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具體描述~~機理原因~~
熱心網友
食物消化轉為身體所要的能量使人體布滿全身的血管流動而產生熱量。
熱心網友
人的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是人體體溫最高控制機關.體溫不足時調節機體產熱,體溫過高時產熱減少,所以,體溫保持在一個動態的平恒中.產熱的器官比較多,骨骼肌,肝臟等器官.但,必須有產熱的原料___各種食物,特別是碳水化合物是高熱量食物.到體內____>小腸吸收____>門靜脈___>到肝臟進行各種化學反應___>形成人所必須的物質和能量.來保持人體溫動態平衡.但,在人體有病發燒時,人體代謝加快,產熱增...
熱心網友
人的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是人體體溫最高控制機關.體溫不足時調節機體產熱,體溫過高時產熱減少,所以,體溫保持在一個動態的平恒中.產熱的器官比較多,骨骼肌,肝臟等器官.但,必須有產熱的原料___各種食物,特別是碳水化合物是高熱量食物.到體內____>小腸吸收____>門靜脈___>到肝臟進行各種化學反應___>形成人所必須的物質和能量.來保持人體溫動態平衡.但,在人體有病發燒時,人體代謝加快,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同時白細胞增多更使產熱增加,周圍毛細血管收縮,散熱減少,體溫增高,使人體感覺發冷發熱.
熱心網友
簡單的說,你吃的飯進入了你的胃,經過消化,進入你的血液。一面食為例,被消化后成為葡萄糖;在你的血液中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熱量。其他的食物也是如此,再分解的過程中發出熱量。這就是體溫的來源,或者說體溫產生的原動力。至于人如何維持體溫,是題外話。
熱心網友
人體是怎樣維持體溫穩定的? 位于人體下丘腦中的體溫中樞擔負著調節人體產生的熱量與散發的熱量保持平衡的任務。當熱平衡時,人體體溫保持穩定。若產熱多于散熱,則體溫升高;若散熱超過產熱,則體溫降低。產熱過程包括:運動或勞動時,骨骼肌收縮,產熱增加;當環境溫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時,肌肉收縮發抖,產熱增加;肝臟等內臟器官代謝加強時,產熱亦增加。散熱過程包括:對流、傳導、輻射和蒸發四種方式。因皮膚表面...
熱心網友
人體是怎樣維持體溫穩定的? 位于人體下丘腦中的體溫中樞擔負著調節人體產生的熱量與散發的熱量保持平衡的任務。當熱平衡時,人體體溫保持穩定。若產熱多于散熱,則體溫升高;若散熱超過產熱,則體溫降低。產熱過程包括:運動或勞動時,骨骼肌收縮,產熱增加;當環境溫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時,肌肉收縮發抖,產熱增加;肝臟等內臟器官代謝加強時,產熱亦增加。散熱過程包括:對流、傳導、輻射和蒸發四種方式。因皮膚表面面積大,故主要通過皮膚散熱。 常人的體溫是多少? 人和高等動物都有一定的體溫。體溫的產生是機體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的結果。同時,體溫又是機體功能活動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隨著動物的進化,體溫調節功能越來越完善。低等動物的體溫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不能保持其體溫的相對恒定,因此稱為變溫動物。人和高等動物能夠在環境溫度不同的情況下,通過對體內產熱和散熱過程的調節來保持體內環境溫度的相對穩定,并提高對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因此稱為恒溫動物。 在健康狀態時,如飲食正常,衣著適宜,人體的體溫一般是比較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3℃),而不因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但人體正常體溫并不是指某一具體溫度,而是一個溫度范圍。如對大多數正常人來說,口腔體溫范圍在36.7℃~37.7℃之間(而37.19℃僅是一個平均值),腋窩溫度范圍在36.0℃~37.4℃,直腸溫度范圍在36.9℃~37.9℃。人體的體溫雖然比較恒定,但人類個體之間的體溫有一定的差異,少數人的標準體溫可低于36.2℃,也可高于37.3℃。即使同一人體溫在一日內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晝夜間體溫的波動可達1℃左右。 小兒體溫調節有哪些特點 ? 小兒時期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比較差,體表面積相對大,皮膚汗腺發育不全,所以體溫調節功能不穩定,產熱和散熱容易發生不平衡,所以體溫容易波動。 一般來說,小兒體溫升高較成人明顯,體溫波動范圍亦較成人為大。小兒時期的發熱可以是生理反應,也可以是病理征象。小兒發熱的高低并不能完全表明疾病的嚴重程度。有時病情雖然很嚴重,但是并不一定發熱。相反,有時高熱不退,而病情并不很重。 小兒時期體溫調節能力差,年齡越小,這種調節能力就越差。尤其是新生兒,皮膚脂肪薄,肌肉不發達,運動能力弱,所以體溫調節功能更不穩定。 了解了小兒體溫調節的特點,掌握了小兒體溫與疾病輕重程度的關系,家長在見到孩子發熱時就不必過于緊張了。家長發現孩子發熱時,最好先不要急于退熱,而應該請醫生檢查,明確診斷后再采取適當的降溫措施。 正常小兒體溫會出現波動嗎? 正常小兒的腋下體溫為36℃~37℃之間,超過37.4℃即可認為是發熱。在正常情況下,小兒的體溫可以波動于一定范圍。 小兒時期的體溫調節能力比較差,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可以出現一些波動。例如運動、進食、哭鬧等原因,常常會使體溫暫時升高;突然進入高溫環境,室溫過高或衣被過厚,也會使體溫暫時升高。相反,運動減少、睡眠過程中、饑餓、體弱兒等,體溫也會降低。 另外,在正常情況下,小兒一日內的體溫也常常有一些波動。一般在傍晚時體溫往往比清晨略高一些。 當小兒體溫出現輕度波動(1℃以內)的時候,應結合有無上述情況,有無相關的臨床癥狀,綜合分析判斷,判定是否屬于病態;或者進行動態觀察,或排除干擾因素后再進行測定。一般來說,只要小兒全身情況良好,這種暫短的幅度不大的體溫波動,不應該考慮為病態。 體主要產熱器官有哪些? 機體在安靜時,主要的產熱部位是軀干肌肉、內臟器官和大腦等。雖然這些部分僅占體重的1/3左右,但在安靜時所占的產熱量比例卻很大。 如大腦占體重的2%,安靜時產熱為機體總產熱量的16%,運動時為1%。內臟器官占體重的34%,安靜時產熱量為34%,運動時為8%。肌肉、皮膚占體重的56%,安靜時產熱為18%,而運動時為90%。其他占體重的8%,安靜時產熱量為10%,運動時為1%。由此可以看出,安靜時,機體的熱量主要由身體內臟器官供應,勞動或運動時產熱的主要器官是肌肉。除肌肉外,肝臟是體內代謝旺盛的器官,肝臟的溫度比主動脈高0.4℃~0.8℃,說明其產熱量甚大。 影響產熱過程的因素有哪些? 正常體溫的維持是產熱和散熱兩個過程的動態平衡,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熱量以維持體溫,同時這些熱量傳導到機體表面,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不斷向外界發散。在生理情況下,體溫傾向上升時,機體便依靠減少產熱和增加散熱來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如體溫傾向下降時則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從而使體溫維持在37℃左右。那么影響產熱過程的因素有哪些呢? (1)基礎代謝:人在基礎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熱,如果這些熱量不從體表散失,體溫就會不斷增高。如臨床常見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由于基礎代謝率增高,可使體熱產生明顯增加。 (2)肌肉活動:在安靜時,骨骼肌活動所占產熱的比重較小,但在劇烈活動時產熱量可增加十幾倍,可使體溫輕度升高。癲癇發作后,患者體溫升高,即是骨骼肌劇烈地強直收縮的結果,在感染時出現寒戰也可使體溫增高。 (3)內分泌腺的影響:甲狀腺素和腎上腺髓質激素均有增加產熱的作用,可直接促進細胞的代謝。另外,交感神經亦有提高代謝的能力,亦可增加機體產熱,當交感神經強烈興奮時,可使代謝率提高40%~60%。 響散熱過程的因素有哪些? 機體在產熱的同時,又以各種方式將熱量散發到體外。機體主要散熱部位是皮膚,當外界氣溫低于機體表層溫度時,約近90%體熱可通過皮膚的輻射、傳導和對流方式發散,另一部分體熱則隨呼吸、尿和糞便中發散。那么影響散熱過程有哪些因素呢? (1)輻射散熱:這是機體的熱量以熱射線形式傳給外界較冷物體的一種散熱形式。輻射散熱量與皮膚溫度、氣溫的溫差以及機體的有效輻射面積等因素有關。若人體周圍溫度高于人體體表溫度時,人體表面則吸收外界物體的紅外線,散熱受到影響,體溫反而升高。 (2)傳導和對流散熱:傳導是機體的熱量直接傳給同其接觸的較冷物體的一種散熱方式。機體深部的熱量以傳導的方式傳給機體表層的皮膚,再由后者直接傳給同其相接觸的物體。根據這一道理,可利用水袋、冰帽等給高熱病人降溫。對流散熱是指通過氣體或液體來交換熱量的一種散熱方式。機體通過交感神經系統調節皮膚血管的管徑,改變機體表層的血流量,從而改變皮膚溫度,以減少或增加機體熱量的發散。如在寒冷環境下皮膚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劇減,散熱量亦大大減少,起到了防止體熱散失的作用。當機體處于高溫環境中,皮膚血管擴張,皮膚血流量增加,機體表層的散熱作用便大為增加,防止了體內熱量的積聚,使體溫不致過于升高。 (3)蒸發散熱:當外界溫度等于或超過皮膚溫度時,輻射、傳導和對流等散熱方式停止作用,此時蒸發成為唯一的散熱方式。在人的正常體溫條件下,身體表面的水分由液體狀態轉為氣體時,每1克水蒸發為水蒸氣,要帶走0.58千卡的熱量。因此,汗液從皮膚表面大量蒸發可帶走多量體熱,而起到散熱作用。若無汗液分泌時,從皮膚和呼吸道也有水分不斷蒸發,這種不顯性汗量每日約1000毫升。機體活動時,此種不顯性蒸發量增多,體溫每升高1℃,增加蒸發量為15%。若先天性汗腺缺乏癥或大面積燒傷病人存在汗腺分泌障礙,在熱環境中由于皮膚不能散熱,體溫可明顯上升。 溫調節中樞在什么部位? 曾經有人對恒溫動物的腦作過分段切除的實驗。實驗發現切除大腦皮層和部分皮層下結構后,只要保持下丘腦及其以下的神經結構的完整,動物雖在行為方面出現異常,但仍具有維持恒溫的能力。如再進一步破壞下丘腦,動物則不能再維持相對恒定的體溫,這些實驗說明了調節體溫的主要中樞在下丘腦。 曾有實驗認為,下丘腦前部,在前連合和視交叉之間,主要是促進散熱。而下丘腦外側區的后部區域主要是促進產熱。 也有實驗證明,下丘腦前部并不是體溫調節中樞,而是中樞性溫度感受器存在的部位;下丘腦后部,則可能是對體溫情況加以整合的部位。下丘腦后部能將由中樞性溫度感受器發生的神經沖動和從皮膚溫度感受器傳入的神經沖動統一起來,并對體溫進行整合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