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論據
熱心網友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熱心網友
關于李白之死,除了“江中撈明月,騎鯨上青天”傳說外,還有一說,就是李白因懷才不遇,憤瞞憂傷,怒而投江而死(注:郭沫若先生推論為病死),衣帽放在江岸上,尸體漂至江邊,被一個汲水的農民發現,打撈起來,葬于自己的菜園里,后遷至當涂山腳下,并建有衣冠冢。白居易《李白墓》詩有“采石江邊李白墳,澆田無限草連云”之間就是寫的這件事。這一傳說反映了偉大詩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人民崇敬他、愛慕他。
熱心網友
唐代詩壇巨星李白,于寶應元年(762)離開人間,卒于今安徽當涂,享年六十二歲。然而,李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李白族叔、當涂令李陽冰《草堂集序》曰:“陽冰試弦歌于當涂,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志序》云:“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去李白歿時二十九年,作于唐德宗貞元六年(791)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游至此,以疾終,因葬于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勛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這樣,學人自然將李白的死因與醉酒致命聯系起來,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云:“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連升天的靈魂都帶著醉意。現世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游金陵,往來于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癥。一年后,李白在當涂養病,膿胸癥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于當涂。李白愛酒,也愛月、愛狂,所以又有人把他的死因同“水中捉月”掛起鉤來,這便產生了富有浪漫氣息的“溺死說”。五代時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此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曰:“(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元代祝成輯《蓮堂詩話》也說:“宋胡璞,閩中劍南人,曾經采石渡題詩吊李白:‘抗議金鑾反見仇,一壞蟬蛻此江頭,當時醉尋波間月,今作寒光萬里流。’蘇軾見之,疑唐人所作,嘆賞不置。”那么,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持何看法呢?宋朝陳善《捫虱新話》記道:“坡(蘇東坡)又嘗贈潘谷詩云:‘一朝人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可見,李白醉入水中捉月溺死的說法古已有之,流傳廣泛。當代富有詩人氣質的學者安旗在《李白縱橫探》一書中,神奇美妙地描繪了李白臨終的情景,寫道:“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么美麗!多么光明!多么誘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船夫恍惚看見,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波逐流去了,去遠了,永遠地去了。”的確,多少年來人們寧肯相信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唐代大詩人,是跨鯨背仙游羽化而去的。看來,李白的死因與醉酒有關,那么究竟是病死的還是溺死的呢?清人王琦云:“豈古不吊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人好奇,姑假以發新意耶?”也就是說,兩種可能性都難以排除。再看唐代項斯《經李白墓》“醉死此江邊”句,以及正史《舊唐書·李白傳》的記載:“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似乎意在其中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熱心網友
希望下面的對你有幫助 李白為何對采石磯情有獨鐘燕維才 隨著學術界對李白死因研究的深入,李白死于溺江,初葬采石,后移龍山,再移青山的史實已為更多的人們所認可。李白為何選擇采石磯作為終老之地,則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一、自然山水的吸引是李白選擇的第一要因。 名山大川能夠激發詩人的詩歌情感,能夠開豁心胸,滌蕩靈魂,取得靈感和形象,以抒寫詩人的壯志豪情。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又于長江結下生死之緣,他的那些"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名篇佳作,大都在長江岸邊完成。他一生多次來采石磯,有時是短暫的逗留,有時是長時間的隱居,在這一帶寫下50多首詩作。如《望天門山》、《橫江詞六首》)、《夜泊牛渚懷古》等等。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的源頭也應當歸于這里的"江山之助"。 唐時,采石磯也叫牛渚磯,從渚的用法上可以推出,當時江心洲尚未形成,采石磯江面是一望無際的碧水洲渚。在采石磯頭可以居高臨下,南望天門中斷,大江橫流;北眺絕壁巨川,連峰相向。稍有風助,即可出現"濤似連山噴雪來"的景觀。大自然如此的鬼斧神工,怎能不給人的感官和心靈一種巨大的沖擊。正如余秋雨先生說的"采石磯的魅力在于它扼住了亞洲第一大河的咽喉,對萬里長江作了一個文化總結","長江流到這里,足已證明自己具有世間一流的文化品相"。一流的山水,遇上一流的詩人,怎能不出一流的詩歌。二、對人文環境的依戀,是李白選擇的要因之二。 名山大川總能留下文人的足跡,采石磯這一帶人文積淀深厚,而能對李白的選擇產生影響的可能有三個人: 一是南齊詩人謝眺,他是李白在藝術上最崇拜的人,在李白的詩中集中提到謝眺的時候,非常之多,尤其推崇謝眺詩風的"清真"之處。如"中間小謝又清發","詩傳謝眺清"等。特別是到了謝眺故宅的大青山,更令他追懷無窮,充分表達了他悅謝家青山,愿于謝眺為鄰的愿望。 二是東晉鎮西大將軍謝尚。他是最能觸動李白在政治上實現遠大抱負之人。謝尚乘船巡江采石磯,聽到有人吟誦動人的詠史之作,遂遣人尋找,發現袁宏乃一運租船夫,謝尚并不嫌棄,并邀袁宏過船徹夜暢談,袁宏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聲名大著。著名的《夜泊牛渚懷古》中"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充分表達了他對謝尚追尋之情。而在此后不久,便遇高人舉薦,進京做了待招朝翰林大學士。二年之后,遭奸人讒言,被賜金還山。李白一生志向高遠,雖歷盡坎坷,而躋身士途,以實現"安社稷,濟蒼生"的政治抱負始終沒有放棄。這從他61歲時還投筆請嬰、從軍平叛可以窺其矢志不移。但由于途中抱病,返回金陵,后隱居當涂采石一帶直至終老。李白一生曾幾次逗留和隱居在這一帶,除其它原因外,謝尚識袁宏的佳話在李白的潛意識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采石磯是一個名賢薈翠之地,是棟梁之材,以隱待發,唯才是舉的地方。 三是當涂縣令李陽冰。他是李白為后事之托所選定的人。一方面李陽冰和李白的從叔關系在經濟上可以有所依靠;二是李陽冰的英風豪氣,文才風流以及治民政績等,當時也是很有影響的,這在李白的《獻從叔當涂宰陽冰》一詩中可窺一班。后來李白病重之際,枕上授稿,請他編集作序。歷史證明,李白的這一選擇選準了,選對了。李陽冰不負重托,他的《草堂集序》成為后人研究李白最權威的華章。李白的詩歌文賦,汪洋浩瀚,豐富多彩,光焰萬丈,美不勝收,但所流傳下來的僅千余首,這中間李陽冰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千余首詩文也足以使李白成為世界級大詩人。三、民俗民風的包容性是李白選擇的要因之三。 李白的性格"狂傲不羈"。他憤世嫉俗,蔑視權貴,"一醉累月輕王候"、"天子呼來不上船"。特別是經歷了二次放逐后的晚年,具有更加強烈的叛逆性格,這是他強烈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以及體驗社稷蒼生、探尋興衰治亂政治熱情的積聚而形成了指點江山、叩問蒼天的情感沖動。這在《笑歌行》《悲歌行》中發揮的淋漓盡致。李白的這種叛逆性格和如此強烈的批判性作品,為何能在這里如魚得水地創作并保留下來。應當歸于這里民俗民風的巨大包容性。形成這種包容性的原因,一方面唐時統治的中心在中原,這里的政治氣候比較寬松。另一方面,李白所表現出的憤懣、牢騷,始終于國家政治的清濁、國運的興衰聯系在一起,他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盡管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表現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傾向,甚至被有些人視為"甘灑好色",但這里的人民并沒有把他歸于頹廢文人的行列,而是從他遠大的抱負得不到實現而承受的壓抑,痛苦中感悟他政治熱情的回旋、激蕩。當地群眾和他的深厚感情可以從這一帶有關李白的歷史遺存中得到體現。如衣冠冢、捉月臺、太白樓、唐賢街、宮錦村等等。特別是當地形成了一個以紀念李白,弘揚李白遺風的每年一度的國際吟詩節。所有這些,應當是當時民俗民風的一種延續和繼承。歷史證明,李白選擇了采石磯,采石磯使李白走向世界。 。
熱心網友
馬鞍山市所屬的當涂縣,是李白的終老之地。在當涂的采石與青山,分別有李白衣冠冢和李白墓各一座。采石江邊的李白衣冠冢,是他最初的藁葬之地。關于李白的死因,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記載了當時人們的傳說: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出于對詩仙的愛戴,人們把他的死因也幻化成了美麗的傳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李白墓》描繪了詩人初葬采石的情形:“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可憐荒垅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唐元和十二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遺愿,命當涂令諸葛縱將其改葬青山之陽,去舊墳六里之遠。范傳正撰寫了《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刻成二石,一埋入棺前,一立于道路。李白終于安睡在他生前鐘情的青山明月的懷抱里,默默地見證著人世的滄桑。當涂是李白度過他生命中最后時光的地方。他曾七次登上青山,在這方土地上寫下了50多篇詩文,其中最為人們傳誦的是《望天門山》、《夜泊中諸懷古》等,如今當涂的小學生都能背誦“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詩句。馬鞍山市副市長陳大娜女士說:“當涂實際上已成為李白晚年的家鄉,李白在當時就得到了鄉親們的熱愛和敬仰。據地方志記載,南宋初期又先后在青山和采石興建了李白祠,并確定每年清明前一日為當地士民前往李白墓的掃祭日。”南宋詩人楊萬里曾有詩記此事:“阿眺青山自一村,州民歲歲與招魂。六朝陵墓今何在,只有詩仙月下墳。”一場秋雨之后,我們李白學會一行人來到了1979年修復的李白墓園。墓園位于唐代原址,東臨煙波浩渺的丹陽湖,背倚蜿蜒起伏四季常綠的青山山脈,典型的徽派建筑群,白墻黑瓦,小橋流水,樹木蒼翠,建有太白碑林、眺青閣、十詠亭、青蓮書院等20余處景點。我們長久地默立在李白墓前,想起他生前的坎坷與落寞,想起他仰天大笑的倜儻不群,想起他憂慮國事抨擊腐敗的大筆淋漓……“雨后的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冰心先生散文中的話,不正是詩人李白生前鐘情死愿歸葬青山的最好注腳嗎?生前寂寞的李白,在一千多年的歲月里卻并不孤獨,人們將永遠紀念這位“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天才詩人。正如薛天緯教授宣讀的祭文所說:“采石磯頭,高懸明月;青山腳下,長棲詩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詩人李白,萬古芳馨!”。
熱心網友
關于李白的死因,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記載了當時人們的傳說: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出于對詩仙的愛戴,人們把他的死因也幻化成了美麗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