托*墨索里尼在水城威尼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它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電影工作者的交往和合作,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后來人們稱之為"國際電影節之父"。這個電影節除評選和獎勵優秀影片外,還放映大量觀摩影片,其中包括在其他 電影節上得過獎或未入選的影片,舉行各種討論會、紀念活動,開辦電影市場等。 同時也會吸引游客到威尼斯觀光,這個電影節的特色是每次都有一個主題。  威尼斯電影節在1934年舉辦第二屆之后每年舉行一次(二次大戰期間停辦7年 ),大都在當年8、9月間,為期2周。   二次大戰前的獎項主要有: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外國片獎,最佳意大利電影獎、特別獎。1946年增加了圣馬克金獅獎、圣馬克銀獅獎。東京國際電影節  始于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11大主要電影節之一。  電影節定于每年秋天舉行。  電影節為電影作品提供競賽的舞臺,以期從中發現和創造未來的電影天才。從一開始,電影節就非常關注并授獎給下一代的年輕導演,支持他們為電影所做的創造性的工作。每年電影節都會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競賽,最新最熱的電影,日本很少看得到的亞洲電影,日本最新的電影以及日本經典電影回顧等等。除了一些官方的活動之外,還有許多令人激動的活動,東京國際荒誕電影節,國際婦女電影周等等。   創始時間: 東京國際電影節始于1985年,每兩年舉行一次。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主辦單位: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  所頒獎項:"金櫻花獎"  詳情:兩年一屆。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目的在于借助電影節的影響促進日本電影市場的發展.    電影節中的電影節(放映其它電影節中的獲獎影片)、   日本電影的昨天與今天   女導演電影周   科幻恐怖電影周   30國最佳影片展   美術動面電影周   青年導演電影周等七個專題進行。  其中 青年導演電影周具有比賽性質,只有年齡不起過40歲、拍攝影片來過6部的導演的未在日本放映的影片才能參賽。設大獎、最佳導演獎、評委會獎三個最高獎及其它小獎。在第2屆東京電影節上,我國影片吳天明導演的《老井》獲大獎和東京都知事獎 、男主角張藝謀獲最佳男演員獎。1933年寧瀛導演的《找樂》獲青年導演競賽的金櫻花獎。金 馬 獎  "金馬獎"是臺灣為促進華語片制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制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金馬影展是重要電影文化活動,主要活動分為兩個部份:  第一部分是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包括劇情片、短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影片獎項;個人獎項則有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獎、原著劇本、改編劇本、攝影、視覺特效、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指導、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剪輯、音效等;特別獎項為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特別獎;非正式競賽有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第二部分為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此為非競賽影展,廣邀世界各國當年度的杰出電影作品參展,目的在將世界級的優秀電影介紹給中國觀眾,拓展中國人觀影視野,并激發更多的創作活力。  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15位電影學者專家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負責推動會務,并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至二人襄助主席推動會務,下設三個部門,行政部負責所有行政業務;國內部負責華語影片競賽及頒獎典禮;國際部負責邀約國際知名優秀影片,并辦理國際影片觀摩展各項事宜。愛丁堡電影節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愛丁堡電影節始于1947年,由愛丁堡電影節日學會主辦。當時得到了英國王室的支持,其中包括了電影、戲劇、音樂、展覽等項目。每年的8月底至9月初舉辦一次。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是藝術節主要組成部分,與其他項目同時舉行,為期兩周左右,由英國電影協會、蘇格蘭藝術委員會、蘇格蘭電影委員會、蘇格蘭教育技術委員會、愛丁堡區議會贊助。   愛丁堡位于英國蘇格蘭地區,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在這里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是英國的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在國際影壇享有較高的聲譽。電影節不舉行比賽,主要是放映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加強國際電影文化和技術的發展與交流。  電影節接受各種藝術思潮和文化背景的影片,包括故事片、記錄片、美術片、科教片、短片、電視片等,近年來尤其重點推薦青年電影作者攝制的影片和獨立制片人制作的有創造性的影片。電影節主要的活動有:放映世界各地的參展影片;舉辦某一主題的電影專場和回顧展;召開座談會,討論電影的藝術發展、流派分支和技術趨勢等方面的問題;開發國際電影節市場,推動參展影片的商業發行。此外還有:南懷特電影節 鹿特丹電影節 巴黎電影節 上海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