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區B超掃描顯示,肝表面有纖維化的痕跡。

熱心網友

我國病毒性肝炎患病率甚高,慢性肝病患者達3000萬人以上。近年來對此病的研究表明,不同因素所致的肝損傷均可引起肝纖維化,進而肝小葉結構改變,假小葉及結節形成,乃至發展為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  慢性肝炎肝纖維化病機復雜,常因疫毒、濕熱蘊結,淹纏不解,肝病傳脾,深伏血絡,導致肝脾、氣血失調,脘腹脹滿,肝郁血瘀,脾虛濕滯,虛實錯雜。治以疏肝化瘀,健脾化濕為主。在闡明中醫辨治肝纖維化微觀...

熱心網友

我國病毒性肝炎患病率甚高,慢性肝病患者達3000萬人以上。近年來對此病的研究表明,不同因素所致的肝損傷均可引起肝纖維化,進而肝小葉結構改變,假小葉及結節形成,乃至發展為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  慢性肝炎肝纖維化病機復雜,常因疫毒、濕熱蘊結,淹纏不解,肝病傳脾,深伏血絡,導致肝脾、氣血失調,脘腹脹滿,肝郁血瘀,脾虛濕滯,虛實錯雜。治以疏肝化瘀,健脾化濕為主。在闡明中醫辨治肝纖維化微觀療效機制的同時,我們篩選出富有特效的以鱉甲、黃芪為君藥的“甲芪肝纖顆粒”,以期阻斷肝纖維化病理進程,并促其逆轉。  1994年,我們用“甲芪肝纖顆粒”治療慢性乙型肝炎30例,并與干擾素30例治療對照比較,發現“甲芪抗纖顆粒”治療組升高醋酸萘酯酶、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T淋巴細胞轉化率的作用優于干擾素組,而降低血清透明質酸、層粘素、血漿纖維連接素等作用亦優于干擾素組,其清除血清乙肝病毒標志物作用,則與干擾素組相當。由此認為“甲芪肝纖顆粒”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纖維化的有效藥物。  1996年我們開展了“甲芪肝纖顆粒”微觀辨證學的臨床試驗研究。隨機入選微觀辨證符合肝郁血瘀、脾虛濕滯證的慢性乙肝肝纖維化患者共424例,設“甲芪肝纖顆粒”治療組,以和絡舒肝膠囊為對照組,按31比例入選,即治療組319例,對照組105例,進入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3個月,治療組肝纖四項均值明顯低于對照組,3個月與基線(基礎值)之差,肝纖四項均值亦有明顯下降,肝纖四項均值下降幅度,治療組明顯大于對照組。肝纖維化血清學顯效率、有效率,治療組分別為54.33%、29.17%;對照組分別為34.78%、34.78%(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治療組為87.50%,對照組為69.56%。肝功能兩組病例ALT、AST、TniL等均值,基線之差組內及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中醫證狀綜合療效:兩組病例治療前后中醫證狀計分(總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基線(基礎值)之差,組內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顯效率和有效率治療組分別為66.67%及39.13%;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對顯效及有效證例隨訪觀察,證明“甲芪肝纖顆粒”遠期療效較穩定。安全性觀察:在治療3個月中,實驗室各安全性檢測指標及心電圖檢查均未見有臨床意義的變化,研究中判定與藥物關系為“有關/可能有關/無法判定”的不良事件為6例。從而證實“甲芪肝纖顆粒”安全性好,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低。  微觀藥效學試驗表明:其作用機理與抑制貯脂細胞DNA及膠原合成,保持細胞膜穩定,抗肝細胞壞死,改善肝內微循環,調節自身細胞免疫功能有關。 湖南中醫學院教授郭振球  作者簡介  郭振球是湖南中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世界教科文衛組織醫學專家成員,擅長中醫內婦兒科。出版專著《內、婦、兒科證治學新詮》、《郭振球臨床經驗輯要》等。系“世界傳統醫學診斷學”學科奠基人,“微觀辨證學”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