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亮多次的無功北伐,長久以來習慣的看法一直是諸葛亮為了先主的重托,明知不可為而為,是他為國為民的忠心表現,但有一點很奇怪,諸葛亮是個性格謹慎的人,正因為如此的性格臨戰往往不能出奇制勝而無功,如此謹小慎微的人,為何會非常不謹慎的不斷發動準備不足沒有勝算的戰爭呢?還有,按理諸葛亮也是一個明智的人,而且他在劉備在世時一直從事在后方足兵足糧的工作,應該非常清楚策劃一次進攻戰,戰役計劃和后勤糧食儲備的重要性,奇怪的是諸葛亮后來指揮的多次北伐,卻往往因為組織倉足,糧食不足而勞民傷財,無功而返,而且往往僅側重掠奪一些人口,暫時占領幾個城市,更本沒有完整的戰役目標和計劃步驟,這一切奇怪矛盾的地方,發生在獨掌大權,不斷北伐的諸葛亮身上,不得不讓人燃起想探討他北伐動機,你怎么看?

熱心網友

你這個問題提得好,的確是這樣,為什么諸葛亮六出北伐。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1,避禍自保。別以為劉備對諸葛亮就那么信任,白帝城托孤時劉備的那番話焉知不是試探?后主雖然糊涂點,但也不至于什么也不懂。有這么厲害的權相在朝,那年頭姓曹的姓孫的都能當皇上,誰能保證諸葛亮不想當皇上呀?后主不這樣說,但不一定不這樣想;后主不這樣想,別的大臣不一定不這樣想呀。所以后主對諸葛亮不可能一點懷疑都沒有。所以,諸葛亮為了保護自己,以北伐為由長期掌握兵權居于軍中,又不用長期在成都辦公,免遭暗算。2,握權挾主。曹操能挾天子令諸候,諸葛亮不會嗎?諸葛亮在前后兩表中反復提到先帝遺愿,興復漢室。。。。其實是在用劉備壓后主就范。諸葛亮堅持北伐,就造成一種印象:諸葛亮始終在堅持先主的思想,是興復漢室的忠臣。堅持北伐,諸葛亮就要統率全軍,那時候誰握軍權誰說了算呀。有這么多軍隊在自己手中,還有什么擔心的嗎?3,培植親信:凡是和諸葛亮從征的,用現在話說那就是戰友,那是啥感情呀?同時,對于看不上的也可以借機鏟除。李嚴就是例子。4,提高自己在三國中地位:他的地位夠高的了,以至于人們只知有諸葛而不知有后主。5,轉移國內矛盾:在中說"益州疲蔽,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見國內形勢也不太好,用北伐能喚起人民的信心。中還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可見,北伐亦屬無奈。所以姜維繼任之后,又仿照武侯的辦法,演出了九伐中原的故事。其目的是相同的。唯不同的是:他繼承武侯之志。

熱心網友

是以攻為守的戰略考慮。

熱心網友

以一州之地,罰九州之師,實為無奈之舉。實際上,這應該看作是諸葛先生的蜀國防守策略,即最好的防守是進攻。因為蜀國太弱,需要對曹魏進行消耗戰,以求自保。

熱心網友

諸葛亮不斷發動北伐,也是為勢所迫。因為蜀國自從劉備死后軍事力量驟減,已經成為三國中最為弱小的一國。如果不是因為魏國曹丕決策失誤,坐失良機,恐怕蜀國早就被滅了。而且蜀國地盤又小,與其被魏,吳進攻,還不如將戰火燒到魏國的地盤上去,這樣也可使蜀國自身的經濟不受太大的影響。至于有些朋友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躲災,避開劉禪,我認為諸葛亮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劉備死之前也知道自己死后無人再能約束諸葛亮,才逼諸葛亮在趙云,李嚴諸人面前立下毒誓。而在劉備死后,隨著趙云去世,李嚴被免職,早已無人能夠威脅到諸葛亮的地位。另外,劉禪是耳根子軟,但他連仗劍闖宮的姜維都收拾不了,更別說對付德才俱在姜維之上的諸葛亮了。

熱心網友

我認為:1。主要動機是為了躲災。自從劉備死了以后,諸葛亮就掌握了國家的大權,如果總在朝中的話,難免會有獨占專權的嫌疑,而劉備已經故去,當時的皇帝是劉蟬,他雖然很依賴諸葛亮,也很尊敬他,同時也有點怕他,可是總是有些擔心諸葛亮篡權奪位,而且劉蟬這人有缺少主見,很容易聽信別人的傳言,認為諸葛亮獨占專權會造反,終究會將諸葛亮殺掉!如果出作戰的話,即可以避禍,又可以保衛國家,還可以為收復中原興復漢室做些事,并且這也不違背劉備對他的重托,何樂而不為呢? 2。諸葛亮覺得劉蟬過于軟弱,有必要讓他鍛煉以下,如果自己總在朝中的話,劉蟬則事實依賴自己,鍛煉的機會很有限。 我決的可能是這個原因。

熱心網友

轉移內部矛盾 借機獨攬大權 擴充自己勢力 沒其他的目的

熱心網友

鞏固統治,擴大勢力,實現興漢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