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單位成本,平均成績3個概念屬于相對指標和平均指標哪個范圍?第1次上統(tǒng)計學,老師就提出以上的問題。全班同學討論了一節(jié)可也沒答案。到底哪是屬于相對的指標,哪是屬于平均指標呢?兩者的區(qū)別又在哪里呢?希望有識之士,多多指點!

熱心網友

先來了解相關概念1、相對指標的概念和表現形式 相對指標又稱統(tǒng)計相對數。它是兩個有聯系的現象數值的比率,用以反映現象的發(fā)展程度、結構、強度、普遍程度或比例關系。在統(tǒng)計分析中運用相對指標,可使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現象之間的關系,可以使不能直接對比的現象找到可以對比的基礎。相對指標就是應用對比的方法,來反映社會經濟現象中某些相關事物間數量聯系程度的綜合指標,其表現形式為相對數。相對指標可以反映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程度,說明總體現象的質量,經濟效益和經濟實力情況,利用相對指標可使原來不能直接對比的數量關系變?yōu)榭杀龋欣趯λ芯康氖挛镞M行比較分析。因為相對指標是運用對比的方法揭示現象之間的聯系程度,用以反映現象之間的差異程度。所以,計算相對指標時分子分母指標是否具有可比性,是計算結果能否正確反映現象之間數量關系的重要條件。分子分母指標的可比性主要包括:指標內容是否相適應;總體范圍是否一致;計算方法是否相同;計量單位是否統(tǒng)一。2、相對指標的種類和計算 各種相對指標應用的特點和計算方法如下:(1)結構相對指標 結構相對指標是在對總體分組的基礎上,以總體總量作為比較標準,求出各組總量占總體總量的比重,來反映總體內部組成情況的綜合指標。結構相對指標 = 各組(或部分)總量/總體總量計算結構相對指標能夠反映總體內部結構和現象的類型特征。(2)比例相對指標 比例相對指標是總體中不同部分數量對比的相對指標,用以分析總體范圍內各個局部、各個分組之間的比例關系和協(xié)調平衡狀況。比例相對指標=總體中某一部分數值/總體中另一部分數值(3)比較相對指標 比較相對指標是不同單位的同類現象數量對比而確定的相對指標,用以說明某一同類現象在同一時間內各單位發(fā)展的不平衡程度,以表明同類實物在不同條件下的數量對比關系。比較相對指標=甲單位某指標值/乙單位同類指標值(4)強度相對指標 強度相對指標是兩個性質不同但有一定聯系的總量指標之間的對比,用來表明某一現象在另一現象中發(fā)展的強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它和其他相對指標根本不同的特點,就在于它不是同類現象指標的對比。強度相對指標以雙重計量單位表示,是一種復名數。強度相對指標=某種現象總量指標/另一個有聯系而性質不同的現象總量指標強度相對指標的分子分母位置可以互換,因而有正指標、逆指標之分。實際應用時應注意與平均指標的區(qū)別。在掌握了幾種常用的相對指標的概念、作用及計算后,要注意區(qū)分不同的相對指標。 結構相對指標是以總體總量為比較標準,計算各組總量占總體總量的比重,來反映總體內部組成情況的綜合指標。如:各工種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對指標是總體不同部分數量對比的相對數,用以分析總體范圍內各個局部之間比例關系和協(xié)調平衡狀況。如:輕重工業(yè)比例。比例相對指標和比較相對指標的區(qū)別是:⑴子項與母項的內容不同,比例相對指標是同一總體內,不同組成部分的指標數值的對比;比較相對指標是同一時間同類指標在空間上的對比。⑵說明問題不同,比例相對指標說明總體內部的比例關系;比較相對指標說明現象發(fā)展的不均衡程度。比較相對指標是不同單位的同類指標對比而確定的相對數,用以說明同類現象在同一時期內各單位發(fā)展的不平衡程度。如:甲地職工平均收入是乙地職工平均收入的1。3倍。主要區(qū)別是:⑴其它各種相對指標都屬于同一總體內的數量進行對比,而強度相對指標除此之外,也可以是兩種性質不同的但又有聯系的屬于不同總體的總量指標之間的對比。⑵計算結果表現形式不同。其它相對指標用無名數表示,而強度相對指標主要是用有名數表示。⑶當計算強度相對指標的分子、分母的位置互換后,會產生正指標和逆指標,而其它相對指標不存在正、逆指標之分。(5)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 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是用來檢查、監(jiān)督計劃執(zhí)行情況的相對指標。它以現象在某一段時間內的實際完成數與計劃數對比,來觀察計劃完成程度。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實際完成數/計劃數 此指標根據下達計劃任務時期的長短和計劃任務數值的表現形式不同,而有多種計算方法,實際應用時需注意區(qū)別。公式中分子減分母的差額表示計劃執(zhí)行的絕對效果。相對數指標的意義和作用 1、平均指標的概念、特點和種類平均指標又稱統(tǒng)計平均數,用以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總體各單位某一數量標志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所達到的一般水平的綜合指標。平均指標的特點:(1)把總體各單位標志值的差異抽象化了;(2)平均指標是個代表值,代表總體各單位標志值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標的種類有:算術平均數、調和平均數、幾何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前三種平均數是根據總體所有標志值計算的所以稱為數值平均數,后兩種平均數是根據標志值所處的位置確定的,因此稱為位置平均數。平均指標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可以反映總體各單位變量分量分布的集中趨勢,可以用來比較同類現象在不同單位發(fā)展的一般水平;用來比較同一單位的同類指標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狀況;還可以用來分析現象之間的依存關系等相對指標數值的表現形式有有名數和無名數兩種。強度相對指標與平均指標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1)指標的含義不同。強度相對指標說明的是某一現象在另一現象中發(fā)展的強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而平均指標說明的是現象發(fā)展的一般水平。(2)計算方法不同。強度相對指標與平均指標,雖然都是兩個有聯系的總量指標之比,但是,強度相對指標分子與分母的聯系,只表現為一種經濟關系,而平均指標是在一個同質總體內標志總量和單位總量的比例關系。分子與分母的聯系是一種內在的聯系,即分子是分母(總體單位)所具有的標志,對比結果是對總體各單位某一標志值的平均。2、平均指標的計算(1)算術平均數的計算 算術平均數是計算平均指標的最常用方法,它的基本公式形式是總體標志總量除以總體單位總量。在實際工作中,由于資料的不同,算術平均數有兩種計算形式:即簡單算術平均數和加權算術平均數  或 簡單算術平均數適用于未分組的統(tǒng)計資料,如果已知各單位標志值和總體單位數,可采用簡單算術平均數方法計算。加權算術平均數適用于分組的統(tǒng)計資料,如果已知各組的變量值和變量值出現的次數,則可采用加權算術平均數計算。在 ,公式中,各組次數具有權衡各組變量值輕重的作用,某一組的次數越大,則該組的變量值對平均數的影響就越大,反之越小。加權算術平均數的大小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其一是受變量值大小的影響。其二是受次數分配值即各組次數占總次數比重的影響。加權算術平均數中的權數,指的就是標志值出現的次數或各組次數占總次數的比重。在計算平均數時,由于出現次數多的標志值對平均數的形成影響大些,出現次數少的標志值對平均數的形成影響小些,因此就把次數稱為權數。在分組數列的條件下,當各組標志值出現的次數或各組次數所占比重均相等時,權數就失去了權衡輕重的作用,這時用加權算術平均數計算的結果與用簡單算術平均數計算的結果相同。 (2)調和平均數的計算 在實際工作中,有時由于缺乏總體的單位數資料,而不能直接計算平均數,這時就可采用調和平均數計算。因此在統(tǒng)計工作中,調和平均數常常被作為算術平均數的變形來使用。調和平均數也有簡單調和平均數和加權調和平均數兩種形式。加權算術平均數與加權調和平均數是計算平均指標時常常用到的兩個指標。加權算術平均數中的權數一般情況下是資料已經分組得出分配數列的情況下標志值的次數。而加權調和平均數的權數是直接給定的標志總量。在經濟統(tǒng)計中,經常因為無法直接得到被平均標志值的相應次數的資料而采用調和平均數形式來計算,使調和平均數的計算結果與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結果相同,所以 在實際應用加權算術平均數時,需注意權數的選擇。應用平均指標必須注意的問題有:⑴計算和應用平均指標,必須注意現象總體的同質性;⑵用組平均數補充說明總平均數;⑶計算和運用平均數時,要注意極端數值的影響,因為算術平均數受極端數值的影響很明顯。 (3)眾數和中位數 眾數和中位數是兩個位置平均數,在一定條件下用它們反映變量數列的一般水平是非常有效的。眾數是總體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變量值。在單位數不多或一個無明顯集中趨勢的資料中,眾數的測定沒有意義。一般來講,只有根據分組數列才能確定眾數。中位數是將總體各單位標志值按大小順序排列后,處于中間位置的那個數值。根據未分組資料,和分組資料都可確定中位數。因此人口密度/單位成本屬于相對指標,平均成績屬于平均指標。

熱心網友

單位成本,平均成績兩者的共同之處是:他們寫成分子/分母,會有一一對應的關系。即我有一件商品就會有一定的成本,有一個人就會有一個成績;而人口密度就不同了,人于土地就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我們可以一此來辨別兩者的區(qū)別。例如:人均糧食產量和人均糧食消耗這兩個指標。我們依次判斷,前者就是相對指標,后者就是平均指標。

熱心網友

相對指標有時也叫相對數它是社會現象及其發(fā)展過程中兩個有聯系的指標之比值.其常用相對指標有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數,結構相對數,比較相對數,強度相對數,動態(tài)相對數.平均指標又叫平均數它反映現象總體各單位在某一數量標志上的一般水平.人口密度和平均成績應屬平均指標,單位成本應屬相對指標.

熱心網友

平均指標