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歲零10個月,與同齡小孩相比,他沒有人家獨立,喜歡做什么事都拉著大人,需要大人和他一起玩,動作比較慢、不利落.有時候沒有滿足他的要求或摔了跟頭,他要哭很久。人家都說男孩兒比較調皮,可他不!好像他喜歡順著大人的意見玩耍,不是特有自己的主見。為此,我經常與家人發生爭執。我希望家里的人不要過多的對他呼來喚去,盡量讓他自己玩,以培養他的獨立性。他這樣是不是顯得太老實?長期下去,會不會讓他以后比別人差?我應該怎樣改變這種現狀?

熱心網友

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兩歲左右是孩子獨立性發展最快的一個階段,也許昨天還是媽媽懷里的嬌寶寶,事事依靠媽媽,今天突然間要獨立,什么都要“自己來!”明明自己做不好,還不讓別人幫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樣,孩子有時就會發脾氣。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許會說:“這孩子變得不聽話了!”其實這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進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經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要讓他自己做。促進大腦發育兒童年齡越小,生理和心理之間的關系就越緊密,俗話說“心靈手巧”手的靈活直接關系到腦的發育。身體各部位動作的發展需要腦的協調支配,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腦的發育??茖W研究表明,人出生的時候,腦表面的溝回還未全部出現,隨著腦自身功能的不斷發展及來自身體各部位的刺激,腦半球表面的溝回進一步明顯和深化,腦的功能進一步增強。所以,多讓孩子自己做事,增加鍛煉機會,不僅是生活能力的培養,也是促進腦功能發育和健全的一種手段。自信心的增強兒童的自信,不僅來自于成人的鼓勵表揚,更來自于戰勝困難,完成以前所不能完成的任務時,所感受到的一種成就感。這是單純的鼓勵性語言所不能給予的,是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行為對外界產生作用后,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肯定??梢钥隙ǖ氖?,最初孩子會遇到一定困難。在不影響孩子情緒的情況下,給予適當的指導,戰勝困難的樂趣將會使孩子信心百倍。適當加以引導盡管兩歲左右的孩子獨立意識已經萌發,但由于各項能力的發展并不能完全達到他自己想達到的水平,所以還需要成人的幫助和指導。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水平決定提供何種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飯,孩子可能在開始獨立進餐時并不知道怎樣拿勺,怎樣往嘴里放,家長可以將吃飯的動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給孩子。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主張,在針對孩子的教育活動中,動作一定要慢,要分解,也許一般人看起來有些夸張,便對孩子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語言指導必不可少。盡管幼兒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并不很高,但如果清楚的示范動作配以適當的語言講解,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兩歲孩子也正處于語言發展的敏感期,直觀的形象動作是詮釋語言含義的最好工具。兒童的獨立意識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它需要家長堅持不懈地努力。兩歲是孩子獨立意識萌發的最初階段,也是幼兒成長發展過程中的轉折期,也稱“反抗期”。之所以反抗,很重要的原因是成人限制了孩子獨立能力的表現,適當的教育則可以使幼兒轉折時期無反抗。那何不讓孩子的獨立生活從兩歲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